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萌之丨不要迷失在心灵鸡汤里 - 世说文丛

祁萌之丨不要迷失在心灵鸡汤里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题记:某大学教师转来儒风君的《沉淀自己》一文。本来对这类当代国学家的文章,我是从来不看的。但这位教师尊我为“精神导师”,且嘱咐我:她很想知道“精神导师”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在“精神导师”受之有愧的不安中,我不能不认真看看这篇文章。以便谈点她希望知道的“看法”。于是便有了这篇文章。

《沉淀自己》粗看上去,不无道理。细读下来却感到:《沉淀自己》中很多说法,与于丹的“改变自己”同出一辙。都是忽悠读者的心灵鸡汤。于是觉得这位教师之所以让我谈点看法,肯定不是认为这篇文章有什么值得学习效法的东西;而是她认为这篇文章里有太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下面让我们看看这篇文章中,都有哪些应该“商榷”的地方?

1.作者在“沉淀朋友”一段中讲的那些关于交往朋友的话,都是脱离实际的空谈。作者有所不知: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里,没有朋友几乎寸步难行!实际生活中的朋友含义,不是作者理解的那点意义。而是“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人到中年,对此都深有体会。即便是老年人,也是离不开朋友的。

你看那些老年大学,为什么都“人满为患”?都是老年人怕孤独、怕寂寞。对一般的人来说,人退休后,若生活孤寂,便衰老得快。所以老年人避免孤寂是件重要的大事。例如,我退休多年了,不参加朋友聚会,不参与公益活动,也不去朋友家串门,但我不孤寂:我每天读书写文章,经常收到读者带着问题的回复,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与朋友交流?

例如,一些退休在家的人,写书法,画国画,弹古筝,拉二胡。又何尝不是用自己的特长,与朋友心心相印地进行交流?

所以人生在世,朋友问题,不是作者空谈的那些说法。不能一提朋友,就脱离实际高谈阔论知己问题。古人说,“人一生有一知己足矣”。意思很明显:大部分人一辈子也不一定能遇到真正知己的朋友!

至于作者在朋友问题上首推“三观”问题,都是脱离实际的偏激说法。例如很多家庭里父子两代人“三观”大相径庭!难道孩子因此不叫爸爸了?还是父母因此不关心孩子了?

儒风君的这篇文章里很多说法都是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不过,这也是目前多如牛毛的国学家的通病:过着现代文明社会的生活,津津乐道古代人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

2.作者在“淡定心情”中告诫读者,“淡定心情”是种必须的修养。看事要平淡,生活要闲适。

其实在中国人的实际生活里,与人讲生活淡定,往往是奢侈。例如与中年人谈淡定,肯定是残酷的:你看这些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为了全家的生存,为了仅仅能维持平常的生活,拼命地早起晚归,其实都是挣扎在温饱线上。他们一天到晚忙碌不休,哪来的淡定呀!中年人听了淡定这样的话,肯定会骂作者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当然,中年人要实事求是地追求生活,不可脱离实际条件、实际能力,去追求不现实的东西。但是,这个道理不是淡定的意思。

淡定确实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中国文人的生活价值追求。但作者拿农业文明社会文人的淡定观,比附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能行吗?有用吗?讲国学不能脱离现实社会,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啊!儒风君的这种空谈,也代表了目前众多国学家的思想倾向。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很推崇苏东坡的淡定。不过最能体现苏东坡淡定思想的,是他的名篇《念奴娇•大江东去》中描绘的周郎:“羽扇纶巾”的周郎在“谈笑间”,看着赤壁大战中的“樯橹灰飞烟灭”——在杀声震天,哭声动地,惨叫声撕心裂肺的惨剧面前,周郎的淡定是无与伦比的!这种淡定让人感到恐怖:这是人间的统帅,还是地狱的魔鬼?

3.作者在“播种善良”中,谈善良谈出了繁衍生息,谈出了播种未来,谈出了负重远行……这样的善良属于“包罗万象”了,是否有些“阐释过度”呢?不要说繁衍生息与善无关;就是远行,就是未来,与善又有什么关系呢?

善也不是作者认为的那样,是播种出来的、弘扬出来的。人类文化的基本常识是,都认为善是人的天性。动物都有“虎毒不食子”的习性;鸟有反哺、羊有跪乳的天性。何况人乎?

所以善不是讲出来的。中国有史以来,特别是孔子之后,代代讲善,年年讲善,天天讲善。结果怎样?看看《厚黑学》里讲的那些例子,看看《血酬定律》《潜规则》《游民文化》中讲的另一个真实的中国,就知道:历史上的中国,是个乏善可陈的国家。

为什么呢?——既然善是人的天性,那么,这种天性上哪去了呢?

作者岂不知,善的外部表现是道德行为。道德不是个空谈的东西,道德需要生存的土壤!

人类的全部文明史证实:适宜道德生存与发扬的社会土壤,是正义大行其道的社会,是公权力在公开透明中运转的社会。

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的皇权中央集权制社会,既鲜有正义大行其道的时候;更不存在公权力在公开透明中运转。这样的社会土壤不适宜道德生存。在这样的土壤上讲道德,是不是太奢侈了?讲善又有什么用呢?

看来作者与那些国学家一样,都是一些脱离实际生活、拿故纸堆里的东西忽悠人、还摆出一副好为人师架势的空谈家!

