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知秋丨参观兵马俑 - 世说文丛

落叶知秋丨参观兵马俑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从西安乘旅游大巴去临潼参观兵马俑的路上,导游给我们讲了发现兵马俑的第一人农民杨志发的故事:1974年3月29日,正是春耕农忙之时,临潼县西杨村的农民杨志发和家人在村南打井,他们没打出水来,却意外地挖出了一些青铜兵器和几个破碎的陶俑。这里的村民虽没有多少文化,但祖祖辈辈的人都知道作为西安古都门户的临潼历来是兵家争夺的古战场,而且离此不远的骊山脚下就是秦始皇陵墓,传说地下埋藏着数不清的神秘宝物。杨志发决定把这些破碎陶俑送到省城西安鉴定,他向公社借了一辆平板车,装上出土的兵器和陶俑,拉车赶了大半天路找到了西安文物管理部门。

文管部门非常重视这件事,对杨志发予以表扬,奖励了他32.70元。当时老杨所在的公社和全国的农村公社同样穷困,一个农民工全天的工分不过几毛钱,老杨把文管部门奖励给自己的32.70元全部交给了公社,令干部和乡亲们对老杨齐声称赞。

经西安考古专家鉴定:老杨送交的这些破损陶俑和青铜器竟是与秦始皇陵墓有关的珍贵殉葬品!此发现上报后立即引起了中央及国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视,并做出了“迅速采取措施,妥善保护好这一重点文物”的批示。陕西省于1974年7月开始组织专业人员对西杨村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考古勘察,发现这片乱石荒草穷乡村覆盖的地下竟是一个恢宏巨大的惊世宝窟——秦始皇兵马俑!

1975年11月,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筹建处在此建立,并开始挖掘秦兵马俑一号坑。1979年国庆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正式公开对外展出。紧接着,又发掘了二号、三号俑坑……

走进博物馆,站在了当年杨志发打井、而今乃是一座拱形钢架结构,面积达14260平方米的兵马俑一号坑的边角上,此时展现于眼前之兵马俑军团令每一位游客面对现实中的神话感到震撼!千余件威武逼真的兵马俑排成一个雄浑的作战方阵:横排在前锋的是204个手持弓弩的轻装步兵俑,前锋后面是排列着骏马和战车的主体部队,战车两翼有手持矛、戈的兵俑,后面的众多兵俑手执兵器排成纵队;这千余件兵俑一个个身穿铠甲,高大魁伟,面庞丰满,五官鲜明;从须发到容貌,从年龄到神态,千人千面,栩栩如生。他们肃然站定,如聆听战鼓,如枕戈待旦准备冲杀,于浓烈的战斗氛围中令人感受到这千军万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之雄浑气势……

二号俑坑面积6000平方米,呈曲尺形。由弩兵阵、驷马战车方阵、骑兵阵、步兵阵组成,其中最突出的是弩兵阵。332个弩兵中间是160个跪射俑,周围是172个立射俑。这些弩兵虽形态不同,但因其身份相同而服饰铠甲基本相同。他们昂首远眺,身肩微倾,两手做出箭在弦上挽弓欲射之姿。有十几件出土非常完好的射俑在展厅玻璃橱内展出,使遊人得以近距离观赏:一年轻跪射俑,发髻盘头,面容英武刚毅,剑眉下眼角微挑,目光逼视前方,高鼻梁,宽下巴,嘴唇上留有八字短髭,身上的甲胄是用粒粒铜扣将一片片铁甲钉合。他身腰矫健,单腿跪地,两只大手作挽弓射姿。衣裾下的脚很大,鞋呈长方形,鞋底上密密的针脚清晰可数。还有一站立的轻装步兵俑,年龄约三十多岁,宽带束发,容貌清瘦,嘴上留着胡须,身穿一件短袍,衣袍下摆有数道褶皱。讲解员说陕西省的地图就像这一个跪射俑。

