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萌之丨文学作品是青少年读书的首要选择 - 世说文丛

祁萌之丨文学作品是青少年读书的首要选择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题记:很多学生家长非常忧虑学校安排的“课外必读”——有些书是不适宜学生看的。
例如有部翻译小说,思想内容全是造假。在其故国早已被扔进历史垃圾堆里了。学校将其列为“学生必读”显然不妥。例如,《山海经》里大部分神话故事,宣扬了大自然是“祸源”、仇视大自然、人与大自然对立、人能战胜大自然等思想。这些思想都是古代很不健康的文化基因。这种文化基因发育的结果,消解了人对大自然的敬畏意识。形成了人与大自然的敌对思想。致使“向自然进军”“改造自然”“战天斗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等错误思想长期流行,在实践中造成了严重灾难。所以很多家长迫切希望明白:“应该怎样安排学生的课外阅读”?

青少年时代的阅读影响人的一生。人到晚年对此会有深切的体会。中国民间流行的教育箴言“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很有道理,意指少儿教育对其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不过这句箴言的价值不是道德意义上的,而是指少儿时期读书中接受的文化思想,必定影响一辈子。所以青少年读书是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那么,青少年要读什么书呢?

文学作品是青少年读书的首要选择。

(一)文学书浩如烟海,但人的读书时间却很有限。所以看文学书,一定要看名著!

名著都是经过长期检验的文学精品。有着不朽的思想艺术含量——

(1)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文学有很多名著。如果没有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文学,世界文学将暗淡许多。

像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果戈里、契诃夫、屠格涅夫等作家,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定纪念日的世界级文学家。他们的作品都是不朽的名著。例如,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产生的那种灵魂的颤栗,是小说涵有的思想艺术力量成功地征服了读者的缘故。

托尔斯泰小说中人物的心理世界,既纷纭多彩,又复杂多变。托尔斯泰成功地用文学人物心理的大千世界,再好不过地佐证了“情感是条无序的河流”这句话是不朽的名言。

(2)凡是读过法国文学的人,都会有共同的惊叹:

十九世纪的法兰西文学,谱写了世界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一章。群星闪烁的法兰西作家,都以自己的作品而彪炳史册——《红与黑》《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幻灭》《夏培上校》《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恶之花》《包法利夫人》《茶花女》《娜娜》《卢贡—马卡尔家族》《羊脂球》《项链》《最后一课》等,都是世界文学长廊里永存的名著。

看过法兰西文学的人,都会在阅读兴奋中奇怪:法兰西怎么会在一个世纪里诞生这么多的文学巨匠?19世纪的法国,能向世界贡献了这么多的文学名著,真是个奇迹!于是感叹:号称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有几部堪称世界文学名著的作品?

(3)英国文学琳琅满目:

《简爱》《呼啸山庄》《双城记》《鲁滨逊漂游记》《格列佛游记》《名利场》《大卫?科波菲尔》《苔丝》《牛虻》《失乐园》《唐璜》等这些跻身世界文学名著的作品,足以说明英国是文学大国。而莎士比亚戏剧,又以无与伦比的文学成就,成为世界上无人企及的文学高峰。莎士比亚既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又是西方文化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这一点我已经在《永远的“哈姆雷特命题”》中作了全面的阐述,这里不赘。

(4)德国文学虽然远没有俄罗斯、法国、英国那么多的“群星灿烂”,谈不上文学家群体铸造的辉煌。但仅歌德一人就为世界文学史写下了不朽的一页。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拥有最广泛的读者。《浮士德》虽然并不广为人知,但《浮士德》确实是一座西方近现代进化史上的一座精神宝库,拥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不了解基督教文化的中国人对《浮士德》的解读与评论基本上都不靠谱。《浮士德》是作者对圣经的文学阐释中,批判了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人与社会问题。《浮士德》涵有的“浮士德难题”是对百年前的“哈姆雷特命题”的丰富与深化。《浮士德》既暗含着迫切解决的社会问题;又隐喻着社会前行的方向。何况德国格林童话,那是永远的“儿童必读”。
fushide.jpg

(5)当然,谈世界文学名著,不能忘记以下这些名著:
古希腊的《荷马史诗》。
意大利的《神曲》《十日谈》。
西班牙的《唐·吉诃德》。
奥地利的《变形记》。
丹麦的安徒生童话,是最优秀的儿童读物。

(6)谈文学名著,不要忽视了诺贝尔文学奖设立后一百多年来那些获奖作品都是值得阅读的优秀作品。这里不必一一列举了。

谈青少年阅读文学作品,不能不批评目前的语文教师:有人在调研中发现,无法与现在的语文教师就世界文学名著进行交流。因为他们看过的名著少得可怜。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看书少了很不应该;一个语文教师竟没有读过几部世界文学名著,不仅是文化素养上的缺陷,也是工作上的不称职了!

(二)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比较,就像著名文学理论家朱光潜在其代表作《诗论》中所说的:中国除了古典诗词可以与人“试比高低”,鲜有能拿出手去的文学作品。但是,朱光潜说的是中国文学“囊中羞涩”;不是“绝无仅有”。

例如,下述中国文学作品还是“与日月同辉”的:

(1)中国古代散文以无与伦比的语言特色,成为世界散文中的精品。

古代人写文章有个特点,就是惜墨如金。

这个写文章的“要求”,决定了古代散文鲜有赘言废语,造就了古代散文语言有着现代汉语无法企及的精辟。谈语言之精辟,中国古代散文是典范。

鼓噪传统文化的国学家有所不知:古代散文中的语气助词为什么特别多?