4.作者在“学会承受”中讲的“学会承受”,与于丹的“学会改变自己”是一个意思,都是外界的一切天经地义,哪怕是给人类造成灾难的灾星,不管怎样胡作非为,也是应该接受的。这就是“学会承受”的全部意义——无条件地承受苦难。

作者承认苦难是普遍的、永远的,是人的宿命。这是不说大家都知道的话。但作者对苦难的认识与理解:“不经风雨,不见彩虹”“光鲜背后都是苦熬”。这个说法却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翻版了,没有新意,也没有道理。

且不说鲁迅笔下太多的祥林嫂、闰土等人,吃尽了苦,却一辈子也没见过“彩虹”,也从未“光鲜”过;就是现代世界上那些在温饱线上挣扎的社会底层人,不是也吃尽了苦,他们的“彩虹”与“光鲜”在哪里?

所以作者所谓的“学会承受”,说穿了就是愚昧地接受苦难、甘愿在苦难中受煎熬。至于苦难的出路在哪里,作者自己也不清楚,作者文字的意思,都是空洞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样的陈词滥调,都是没有用的空头支票。

至于为什么会有苦难,苦难是什么造成的,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都湮没在作者的“学会承受”里了。

5.作者在“培养爱好”中谈了不少人生应该有爱好的话。却没有回答什么是爱好。

爱好一般的是指,人的主要工作以外所感兴趣的事。作者谈爱好,却不知道:爱好之所以被人们看重,主要原因是,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从事的主要工作时间久了,会感到单调、乏味、苦闷,严重影响人的精神状况,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凡是没有任何爱好的人,经常会有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空虚感。这种空虚感不仅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也必定会销蚀了人的意志力与生活动力。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现象——很多吸毒的人,都是在百无聊赖的空虚中,用吸毒刺激已经麻木了的神经。

所以爱好就不仅仅是作者讲的那点浅薄的意义;而是关乎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的重大人生问题。

6.在“勤于读书”中,作者谈读书仍然是些脱离实际生活、脱离现实问题的空话。作者说,不读书的人语言乏味、面目可憎。但是实际生活中,很多知识分子,仍然“语言乏味、面目可憎”,这种人很多很多!其实作者没有说到点子上:人,特别是上过学的人,为什么会“语言乏味、面目可憎”?这大概不仅仅是个读书的问题,与读书的兴趣、读什么书不无关系。

作者可能不知道,关于读书,有个道理对所有人都是适用的:一个不喜欢文学的人,必定乏味得面目可憎。这句话把读书的意义具体化了:任何一个人都应该看点文史书。凡是喜欢文史的人,不会语言乏味,不会面目可憎。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喜欢文史的人,通过读书,自己的情感世界会变得丰富起来、多彩起来。一个情感丰富多彩的人,怎么可能面目可憎呢?

读文史书,实际上不仅是学知识、看故事、懂道理,更重要的是,既与书中的人物进行情感交流;又在书的描述中或孕育、或激发了读者的情感。

文章作者有所不知:文学艺术作品,都是审美意义上的。所有的文学艺术作品都表达了作者的审美思想、审美情操。

人人都有审美意识与审美追求。读文史书,是充实人的审美意识、满足人的审美追求的最佳途径。

一个有审美思想与审美情操的人,怎么可能面目可憎呢?

所以作者谈读书,却不触及这些对所有人都很重要的意义,岂不是“王顾左右而言他”?

至于作者谈到读书可以使人的生命更新,可以丰盈自己的灵魂,可以生活得更从容。这些话看上去有道理,其实都是不着肯綮的空话。

对当代人来说,人生在世,虽然不能威武雄壮,不能轰轰烈烈,不能出人头地;却可以通过读书活得明白一点,不至于稀里糊涂过日子。

生活中许多人,对屡见不鲜的假话信以为真,把谎言当真理。究其原因,或是不读书,或是读错了书!

人的生活再平凡,也要活得明白!不能轻易上当受骗。唯一的办法就是读书,读好书。
读书多了,遇到“不能改变环境,就改变你自己”“学会承受”这类忽悠人、误导人的话,就能一眼识破!

所以为了不糊涂,为了活得明白点,唯一的办法就是读书。

实际上,读书应该是个终生不辍的生活习惯。

中国有史以来就是读书大国,在两千多年的农业文明社会里,读书是全民人生的首要选择。中国文化里有“耕读”一说,就是一边种地,一边读书。农村春节对联年年有:“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足见中国人看重读书是个悠久的传统。但是,全民重视读书两千多年,为什么:
读不出数学来,
读不出科学来,
读不出逻辑学来,
读不出社会进步与发展,
读不出老百姓富裕来?

例如,中国到清末民初,本土数学最高水平仍然是《九章算术》!《九章算术》里连平面几何都没有。

读书读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人,直到二十世纪末、新世纪初,仍然认为“皇粮国税,天经地义”。不知道“皇粮国税”,实质上是纳税人的财产让渡,是“花钱买政府服务”!

一个读书悠远的民族,竟没有税权意识,也不懂什么是税权,不知道税权属于纳税人的。不是很发人深省的吗?

一个读书的民族,在老百姓与帝王朝廷之间,到底是谁养活了谁都搞不清楚,都搞颠倒了:每遇事就山呼万岁,父母官云云。这样愚昧颟顸的读书结果,是不是有些书不应该读呢?

所以《沉淀自己》的作者不着边际地空谈读书,对读者不仅没有意义;动辄拿国学观念谈读书,让人们读国学的书。难道作者不知道,历代帝王都是靠推行读书实现其统治的?

儒风君的这篇文章很有代表性:脱离现实社会、脱离实际生活,空谈历史上农业文明社会的文化观念。与目前国民的生存方式是否有些南辕北辙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祁萌之丨不要迷失在心灵鸡汤里》 发布于2020-12-31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