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周丨两朵拒霜向君开 - 世说文丛

学周丨两朵拒霜向君开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北宋元丰五年(1082),“十月九日,孟亨之(震)置酒秋香亭。”苏轼受邀参加,请的客人有黄州知州徐大受(字君猷)。当时,“有双拒霜”,犹如美人酡颜,苏轼以为拒霜“独向君猷而开,坐客喜笑,以为非使君莫可当此花,故作是篇”《定风波》,该词不仅有详细序言讲述词作的背景,词后又写了按语:“以为非使君莫可当此花,故作是词。”

词抄在此:

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
但看低昂烟雨里,不已。劝君休诉十分杯。更问尊前狂副使。来岁。花开时节与谁来。

拒霜即木芙蓉,是锦葵科木槿属的木本花卉,又名芙蓉花、木莲、地芙蓉。 关于其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得清楚︰“此花艳如荷花,故有芙蓉、木莲之名。八、九月始开,故名拒霜。”李时珍还研究了木芙蓉和霜的关系,称“霜时采花,霜后采叶”,所得皆可入药。明朝多有江湖游医,专以清凉膏、清露散等“秘方”治疗毒疮,李时珍称,这些“秘方”之所以清凉消肿,都是因为木芙蓉清冷宜霜的缘故。一双盛开的木芙蓉,开在每个人的眼前,为什么苏轼就觉得偏偏是为太守独开的呢?以木芙蓉对应徐君猷,含着苏轼对他的敬仰与感念。苏轼有一首《和述古拒霜花》是这样写的:

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唤作拒霜知未称,看来却是最宜霜。

由这首诗可见拒霜在苏轼心中的形象。徐大受,字君猷,东海人,他是苏轼的“恩人”。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来到他生命中第一个贬谪地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三年(1080)八月,徐大受来任黄州知州。按宋朝的制度,地方首长对谪官具有监管的责任和权威,而谪官有定期告谒的义务。仁厚的地方首长会把谪官当部属,而有的则干脆作态弄人,故施羞辱。徐君猷进士出身,仁厚通达,他到任后不仅不将苏轼视为罪官,而是礼遇周至。徐君猷在情感上同情苏轼,在生活上照顾苏轼,每年的重阳节都要在栖霞楼设下酒宴,邀请苏轼共度佳节。元丰四年十二月二日,雪后,亲自携酒过访,一场对饮,感动得苏轼一口气写了三阕《浣溪沙》,第二天又写两阕追记此事。君猷亡后,苏轼少有地为他写了挽词:

一舸南游遂不归,清江赤壁照人悲。
请看行路无从涕,尽是当年不忍欺。
雪后独来栽柳处,竹间行复采茶时。
山城散尽樽前客,旧恨新愁只自知。

在给徐君猷弟徐大正(得之)信中,苏轼有这样的话:“始谪黄州,举目无亲。君猷一见,相待如骨肉,此意岂可忘哉!”(《与徐得之三首之一》)受徐君猷影响,时任黄州通判(相当于副知州)的孟震,对苏轼也礼敬有加。在《跋君子泉铭》中,苏轼写到:“予谪居黄州,通判承议郎孟震,字亨之,颇与予相善。”元丰四年有诗题云:“太守徐君猷、通守孟亨之皆不饮酒,以诗戏之。”诗如下:

孟嘉嗜酒桓温笑,徐邈狂言孟德疑。
公独未知其趣尔,臣今时复一中之。
风流自有高人识,通介宁随薄俗移。
二子有灵应抚掌,吾孙还有独醒时。

可见苏轼虽为“罪官”,颇得长官厚待,。三人常聚,关系密切,这让苏轼迁谪之意稍减,贬谪生活过得不那么憋屈。都说东坡旷达,离开了这样的环境怎么旷达的起来?
秋香亭的酒宴是一场送别的酒宴,按照官员任职的时限,徐知州将要离开黄州了。何以见得?有另一阕词可以佐证。这就是苏轼的一阕名词《醉蓬莱》:

笑劳生一梦,羁旅三年,又还重九。
华发萧萧,对荒园搔首。
赖有多情,好饮无事,似古人贤守。
岁岁登高,年年落帽,物华依旧。

此会应须烂醉,仍把紫菊茱萸,细看重嗅。
摇落霜风,有手栽双柳。
来岁今朝,为我西顾,酹羽觞江口。
会与州人,饮公遗爱,一江醇酎。

词前苏轼记下了写作背景:“余谪居黄州。三见重九。每岁与太守徐君猷会于栖霞楼。今年公将去。乞郡湖南。念此惘然。故作是词。” 从这段“引言”中可以知道这是元丰五年重阳节写的。

过了重阳节后一个月,三人再次相聚欢饮,不善饮酒的徐君猷,几杯酒下肚后,双腮飘红,与艳丽的木芙蓉相衬,让苏轼一时兴起,产生了这般联想,于是就有了这阕《定风波》,这阙词处处透着苏轼的急智与深情,成为他平生功业的一份见证。



于学周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学周丨两朵拒霜向君开》 发布于2020-11-24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