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震翔丨古词烟雨录·拜托,请不要朗诵 - 世说文丛

冯震翔丨古词烟雨录·拜托,请不要朗诵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我几乎不听朗诵。尤其是对古诗词的朗诵。

无论朗诵者是多么厉害的艺术家,无论他的朗诵是多么声情并茂。

在荒茫上古,人群按照固定的节奏漫吟着毫无意义的字句,在音乐节律中完成了诗歌的发源,并为诗歌赋予了区别于日常语言的最重要的特征——自带的节奏和韵律。

而如今的大部分“朗诵”,首先要求朗诵者熟练掌握与古音并不全然相合的北方方言(即“普通话”),再将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夸张到极高的、甚至是令人不适的程度,并以“表达情感”、“表达意思”的愿望,破坏掉诗歌本来已经具备的节奏。

相比聆听朗诵,我更喜欢聆听一个也许对普通话并不熟练的人,以对韵脚、平仄、节奏极为敏感的姿态喃喃地念诵诗歌。

此外,经常有专门指导“朗诵”的人讲:在朗诵中,每一个字的发音方式,都要跟字义与情感相对应。

这真是何其荒谬也。

如果这个理论成立,在人类的各种语言中,表示同一种事物的语词,发音、声调、口腔开合度必然一致。但事实并不如此。

我们不难发现,只有两种词语在不同的语言中发音近似,一是如“啊”“哎呀”“妈妈”这些出于最直观、最原始情感的词语,二是如“猫”、“狗”这般以事物的直观特性命名——即“指物而呼”的名词。

越是细致的情感、复杂的事物、抽象的观念,越在不同的语言里具有各不相同的发音,在同种语言内也没有规律可循。

试问“上”“下”二字明明指向相反,何以声调相同?“左”“右”二字明明可以以相对、等值、平行的姿态出现,为何声调不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冯震翔丨古词烟雨录·拜托,请不要朗诵》 发布于2020-12-6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