祁萌之丨什么是“三观”(三) - 世说文丛

祁萌之丨什么是“三观”(三)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前面已经谈了什么是价值观、什么是人生观。最后谈谈世界观的问题。

世界观是在价值观、人生观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世界的看法。这个世界包括:人类社会、人类历史、自然界、宇宙天体等——世界观就是对它们持有的看法。世界观涉及到这样几个主要问题:
人类文明、人类文化有无先进与落后之分?物质与精神是什么关系?先有物质还是先有精神?人类社会都是由什么组成的?什么样的社会才是既有利于、又有益于人类生存的社会?人类历史有没有规律?推动历史进步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下面具体谈谈这几个问题。

(1)人类文明、人类文化有无先进与落后之分?

本文所说的文明是指人类的物质生活形态与生活习惯。显而易见,文明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例如构成人类物质生活形态的住房、生活环境、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生产工具、医疗水平与医疗设施、教育水平与教育设施、社会公共设施、国防设施与军队装备等等,都有明显的先进与落后之分。至于生活习惯更有雅俗优劣之别了。

本文说的文化是指人类的精神生活形态及非物质现象:例如哲学、美学、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法治机制、社会伦理、社会道德、文学艺术……等,都存在先进与落后的差别。这些差别是连老百姓都知道的,这里不赘。

(2)物质与精神是什么关系?先有物质还是先有精神?

这个问题教科书讲得明明白白:

物质决定精神。人类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人类的意识。先有物质,后有精神,物质永远是第一性的客观存在。

但是教科书这个说法经不住分析,也解释不通实际生活中的很多现象。

有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出生才几个月的婴儿还不会说话。但婴儿见了漂亮的女人会笑。见了丑陋的女人会哭。说明婴儿有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是从哪来的?这是用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解释不通”的!

学龄前幼儿园的儿童,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问不完的“为什么?”这不是人教的,是天性本能。这种天性本能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用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也“解释不通”。

奥古斯丁发现的“人有自由意志”,即人有自我判断与自我决断的能力。这个结论不仅是基督教文化世界的重大发现;也被非基督教的人类认为是重大的人性揭示。自由意志是天性能力。这种天性能力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用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也“解释不通”。都说婴儿一下生就会吃奶,这是天性能力。这种天性能力是从哪里来的?这个现象也“解释不通”。
类似“解释不通”的例子多多。这些“解释不通”还佐证:先有物质、后有精神的说法,不是绝对正确的,仅是相对现象。例如那些“解释不通”的精神与意识,显然是先于物质存在的。所以物质先于精神的说法不是绝对真理。

关于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的关系及其孰先孰后,笔者只能讲到这里了。读者可以沿着本文开辟的思路进一步思考。

(3)社会由什么组成的?什么样的社会既有利于、又有益于人类生存?
社会由人、政府、法律、社会伦理、社会道德等有关因素组成。这个问题从略。至于既有利于、又有益于人类生存的社会。这个问题在人类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的今天,已经是众所周知的常识了。

“有利于人类生存”,是指既能解决吃饭问题,又能解决人类富裕的问题。显而易见,只有市场经济社会才能“有利于人类生存”!

“有益于人类生存的社会”,是指人类各种权利都能得到保护的社会。例如财产权,说话自由的权利,致富的权利,不被奴役的权利……等,都能得到保障。这样的社会必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凡是非民主非法治的社会都不有益于人类生存。

既有利于、又有益于人类生存的社会,还体现在正义大行其道!社会正义的重要特征,是公权力在公开透明中运转。公权力暗箱操作的社会没有正义可言。
既有利于又有益于人类生存的社会,还表现在这个社会有纠错机制,能及时纠正社会出现的有害于人类生存的错误;

还表现于这样的社会:具有勃发人的创新、创造能力的社会机制;这样的社会还表现在,人人都有资格、有机会参与自由竞争,实现优胜劣汰。而不是相反!

(4)人类历史有没有规律?教科书说有规律。并给出了人类历史发展五阶段论。

这里首先要搞明白:所谓规律必定是普遍现象。这种现象是可以重复再现的。反映规律的原理在东西方社会都是适用的。

但是从东西方各国的历史进程看,东西方各国的历史进程大不一样!史学界把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十六世纪大航海(地理大发现)的十六世纪,界定为西方封建社会时期。但是西方的封建社会在东方各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西方封建社会是“双套马车”——国王与教会共同管理国家(实质上是一种分权统治体制)。中国的“封建社会”是皇权中央集权制。这种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国有化)为重要特征的高度集权统治的皇权中央集权体制在西方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出现过。

史学家将中国“三代”时期,比附于西方的奴隶社会。其实中国从未有过西方那种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犹如人与牲畜之间的残忍性质关系的奴隶社会。至于西方的以私有制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社会,在中国也从未真正出现过。中国历史上也未出现过真正的私有制社会。

私有制的根本特征是国家以法律的形式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在中国的皇权中央集权制社会,“贵为万人之上的宰相,与无立锥之地的贫民,都是皇家的奴婢。任何人,皇帝一句话,家有万贯财产顷刻间就会化为乌有”——这是历史学家雷海宗的一个著名论断。这个论断是实事求是的,是符合中国历史社会实际的。

何况在农业文明时期,土地是主要的资产。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权中央集权制社会里,哪来的私有财产!但是西方在古罗马时期,就有了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律。这样的法律在后来一千五百多年里,不断走向完善。

所谓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指国家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占用、剥夺私有财产。所以说,东西方各国有史以来的社会形态根本就不一样,哪来的历史发展规律?这个毋庸置疑的事实说明:那种高谈阔论历史规律的学说,都是纸上谈兵!

(5)推动历史进步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教科书说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进步与发展的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与解决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与发展。这个说法经不住检验:远的不说,中国在秦汉以降两千多年里一直蹒跚在农业文明社会停滞不前。难道这两千多年里没有阶级斗争、没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西方各国在哥白尼革命之前,基本上处于不发展或发展极其缓慢的时期。说不上有明显的历史进步与发展。西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在哥白尼革命以后的事。

哥白尼革命后,西方的社会进入了突飞猛进的大发展时期。这个大发展是在“科学转化成技术带来的生产力变革”中成为事实的。也就是说,西方各国在哥白尼革命后的五百多年里,出现的持续不断的大发展。西方历史的进步与发展,都是在“科学转化成技术带来的生产力变革”中实现的。

中国的农业文明社会时期没有科学,也就不存在“科学转化成技术带来的生产力变革”,所以历史上的中国长期处于停滞不前中,便是必然现象了——没有科学,遑论历史的进步与发展!

上述简要分析可以看出:“科学转化成技术带来的生产力变革”才是推动历史进步与发展的根本动力!

这个结论是笔者几十年的“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中最重要的发现。这个发现澄清了教科书的糊涂说法。

关于三观问题的来龙去脉,以上所述作了简要的、却是清晰可见的辨析。有的说法虽然“点到为止”,却给读者留下了可供参考的正确思路。

本文结尾着重强调的一点是:三观不是哪个人创造、更不能以其创造,通过教化的形式灌输给人类。三观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后人只能在自身的社会实践中悟会这些“结论”,并以新的发现丰富这些“结论”。使三观适应新的社会发展。




祁萌之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祁萌之丨什么是“三观”(三)》 发布于2020-10-25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