中国古代人写散文,大都不是“下笔成文”,而是在吟诵中完成。吟诵中成文,必定情感饱满,所以古代散文语气助词特别多。

吟诵要讲究音律,所以古代散文有种特殊的声乐美感。

古代散文含有的抑扬顿挫的声调魅力——这在世界散文中是独一无二的。

清人编撰的《古文观止》,是全部古代散文的精华,是最好的古代散文选本。特别适合中小学生阅读。

记得家父曾经告诫我:《古文观止》里的文章,有三分之一必须能背诵!

(2)司马迁的《史记》被誉为千古绝唱。是中国文化中“文史并茂”的典范。

但《史记》对于一般的读者来说,最具阅读魅力的是《项羽本纪》。《项羽本纪》是《史记》中的精华。

司马迁的生花妙笔把项羽写活了!把败死乌江的项羽,写成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项羽本纪》里的史料弥足珍贵;但《项羽本纪》的语言尤其生动感人。

读完《项羽本纪》,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屹立在中国的历史上!

所以说“假若《史记》的全部篇什都散失了,只要《项羽本纪》存世,司马迁的文史大家地位也是岿然不动的”。

我们这代人初中学过《史记》,教师要求必须能背诵《项羽本纪》。至今记得:当年背诵《项羽本纪》时,每念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过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总是热泪盈眶!

(3)“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广为流行。其实这句话与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意思,都是告诫人们:

多读书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不二法门。

这里所谓的“熟读”,不是通常说的那种熟读意思,而是要求能背诵《唐诗三百首》!
新世纪以来,旧体诗人很多,但好的旧体诗却极其少见。原因之一,则是这些旧体诗人写得多,读得少。

写旧体诗,如果连《唐诗三百首》都不能背诵下来,就别逞能写旧体诗!何况即便能背诵《唐诗三百首》了,并不意味着就具备写旧体诗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了。起码还有大量的“唐诗宋词”需要阅读。

我在《中国古典文学大厦上的皇冠》中谈过: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皇冠”,是在世界文学长廊里独放异彩的奇葩!

谈读书,中国人若未读过“唐诗宋词”,都是基本知识的缺陷,是文化修养上的不足。唐诗宋词选本汗牛充栋,很多选本虽然是“权威”,却是专业意义上的,其实并不适合普通读者看。

最近这两年凤凰出版集团陆续推出的古典诗词“名家精注精评”丛书,很适合学生阅读。里边的“精评”大都写得挺好。撰者尽量贴近诗词原旨要义,又尽可能地表达出自己的“新见”。对读者很有启发意义。

(三)很多家长经常谈到“学生还应该看点其他的什么书”

例如前边提到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童话书,是少儿应该看的以外;像《上下五千年》《新编世界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等书,都是少儿的“课外必读”。

至于《歌德谈话录》《科学历程》《汉字书法之美》《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指南》《民国大师散文》《时间简史》《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等书,都应该视为中学生的“课外必读”。

之所以把《科学历程》列为学生的“课外必读”,主要是有利于树立学生的科学观。中国文化里没有科学基因,中国人没有科学意识。至今亦然。这是一个应该高度重视的现象。

几乎所有的儿童都喜欢画画。说明儿童都有表达审美的意识。这是天性。

绘画是艺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而艺术的核心意义就是审美。审美这种天性,有待于青少年时期的呵护、培养——这是本文推荐傅雷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的根本原因。但大部分教师家长并不注意,通过读这类“美术作品讲”,培养青少年的审美能力。

音乐是人类的共同语言。因为人类的情感是一样的,审美意识也是一样的。音乐最有利于表达人的情感、表达人的审美思想。这种“表达”并非都体现在音乐创造上;更多的是在音乐欣赏中实现。

所以,一个人是否喜欢音乐,反映了他(她)的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及精神品味如何。所以说,不喜欢音乐的人是一大缺陷。当然欣赏音乐有雅俗之分,所以本文推荐《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指南》。

汉字是人类文化中最奇妙的文字现象。因为汉字不仅仅是语言表达的工具,汉字书法本身就是一种妙不可言的艺术!涵有丰富无穷的审美意绪。当然汉字书法艺术涵有的审美思想,是只有懂汉语文字的人才能领略到;只有懂汉字书法的人才能感觉出,汉字书法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东方艺术美”。所以推荐台湾艺术理论家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

中国人自古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性。

“耕读”是只有中国文化才有的概念:老百姓一边种地,一边读书。这是农业文明时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农村过年时家家都贴春联。“忠厚传家、诗书继世”是年年必有的一副春联。说明老百姓是很看重读书的。

读书在古代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古人读书之前,都要郑重其事地焚香祭奠后,才能展卷拜读。

天玄地黄后,读书人成了被改造的对象,在灌输的“知识越多越反动”的价值观中,这个读了几千年书的民族便不再看重读书。不仅老百姓不读书了,连教书的、写书的也不读书了!有人问:教书匠不读书,岂不是不务正业?

好在互联网时代,现代媒体不仅方便了生活,更重要的是,在新媒体中,真话、真理得以“家喻户晓”。曾经不读书的家长在互联网中觉悟了,开始关注孩子的读书。

他们提出的学生读书问题,成就了本文——谨献给所有的家长作为参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祁萌之丨文学作品是青少年读书的首要选择》 发布于2021-2-1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