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萌之丨思想没有阶级性 - 世说文丛

祁萌之丨思想没有阶级性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题记:一次聚餐会上,不少人彼此不认识,东道主便把在座人介绍了一番:除了让人尊敬的教授、院长外,就是让人羡慕的总经理、厂长等。总而言之,都是身份显赫的人。只有我赋闲在家,没有任何头衔。
东道主介绍到我这里时,因为没有头衔可以说,只好这样介绍:“这位是我敬重的民间思想家!”
东道主所以这样介绍,可能是为了抬高一个乡野学人的身价,排除我的自卑心理?殊不知我没有自卑心理,我立刻予以纠正:
思想家谈不上,说思想型学者已经过誉了。我不明白:什么叫民间思想家?难道还有官方思想家?官方能出思想家吗?
我的话使热闹的开场顿时冷了下来,大家一阵屏息敛声,面面相觑。
这番话确实说得不是时候,扫了大家的兴。我只好内疚地站起来向大家作揖:
我是个乡野学人,看来我的年龄最大,我以年龄身份先敬大家一杯。
于是全场又恢复了热烈的气氛。
接下来的话想说,也不方便说了,只好事后写成了这篇文章。

世界上没有民间思想家与官方思想家之分。思想家都是或在学术上、或在科学上,有卓越思想贡献的人。一般的情况,官方不大可能出思想家。这与什么是思想有关。什么是思想呢?
教科书关于“什么是思想”的解答,并不确切。教科书说思想是有阶级性的,是一个严重的误导。
其实思想是个中性词。没有阶级性。
例如“加在密闭液体上的压强,能够不变它的大小,向各个方向传递”。这是中学课本上的帕斯卡尔定律,属于物理上的科学思想。
难道资产阶级承认帕斯卡尔定律,无产阶级就不承认帕斯卡尔定律?
例如“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是阿克顿勋爵著名的政治思想。难道资产阶级承认这个思想是真理;无产阶级就不承认这个思想是真理?
教科书说思想有阶级性,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致使人们一谈思想就往政治上考虑。于是在一个谈政治如同“谈虎色变”的社会里,人们对谈思想唯恐避之不远了。
由于教科书定义思想是有阶级性的,本来是学术上的问题、科学上的问题,却变成了一个政治问题。这种误导的结果是:
不是政治色彩掩盖了思想的锋芒;就是学术研究、科学研究变成了一项政治工作,学术研究、科学研究成了政治的奴婢。
这样僵化、陈腐、愚昧的思想意识由来已久,至今大行其道。
教科书的这个误导,造成了学术上、科学上各个专业缺少思想——缺少创新、缺少创造、缺少成果,便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普遍现象了。
教科书的编撰人不明白:不仅学术上、科学上有非政治的思想,就是其它方面也有不是政治的思想。
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通俗地讲,思想就是一种看法(识见、结论)。只是这种看法(识见、结论)具有一些独有的特征罢了。这种特征构成了思想的基本特性。思想的特性是什么呢?即具有什么特性的看法(识见、结论)就是思想?严格说,思想具有这样三个特点构成了思想的基本特性:
(1)这种看法是前所未有的。
即自古以来从未有人说过这种看法。以前若有人说过这种看法,今人重复这个看法,属于经验或知识。不是今人的思想。
(2)这种看法是与众不同的。
即这种看法,不仅在朋友间、在国内没有人说过,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重复别人的看法,不是自己的思想,那是别人的经验,别人的看法在你这里变成了知识。
(3)这种看法是超越世俗的。
即这种看法不解决吃饭问题,不解决上学问题,不解决就业问题,不解决升迁问题,不解决实际问题。
但这种看法却关乎正义大道问题,关乎事理、道理、哲理、真理的原则问题。
于是,有人会问:既然思想不解决实际问题;思想有什么用呢?
思想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使人走向理性,使人脱离愚昧,使人明白起来,使人的心智不再受蒙蔽,使人恢复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常态,至少在精神层面上活得像人了!
使人发现,原来天经地义的事,因为思想的启示,不那么天经地义了!这就是思想的力量给人带来的精神重生。
例如中国文化里一直认为“皇粮国税,天经地义”。但是因为“无代表不纳税”这个思想的启示,便不再天经地义了:原来纳税,是纳税人花钱买政府为其服务。税权属于纳税人的!这就是思想的力量!
例如“科学转化成技术带来的生产力变革,是历史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个思想揭示了关于历史、关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根本奥秘。这个思想涵有的真理力量,推翻了教科书上讲的阶级斗争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论。所以思想都涵有真理的力量。
例如“把政治家看成是不可信的无赖。是设计国家政体唯一重要的原则。只有坚持这个原则设计出来的国家政体,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国家出暴政、避免国家出腐败。”
——因为英国思想家休谟的这个思想的问世,才有了保障人类现代文明社会长治久安的民主宪政。这就是思想的力量。
例如“公有制的计划经济,既是经济匮乏、商品短缺的根本原因;又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这个说法既是经验教训总结;更是个理论总结:公有制的计划经济扼杀了人致富欲望的同时,也剥夺了人活得像人的唯一条件财产权!明白了这个道理后,便明白了为什么有人不择手段地推行公有制计划经济。这就是思想启示的力量!
例如“情感是条无序的河流”。这个看法真实地、形象地、精辟地概括了情感世界的复杂性。这个看法成为文学创作、例如人物塑造中,永远鲜活的指导思想。这是思想永不衰竭的例证之一。
不管从人类的思想史上看;还是从思想本身的理论上看。思想都是来源于知识分子,来源于知识分子中的思想家。
说官方不大可能出思想家,是因为官方人都是务实的;务实的人不可能产生思想。思想家都是务虚的,只有务虚的罗辑思维与逻辑推理才可能产生思想。
务实的人可能致富。务虚的人能衣食无忧就谢天谢地了。
于是不难明白,为什么中国有史以来,鲜有思想家。因为生活在实用主义文化中的国人,都是务实的,都信奉“当下即是”。都对时下的、眼前的生活感兴趣,鲜有人具有超越性的务虚精神。
在研究东西方文化中发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越是务实的民族社会,越不容易进步与发展;越是务虚的民族社会,越可能出现进步与发展!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
——是这个民族有无思想,有无可能出现思想。
人类历史的经验是:凡是历史不进步、社会不发展的时期,必定是个鲜有思想家、不出思想家的时期。例如欧洲中世纪前期数百年;例如中国皇权中央集权制两千多年,都是缺少思想家的时期。
欧洲近代以降进入了持久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天幕上,思想家群星灿烂,光照千秋。
在这个毋庸置疑的人类来路上说,历史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不是在政治家的雄心壮志中实现的;而是在光辉思想的映照下成为可能。



祁萌之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祁萌之丨思想没有阶级性》 发布于2020-11-28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