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一方丨话语的力量——现代哲学笔记 - 世说文丛

在海一方丨话语的力量——现代哲学笔记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历来有关人的定义,不过是要把人这种动物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找到人在动物中所独有的那个“种差”。种种说法大都难以叫人满意。说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就算人确实比其他动物更有理性吧,但非理性又怎么说?哪种动物能比人类更非理性呢?说人是政治动物,是的,君王权力确实比猴王权力更大,管辖范围要大得多。金钱豹在林中用尿液标明它的领地,这当然不如人类用铁丝网、界碑来得高明。说人是会使用工具的动物,不少动物也会,有一种鹭鸟还会用钓饵来钓鱼呢。


人到底特殊在哪里?其实越这样问下去,人也就越发特殊了。因为其他动物并不去追问这样的问题,人是会非要问“为什么”的动物。到了20世纪,随着语言哲学的兴起,人们找到了一个比前述说法更好的说法,这就是“语言”。


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从研究
“社会交往理论”的角度入手而关注语言,他说:使我们超出自然因素的东西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能够知道它的特殊性的东西,就是语言。……使我们脱离自然界的东西只是语言。

比哈贝马斯更早,20世纪初的德国哲学家卡西尔的学说,得出了“人是符号动物”的结论。符号不仅指语言,也包括其他指意符号,称之为“符号系统”。


符号系统使人从动物的物理世界进入一个更为宽广的新的实在,即文化世界。……符号给予外界刺激以普遍的指称意义,给予直接的感性对象以多方面的联系和抽象的结构形式。经过符号处理的感受对象不再是物理世界,而是符号化的世界。(引语是中国哲学家赵敦华对卡西尔理论的解说,以下不注明“某说”者,也是这种情况。)


卡西尔区分了动物的
“行动空间”与人的“几何空间”;动物的“表象时间”与人的“构造性时间”的不同。几何空间比如人会使用地图;构造性时间比如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意识等,这里不做详述。

海德格尔从本体论的意义上研究语言,他说:当人思索存在时,存在也就进入了语言。语言是存在之家,人栖住于语言之家。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认为,语言是理解的媒介。他接着海德格尔的话说:“能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


语言表达了人和世界的一切关系,人总是以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每一种语言都是一种特殊的世界。


注意,他说的是
“表达了”的关系,自然还有许多没有表达出来的关系,比如沉默中的感受,也是一种与世界的关系。想想“每一种语言都是一种特殊的世界”这句话会启发我们想到什么?为什么人与人的交流会如此困难,语言误解会如此之多?大概就是特殊世界与特殊世界相遇的缘故。伽达默尔提倡“对话”,认为对话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在读他与德里达之间进行的所谓“德法之争”时,我的感想是:对话是桥梁,但过了桥就来到了“他者”的铁篱笆面前了。


所谓
20世纪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到了中期又是一个“语用学转向”,大致就是从罗素等人的“纯逻辑语言”转向了后期的维特根斯坦等人的“日常生活语言”的哲学运动。其中有关语言的探索十分有趣,作为学习笔记并出于对这些思想家的敬意,我很想把它们论点一一罗列出来的,但又怕过于啰嗦,因此就省略不谈了。这里只谈点滴的阅读感受。


早期的维特根斯坦坚持纯逻辑语言,提出
“逻辑是世界的一面镜子”的命题,说:只有我能理解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

而他说的“世界的界限”是指逻辑空间。这样,他与维也纳学派的哲学家们一样,除了逻辑语言和科学事实之外,把形而上学、伦理学、神学的语言均视为无意义,所以他们不谈这些。维也纳学派把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语言叫做“自然语言”,认为都是不规范的、多歧义的,所以要用准确的“物理语言”来代替。相反,后期的维特根斯坦完全转向,开创了“日常语言分析哲学”运动,影响很大。他提出了“语言的意义就是用法”的命题,奥斯丁则进一步说:“说话就是做事”。


奥斯丁提出了
“语旨力”的概念:语旨力即语言的意旨所具有的力量,它是完成语言行为的推动力。

语旨力就是说话的力量。这使我们想到汉语里的“祈使句”,如“你要好好学习”。当然,语旨力不应该仅指祈使句,比如,论说语言让人信服,描述语言开拓想象,抒情语言让人感动,都是语言的力量。这也使我想到《圣经》的启示语言,神的话的“语旨力”才是强大的。


第一要紧的,就是说,以色列啊,你要听,主我们神,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说,要爱人如己。再没有比这两条诫命更大的了。(《马可福音
12:29-31》)


神的话就是他的大能,圣言和圣灵在人的内心做工,成就成圣的道路。


没有哪部典籍能像《圣经》这样谈及那么多语言问题,特别是教训人应该怎样说话的内容很多。比如,把信徒对上帝的赞美叫做
“嘴唇的祭”;把亵渎神明的话叫做“喉咙的坟墓”。神的意思也是“说话就是做事”,可以做明智的事,也可以做糊涂的事。从语言效果上来说,正如俗语所言“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来的。说话——泼水,行为发生,然后就要去实现自己承诺,或者已对他人造成了某种刺激。


20世纪发生了两次“语言学转向”,那么21世纪初发生了什么呢?大概就是“网络语言的转向”,尤其是微信对话。但再怎么转向,理想的语言沟通也是困难的,或者说,真正的心灵联络是艰难的。因为语言不单纯是个技术问题,更是心灵的问题。

王起庆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在海一方丨话语的力量——现代哲学笔记》 发布于2021-2-7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