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修建崂山水库之前,华阴村东杨家村北有祠三间,“饰以瓦,葺以茅,周以石墙。”祠东有峭壁古松,祠南白沙河对岸有华楼诸峰,依山面水,风景秀丽。该祠何名?康公祠也。
康公祠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15年后(1687)重修,黄嘉善之孙黄垍为这次重修写了《康公祠碑记》。记中写道:“康公吾邑之贤侯也。……尝以民事过华阴,来止于此。既公卒,民之过其地者,莫不悲泣流连,如见公焉,因立祠以祀之。迨其后历年既久,风雨浸淋,不免有漂摇之叹也。而里人思公终不能忘。丁卯春乃重新其祠……”康公谓谁?康霖生也。
康霖生(1632?—1672),河北磁州人,清顺治己亥(1659)进士。康熙九年任即墨知县。当时即墨欠税千万,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百姓逃亡,前几任知县纷纷弃官而去。康公经过调查,发现症结在“田归大户,赋责贫民”。于是康公厉行土地清丈法,责令地主必须以署名木牌插于地头,配合丈量,否则收为官田。经过两年的清查,革除了积弊,又整顿了吏治,逃亡的百姓纷纷回迁,即墨大地重新焕发了生机。
史书记载:康公“性强硬,不喜媚上官”,却非常关心百姓疾苦。他时常下乡走访,体察民情。当经过山区华阴时,见土地贫瘠,百姓困苦,经考察此地宜种花椒;遂派人去故里磁州运来大批椒苗,并从家乡请人来教百姓种植。数年后,花椒收获,销往各地,华阴百姓深得花椒之利。
华阴村东有个杨家村,杨家村杨、矫两姓为争地名,常年累月打官司,结果两败俱伤。后经康公审理,判“杨家村,矫家河”,即两姓共住之村定名杨家村,村前一段河道定名矫家河。矫杨两姓都觉得公平,多年的积怨从此化解,冰释前嫌,两姓和好。
康公在任两年,积劳成疾,康熙十一年(1672)殁于任所。这一年,即墨大地出现了两座康公祠,一座在即墨城北北斗庵,一座在崂山华阴。华阴王姓与杨家村杨矫两姓为了纪念这位清正廉明、关心百姓的好官,共同出资在华阴村东杨家村北为康公建祠,四时祭祀。这就是康公祠的由来。
康霖生不但关心民间疾苦,还善于断案,人称“神君”,有《审碌碡》等很多康公断案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下面摘杜怡亭之《谭略》的一段故事如下:
邑西某,种瓜路旁,见一妇抱子过,姿色逾中人,强与语不应,即摘上好瓜二,诱妇求欢。方扰攘间,公适至,某大惧,诬妇窃瓜,指所摘为证。妇据实诉。公怒喝妇曰:“光天化日之下,谁敢无理?汝窃且刁,此风何可长?”命夺怀中儿与某,曰:“以此为罚。”妇大号。公促其抱去,行数步,呼之还,曰:“并携瓜去。”某既抱子,不能复携二瓜,拾此遗彼,卒无如何。公笑曰:“男子固不如妇人也,可还其子。”竟治以法。
康熙四十九年(1710),康公得入即墨名宦祠奉祀。“……四境父老,络绎奔会,挟持幼稚,感拜于途,注目顿首,且歌且泣,殆不啻数万人,通衢拥塞至不得行……”这是即墨人黄鸿中记录迎康公主入庙时万人空巷沿途祭拜的盛况。
即墨诸生杨连吉有康公祠诗,诗曰:
康公祠宇华楼东,伏腊年年走野翁。
堂上一碗脱粟饭,山中十里野椒封。
桐乡自古悲召父,国士知君赖武公。
后有华阳前姑幕,千秋遗爱将无同。
1958年修崂山水库时,康公祠被拆。
康公已逝,康公祠已拆,人们仍在说康公,因为康公活在人们的心中!
(此文系根据2002年10月走访华阴村王志瑞老人所得材料并参阅《即墨县志》写成。)
【附】关于康公祠和康霖生网上出现的谬误
1.网上原文:康公祠康公祠——青岛崂山风景区(天上人间海上崂山)
康公祠位于城阳区夏庄镇南坡村。创建于清代康熙二十六年(1687)。该庙内祀清康熙年间即墨县令康霖生,清即墨举人黄撰有碑文。该祠于解放前已被小学使用,1958年建崂山水库时将其拆除。
评:(1)“康公祠位于城阳区夏庄镇南坡村”,这种说法不恰当。修崂山水库以前,康公祠在华阴村东,离华阴村近,离南坡村远。现华阴村没入水下。应该是康公祠位于崂山水库东北角,或是在南坡村西。(2)康公祠“创建于清代康熙二十六年(1687)”,错。康公祠始建于康熙十一年(1872),康熙二十六年(丁卯,1687)是重修。(3)“清即墨举人黄撰有碑文”,中间缺一“洎”字。应为清即墨举人黄洎撰有碑文。
2.网上原文:康霖生_360百科
康霖生……康熙九年(1670)任即墨县知县,在任仅二年,即积劳成疾,没于任所。
评:既然“康熙九年(1670)任即墨县知县,在任仅二年,即积劳成疾,没于任所。”
怎么“去世时间”又是“1670”年?“在任二年”哪里去了?岂不是自相矛盾!去世时间应该是1672年。
参见作者更多作品
参见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