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萌之丨为什么说“知识就是美德”? - 世说文丛

祁萌之丨为什么说“知识就是美德”?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西方古代哲人苏格拉底,给人类留下了很多有思想的箴言。例如他说的“知识就是美德”,便是被人们广为引用的一句话。
为什么说“知识就是美德”?回答这个问题,应先搞明白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美德。

知识是指人对自身、对外界的认识。

例如,某患有血压的人,知道自己有这种病,便进一步认识到:自己不能抽烟喝酒,不能发怒,不能做剧烈活动,不能洗冷水澡、更不能冬泳——这些就是患高血压病人掌握的围绕自身的知识。

至于对外界的认识,这个问题大家都能举出很多例子。

例如,外界的现象:像春夏秋冬;像潮涨潮落;像“月有阴晴圆缺”;像太阳从东边出来,到西边落下——自然界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原来是太阳系星球自转、并围绕太阳公转的缘故。这便是人认识外界的知识。

例如,人类发现,在美好的公有制中,看上去对于公共财产人人都说了算,都“当家做主”了。实际上都说了不算,都做不了主。只有权力者说了算,权力者做主。其他人为了生存,都不得不受权力者的领导。于是人们终于明白了:原来人从交出私有财产那一刻始,自己的所有权利都交出去了!不得不接受被权力者奴役的命运——这就是知识。这个知识是东方人类用惨痛的代价换来的。

实际上,这个关乎人类命运的重要知识,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哈耶克就已经在《通往奴役之路》中提出来了:公有制计划经济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知识虽然是人类对内、对外的认识,但这种认识不是天生的。知识是学来的。学习知识的途径有三条:

一条途径是实践,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便是人类的知识。
一条途径是在上学中获得知识。
一条途径是读书。读书可以“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获得若干知识。

虽然知识掌握得越多越好。但知识浩如烟海,无穷无尽尽,没有止境。人的实践范围又极其有限。所以只有终生不辍的读书才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

但是,书多得像大海,人读一辈子书,也不过是沧海之一粟。所以应该有选择地读书,不可忽视。

青少年时期上学获得的知识,会影响人的一生。所以中小学教育太重要了。

下面谈谈中小学教育中的知识问题。

人类经过有文字记载的六千年的进化,文化也为随之进步出最有利于人类生存需要的形态——以分门别类的清晰形式,囊括了人类必须的基础知识。这就是全人类共同认可的中小学教育课程——例如数理化课程,例如文学历史课程,例如哲学、法学、经济学等课程,例如音、体、美课程等。

这些课程的内容,被认为是人生在世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不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的人,其精神品质必定是有缺陷的。这种缺陷必定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影响人的作为,影响人的贡献。
虽然中小学教育,不可能不涉及到民族文化的问题,例如中国的教育必定要涉及到文言文、古典诗词、儒、释、道,以及本国的特殊历史等。

但是应该看到,民族文化课程的价值是很有局限性的。只有超越民族特性的、具有普世意义的文化,其价值才是没有局限性的。在全球化的今天,在中小学教育中正确区分:有局限性的民族文化与无局限性的普世文化的知识——对此有个清醒的认识与正确的选材原则,是极其重要的。

世界上所有先进、发达的国家设计中小学课程的内容,有个共同的原则:教科书中的内容要有实用价值、有现实意义,要有利于社会的今后进步与发展。至于古代过时的知识,都属于学术专业研究的范畴,不可以也不应该成为中小学基础知识的内容。

基础教育的时间与条件是很有限的。教育如果出于意识形态目的,向学生灌输太多的“文物”知识,都是浪费学生的生命!

但是在一些落后的专制主义国家里,教育都是为专制主义统治服务的。这些落后国家的中小学教科书都普遍存在造假的内容。

也就是说,在这样的国家,上完中小学,接受了太多假的知识——这样的教育,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人们在错误知识的基础上,用错误的方法,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传播了错误的观念。由此造成这个民族思想意识的恶性循环——错上加错。所以不是所有的教育都能传授知识的。

知识有个突出的、重要的特征是,知识都真实地、客观地道出了事物(现象)的事理、情理、道理、哲理、真理。

所以教科书里的知识,都必须是思想家、科学家、实践家(经验与教训)对人类贡献的、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对包括人在内的世界的认知。

以上谈了什么是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知识的真理属性。下面谈谈“知识就是美德”中的美德问题。

这里的美德,是指人具有的优秀的品质、品性、品德。读者应该注意到,这里的美德含义与中国文化里的美德含义是有重要不同的!

中国文化里的美德,都是指教科书上说的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与人的品质、品性没有直接关系。

但是苏格拉底说的“知识就是美德”中的美德,其涵义要丰富、高尚多了。

在苏格拉底看来,人有美德,首先表现为是一个知情理、明事理、懂道理、喻哲理、握真理的人。这样的人都是有文化的道德人——如前所述,只有知识才能使人成为这样的明白人。
所以要想成为有美德的人,必须是通过学习后有知识的人、有文化的人。

所以不仅鲁迅笔下那些目光呆滞、神情麻木、面无表情的“庸众”,不可能是有美德的人;就是中国历代多如牛毛的文人,有美德的人也不是很多。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含量太低!这样说,那些鼓噪国学的人肯定会火冒三丈。但这些国学大师并没有本钱说话:且不说中国传统文化里没有物理、化学,没有科学,没有逻辑学,没有美学,没有围绕着“人之所以为人”的哲学——这都是不争的事实。

就是作为“知识的知识”之数学,中国文化里也没有真正的数学!《九章算术》是自古以来到清末数千年里,最高水平的数学了。但《九章算术》里连平面几何都没有。

当然“知识就是美德”中的人,不仅仅是装了一肚子知识的道德人;而是指能运用一肚子知识的道德人。知识在有美德的人那里不是堆砌的死知识,是活的知识。人能运用知识,是智慧的表现。

于是,苏格拉底说的“知识就是美德”,落实在具体人身上就是:有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有智慧的道德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祁萌之丨为什么说“知识就是美德”?》 发布于2020-12-7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