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震翔丨古词烟雨录·柳永之谜 - 世说文丛

冯震翔丨古词烟雨录·柳永之谜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宋史》中没有柳永的传记。

《剑桥中国文学史》中谈到柳永时说:“……一些轶事,讲述了柳永作为一位成功的词人与他的仕宦追求之间的格格不入”。

显然,这是指柳永因作词犯上而不为皇帝所喜、于是潦倒终身的种种轶事。然而,书中指出——“我们其实并不知道柳永的这些词作对其事业生涯产生过何种影响”。同时,“我们知道柳永通过了科举考试,仕途也还算是成功”。①

此外,据说苏东坡曾经批评秦观著名的《满庭芳》词是“学柳七作词”——“销魂当此际,非柳七语乎?”看来苏东坡对柳永的词风素无好感。然而苏东坡本集收录的《与鲜于子骏三首之二》中,苏东坡明明自言“虽无柳七风味,但自是一家”;杨慎《词品》记载,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一句,苏东坡的评价是“唐人佳处,不过如此”②,这又分明是把柳永摆在了很高的位置上。

通过这些自相矛盾的材料,我们似可推断:柳永那些风流狂浪的故事,与他终生潦倒、寄身风月的形象,有可能与真实情况相去甚远。或许是因为“其歌词中显而易见的粗俗,引来了精英批评家对其词作源源不断的严苛评价”③。

真正不喜欢柳永的既不是当世的诗人词人,也不是当世的皇帝宰相,而仅仅是后来的道学家们。然而,柳词的传播力、影响力又均极大,道学家们不得不把柳永的形象涂黑,编出一些他不受同时代人待见、并终生潦倒的故事来,以为后来人之戒。

①、③《剑桥中国文学史·上卷》,第493页。
②均引自《灵谿词说》,第134页。



冯震翔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冯震翔丨古词烟雨录·柳永之谜》 发布于2021-1-7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