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一方丨认识论上说“有无” - 世说文丛

在海一方丨认识论上说“有无”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在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里,“无”和“有”都是终极性的概念。按老子的说法,道就是无;按黑格尔的说法,无和有的合题产生出“变”。回顾古希腊哲学的种种最高命题——存在、原子、理念等,都不是什么绝对的虚无。西方人习惯认为无不能生有。那么,奥古斯丁为什么说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了世界万物?在这个说法里,终极者毕竟不是无,而是上帝。有学者认为,虚无是指存在的一种基质状态,即混沌而不具象的存在。为此觉得,自己以前对于“无”的概念为何一想就无、茫然受阻?大概就是把“道”和“无”完全等同起来所造成的混乱吧。冯友兰解释说:

谓道即是无。不过此“无”乃对于具体事物之“有”而言,非即是零。道乃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岂可谓为等于零之“无”。

这个解释很有启发。不过“有”不独是指一个具体存在物的有,也是一个与“无”相对的逻辑概念,是逻辑上“无和有”的组合元素。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也是把虚无和混沌并举的说法。如此,“虚无”便带有描述“存在”之始发生成的意味。那么“道”何以不能等同于“无”呢?韩非子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物之所稽也。”道是普遍存在的依据、准则,不仅是始发,也是过程和终结。耶稣对门徒说:“我是创始成终”,是道路。

佛家有关“空”的说法也是如此,如《心经》所言“色即是空,色空一如”。色就是万般世相,指各种有形存在物;空就是无形的存在原理,或叫做存在的“共相”。那么“一如”就把色和空包含在存在统一体中了。美国基督教神学家马特,说自己曾通过佛教哲理来理解基督教的教义。他认为“色空”就是“互即互入”,色和空相互进入,贯通无阻。这样的理解很好,它给出了自由灵命的运动空间。圣灵降临于人,人认识神,就是互即互入。

存在主义哲学也研究“虚无”。如萨特的“虚无”是指虚化,几乎就是一个视觉原理,当然更是认识原理。就跟摄影那样,用大光圈拍照人像,把背景加以虚化,以凸显人物。中国先秦哲学的认识论,有著名的“合同异”和“离坚白”之说,前者以惠施为代表,后者以公孙龙为代表。认识事物是从区别异同和分离性质开始的,但此二人的学说已越过这个层次,达到了玄学甚至诡辩的程度。公孙龙的“离坚白”,是要把一块白色而坚硬的石头之“白”的性质分给视觉,而把其“坚”的性质分给触觉。这确实挺麻烦的,但并不荒谬。

分别是认知事物所必然,道德认知则是更具难度的性质分离。比如,基督信仰给信徒指出“分别成圣”的方向,便是要把罪性和公义的混合情状加以分别,并成为一种实践意义上的分别。当然,基督教哲学的认识论是深具情感体验的认知,是人的生命热情的投入,谓之“终极眷注”。


王起庆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在海一方丨认识论上说“有无”》 发布于2020-12-4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