这些沉埋在地下两千多年的土色泥俑当初是有着鲜艳色彩的。专业人员用现代科技对这些泥俑进行了色彩复原:一将军俑头戴褐色冠,穿黑紫、朱红双层长衣,外罩彩色鱼鳞铠甲,下身穿绿色长裤,黑色鞋履。战车上的御手俑头戴白色软帽,身穿红色上衣,外套黑色铠甲,下身穿蓝裤黑鞋。骑兵俑手牵骏马,身穿粉绿色上衣,外披褐黑色铠甲,甲上缀有朱红色连甲带,下身穿紫裤黑鞋。因为当时的秦军除了铠甲外并没有统一军服,军士身上穿的衣服大都是自备的,所以服饰色彩也多样化。区别其身份的主要标识在其冠帽和铠甲:将军俑头戴鹖冠,穿彩色鱼鳞甲。中级军吏头戴双板长冠,穿镶有花边的铠甲。下级军吏头戴单板长冠,穿无花边的铠甲。士兵们一律不戴冠,穿的甲衣式样简单,甲衣上的甲片也比较大。

驷马战车俑坑内的数十辆木质战车多数已遭焚毁,从残存的遗迹中可以看出:战车是四匹马系驾的单辕车,车上有驾驭战马的御手和指挥将军。战车后面是步兵阵,骑兵阵尾随最后。骑兵阵的一匹匹骏马高大肥壮,它们威风凛凛排成方阵,似乎在等待着一声令下,就四蹄生风飞驰战场。

秦始皇出巡时乘坐的大型彩绘铜车马,堪称当时世界顶级的冶金铸造工艺。每辆铜车上有衣饰华美的御手,他们身佩长剑,目光专注,双手执握缰绳,驾驭着车前的四匹骏马。这些彩绘铜车马因色彩涂绘而延缓了其氧化过程,除了部分锈迹斑驳,大部分依然光彩绚丽。车体上的彩绘有红、绿、蓝、白、黑多种颜色,其中以白色为主。因当时盛行阴阳五行之说:南为红,北为黑,中为黄,东为青,西为白。秦都在西方位,故车辇多用白色。其中一辆辒辌车,车壁采用镂花双层薄铜片铸合,可谓世上最早的天然空调车,车室上的云纹、几何纹、夔龙纹非常精美细腻。

讲解员谈到秦俑以“大、多、精、美”之艺术特色,堪称世界雕塑艺术中的珍宝:三座兵马俑坑占地面积两万多平方米,可谓规模之大;三俑坑出土陶俑陶马近8000件,可谓数量之多;每件陶俑陶马从体形结构到毛发须眉都精雕细刻,一丝不苟,件件可谓举世精品;而秦俑的雕塑之美,诚如《梦幻的军团》之书中写的那样:“他们或年轻幼稚,或老练深沉,或憨厚质扑,或聪明机警,或开朗洒脱,或威严凝重,喜怒哀乐表情各异,反映出将士们不同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当你伫立在秦俑坑前,检阅这支蓄势待发两千多年的秦国大军时,你会突然感觉到他们似乎依然活着,甚至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盔甲之寒,体肤之温,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和一颗颗怦然跳动的心脏。”

