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瑶本丨啊,巴黎圣母院(巴黎印象之三) - 世说文丛

陈瑶本丨啊,巴黎圣母院(巴黎印象之三)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微信图片_20200423202334.jpg

第一次邂逅巴黎圣母院这个名字,是因为初中时读雨果的同名小说。艾丝美拉达和卡西莫多离奇曲折的故事和远隔天涯的异域风情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夜不能寐;与此同时,故事背景地巴黎圣母院这座恢弘的哥特式建筑也给我留下了强烈印象(书中有详细的介绍)。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写道:“这座可敬的历史性的建筑的每一个侧面,每一块石头,都不仅是法国历史的一页,而且是科学史和艺术史的一页……简直就是石头的波澜壮阔的交响乐。”少年的我一心向往有朝一日能够亲眼见到这“石头的波澜壮阔的交响乐”。
58年后的2010年6月12日,我来到法国巴黎,来到雄伟壮丽的巴黎圣母院大门前,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耄耋老人。终于有机会亲眼目睹向往已久的这座建筑艺术的圣殿,目睹《巴黎圣母院》故事的背景地,我心中的震撼和激动可想而知。
巴黎圣母院是始建于12世纪的哥特式天主教堂,肃然屹立于巴黎市中心的西岱岛上,塞纳河从教堂边缓缓流过。教堂长130米,宽50米,面对广场的西端是教堂的大门,中间一个主门,两边两个次门。门上分别有表现耶稣、圣母和圣安娜故事的精美雕像;门的上方整齐地排列着28位国王的雕像;再上边,中间是巨大的圆形玫瑰花窗,两边各两个小窗;顶部是一连串的尖顶拱券,把两座入云的方塔连在一起,方塔的后面是高达106米的尖塔;高耸的塔尖将人的视野引向无限高远的苍穹。教堂正面庄严挺拔,左右对称。教堂两侧也各有一个巨大的圆形玫瑰花窗,窗面用彩色玻璃镶嵌。柔和的阳光照在窗上,彩绘玻璃五彩缤纷,使庄严雄伟的圣母院平添了几分温婉和美丽。早晨下过小雨,现在云收雨霁,刚刚出浴的圣母院更加清新亮丽。  
走进大门,只见两排高大的立柱支撑起长长的大厅,大厅内可以容纳9000多人。大厅后部设有讲坛。讲坛后有圣母哀子像,耶稣横卧于圣母膝上,圣母低首垂目,神情黯然。此像使我想起圣彼得大教堂同一题材的乳白色大理石名塑《母爱》。讲坛前设有1500人的坐席。几百位虔诚的信徒双手合拢抵住下巴,闭眼凝神默默祈祷,圣母院内静悄悄的,一派庄重肃穆。主殿翼部相连的侧殿,有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绘画和雕刻,其中很多作品都是欧洲13至17世纪创作的艺术珍品。教堂内还有很多精美的圣像、壁画、雕塑,供信徒和游人膜拜、观瞻。
我登上教堂三楼,看着钟楼里的巨钟,看着教堂前的广场,想起了相貌丑陋却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想起了美丽善良的吉卜赛女郎艾丝美拉达……也想起了《巴黎圣母院》的作者雨果。
巴黎圣母院的声名所以如此显赫,除了它的历史古老和建筑出色,还与法国作家雨果的同名小说(还有根据小说编成的同名电影、戏剧)有关。美丽的吉卜赛女郎艾丝美拉达和钟楼怪人卡西莫多以巴黎圣母院为背景的传奇故事家喻户晓;小说和电影使巴黎圣母院声名远扬。多少读者看了《巴黎圣母院》这凄美的爱情故事,感动之余,就想看一看故事背景地是什么样子,就像人们看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就想去看一看丹麦赫尔辛格的卡隆城堡一样。于是,巴黎圣母院名声大噪,年年岁岁,游客络绎不绝。      
小说《巴黎圣母院》依托巴黎圣母院构思,巴黎圣母院因小说而扬名,二者相得益彰;正所谓“文以地生辉,地以文益秀”。中国湖南的岳阳楼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江西的滕王阁与王勃的《滕王阁序》,湖北的黄鹤楼与崔颢、李白的有关诗篇,情形与此类似,都是建筑与文学联姻,彼此影响相得益彰的例子。这种文化现象,不分东西方,跨越时空,跨越不同文化,为人类文明增添了绚烂的色彩,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陈瑶本丨啊,巴黎圣母院(巴黎印象之三)》 发布于2020-4-23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