当初,这些身怀精湛技艺的匠人们在秦始皇的严命下,从全国各地来到临潼,在秦始皇陵边建起无数座陶窑,用泥土塑造了这庞大的军团。艺匠们在塑造这些兵俑之时,定然是仿照身边的一个个真实鲜活的生命——或凯旋归来的乡亲,或似曾相识的战友,或出征阵亡的父兄,或正值风华却被迫走进刀光剑影而杳无音信的小儿郎……唯其如此熟悉眷恋,如此悲怆无奈,方能用泥土创造出如是传神群像——这千古之谜的军团借用克隆艺术穿越尘封岁月,用征夫怨女的泪血之河和如山冤魂为后人留下了破译密码:当时那位灭掉六国、权倾天下、暴虐狠毒的秦始皇,为了秦王朝的千秋统治,为了把生前的穷奢极欲享受带到另一个世界,强征天下劳力筑长城,建造了供自己淫乐、囚禁六国美女的阿房宫,还以倾国之财力人力为自己修建帝陵。据史书记载:当时秦丞相李斯带了七十万人在骊山修筑陵墓,挖到地层深处时,连火也点不着了。秦始皇听此报告后却命李斯带人再“旁行三百丈乃止”。可见秦始皇对自己死后同生前穷兵黩武、占尽天下土地之欲望是一致的。现今秦始皇陵墓西南的赵背户村有一片白骨累累的墓地,是当时修建秦陵的工匠们之葬埋地。这些工匠们是在建陵墓期间劳累病饿而死,还是建成陵墓后为灭口而集体被杀害?其说法多倾向后者——因为在俑坑内发现有很多人和马的尸骨呈现被捆绑、挣扎之状,证明是活着被殉葬的。

秦始皇登基后为了掩饰其血腥屠杀,为了禁绝天下與论,竟然掠集天下之书焚烧,在咸阳渭水边一次杀死四百多名儒生,又把七百多名儒生骗至骊山涧,尽数活埋。他荒谬地以为只要焚烧了这些竹帛之册就能灭绝文史,只要杀了这些读书大儒就能禁绝文史记载和世人與论,就能尽使天下人愚昧、恐惧,顺从。然而“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当时华夏大地上揭竿起义的反秦怒火正如汉代史学家刘向写的一首七绝诗:“竹帛烟消帝业墟,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秦始皇渴望富贵长生权力永恒,用从赵国掠来的“和氏璧”雕刻成秦国的传国玉玺,上面刻下“受命于天,既受永昌”八个篆字。继而耗费人力财力求仙拜神,率百官到泰山封禅,浩浩荡荡出巡,亲自到东海射鲸鱼。又派道士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去海外寻求长生不老之灵药,然而徐福一去不返。秦始皇自信权力能超越生死,于病中第五次出巡,此时身边只有阿谀奉承之声,无一人敢向他劝说真话。公元前210年,当出巡的车队到达沙丘(今河北平乡)时,五十岁的秦始皇断了最后一口气。

秦始皇死的沙丘之地曾隶属赵国。五十年前,一位美貌的赵姬在商人吕不韦的策划下,同正在赵国为人质的秦公子子楚、即后来的秦庄襄王生下一男孩,为其取名嬴政。五十年后,这个嬴政又被命运送回其出生地死去。他虽出生于赵国,但在扫荡天下之时却丝毫不曾对赵国手软;在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中,赵王因相信谗言,用纸上谈兵的骄将赵括临阵换下了老将廉颇,赵军终因赵括的指挥失误而战败投降,其降卒四十万被秦军全部坑杀。

这位杀戮一生、死在赵国的嬴政并沒有就地安葬,而是在权奸赵高的阴谋策划下,秘不发丧假传圣旨害死了太子扶苏,把秦始皇的幼子胡亥扶上皇位。在政变中,其腐臭尸体被运回了从他十三岁登秦王位就开始修建的帝陵。

峰峦叠翠的骊山像一匹青色的骏马,卧于西安临潼以东。传说中的女媧始祖曾在这里炼石补天;历史上的周幽王为博宠妃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骊山之北产黄金,骊山之南的蓝田产玉石。唐朝诗人李商隐曾有诗赞曰:“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秦始皇就在这面临渭水、傍依骊山的风水宝地上,耗费了38年时间,动用了72万人为自己在地深处修建了56.25平方公里的陵墓。

埋葬秦始皇时,秦二世胡亥杀了自己那些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把后宫没生过孩子的嫔妃宫人全部殉葬,并活埋了许多工匠。《汉书·刘向传》说:“葬始皇帝时,多杀官人,生埋工匠,计以万数。”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述秦陵墓内“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秦始皇费尽心机建造的帝陵没有把他生前的享受带到地下,却把当时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和秦代人民的心血智慧保留下来——无意中掀开冰山一角,将捍卫帝陵的兵马俑军团由地下转入展厅的杨志发农民功德无量!

有幸见到了杨志发本人——这位被心怀叵测的干部们将其与世隔绝二十多年,大约六十多岁、面容黄瘦冷漠、戴着黑框眼镜,穿一身深灰衣服的老人正木然坐在展厅角侧,墙上挂着他与美国总统克林顿握手的大彩照。

讲解员继续讲着杨志发的故事:1974年,老杨打井发现了破碎土俑上报后,中央批示陕西省尽快开发。当时还在文革期间。由于农民们没得到应有的拆迁补偿而被强行搬走,就把一腔怨气迁怒于老杨,忠厚的老杨吓得东躲西藏,乡干部借“保护”之名劝说老杨藏匿,于是老杨隐居深山不敢再露面。直到1998年6月26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偕夫人参观兵马俑时,于惊叹中要和发现兵马俑的人见面。尽管陪同干部按“农民们发现,领导高度重视”之常规说法一而再、再而三搪塞,但克林顿对此“群体概念”的模糊之说很不满意,上来了山姆大叔之犟脾气,坚决要和发现者本人见面!无奈,那些多年来把功劳据为己有、愚弄民众、恬不知耻地频频在电视上闪亮登场、激情演讲的干部们,只好把有意令其隐藏并希望永不出现的杨志发请了出来,于是这位被蒙蔽愚弄二十多年几近痴呆、更不知“洞中方数日,世上已千年”的老杨终于现身于光天化日之下,茫茫然被簇拥到了克林顿面前。令人万万想不到的是:克林顿竟然把自己的派克金笔和笔记本送至老杨面前请他签名留念,于是出现了令人啼笑皆非之场景——大字不识、从来不知签名为何物的老杨诚惶诚恐接过笔,按自己惯用的表达方式在其扉页上郑重地画了一个圆圈;克林顿愕然,在场之人愕然,机灵的中文翻译忙为其解围说:“杨先生用这个圆圈告诉他打井时的伟大发现。”克林顿总统深受感动,把自己的派克金笔赠送给杨志发,并和希里拉夫人拥抱了这位中国的哥伦布,与其合影念。

之后,兵马俑博物馆为老杨——为这位多年来蒙受不公正待遇、几乎被世人遗忘,最终以喜剧方式被来自大洋彼岸的克林顿从地下邀请上来,继而实至名归,成为发现兵马俑的第一人专门请了一位书法家教他练签名。

笔者听了杨志发的传奇故事后,购得《梦幻的军团》一书。据卖书的促销员讲:“买了此书者可以得到杨志发的亲笔签名,而杨先生亦可从购书款中拿到提成工资。”

我执书向杨志发这位伟大而平凡的传奇人物深深躹躬,把书递上。也许是老人对于往事迷离困惑的回忆,也许是老人对于这大起大落的悲怆愤懑,他接过书,毫无表情地在扉页上签了个一笔到底的草书签名。

伟大源于平凡,奇迹在不经意间火花般闪现。老杨的偶然发现为其家乡带来了天翻地覆之变——昔日的穷乡僻壤而今是世界第八奇迹旅游胜地!昔日吃饭上学艰难的农民子女们而今在兵马俑展厅内以美女帅哥的亮丽风采,向来自中外的游客们娓娓讲述着发生在家乡中的现实神话,神话现实……

这一切如农民们传颂的一付对联:改革不忘邓小平,致富多亏秦始皇。横批:感谢老杨。
2008秋

bmy.gif 


落叶知秋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落叶知秋丨参观兵马俑》 发布于2021-1-11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