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田丨寻找、指证和认领——随穗诗歌读记 - 世说文丛

王可田丨寻找、指证和认领——随穗诗歌读记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随穗的名字以前听过,他的诗近几年才零散地读到一些,给我留下这样的印象:一种根植生活现场,从生活中发现和提炼诗意的写作方式。这一次作品研讨,他问我需要多少首诗,我说三五十首吧。我是想,三五十首,应该能展现一个人的写作风格,呈现一个人的写作状态。他给我发了四十五首。这些诗取材不同,写法上也有细微差异,但整体上的语言风格、诗化运作的方式还是比较统一的。看得出来,这是经过了多年的写作实践,对生活和生命本身有自己的发现、体悟,并具有了自己创作个性的文本呈现。

这里面,写故乡和亲人的有好多首。这些诗是能够从具有相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人那里找到共鸣的。现代人是漂泊者、异乡人,这是从精神层面,从现代人存在的本质意义上说的。而在现实层面,人人都有故乡,哪怕是暂时的居留地,或者因时间的阻隔、情感的撕裂而回不去的故乡。这个时候,诗歌就是召唤,现实的温情多少也能弥补人精神上的、形而上的“异乡”处境。《繁星在上》这首诗,有这么几句:

此刻,乡下属于天空的一部分
那么多星星回来了
天空中发出黄金的声音

这“黄金的声音”,无疑是属于诗歌的独特发现。接着诗人说:

乡村的夜色升到天上
有一颗发出乡音的星星
就是我的故乡

那些天空请回来的,发出“黄金的声音”的星星,是否就是乡村历史上的那些远逝的灵魂?抑或诗人的亲人?在持续的仰望中,大地上的事物也成为天空的构成要素,诗人也因此认领了自己的故乡。

在日常生活中,人往往以自己的感觉为中心,但也会以理性的判断来纠正。而文学艺术的创作,常常借助直觉进行表达,以一种现实的扭曲或错位来展现真实的心理状态。《偏僻》这首诗就是这样,因为诗人在自己的故乡——子长,因而千里之外喧闹的大海,抑或三千里外的首都北京,都显得“太偏僻”了。正是因为作者对故乡寄予的热爱,产生了这种有悖于生活现实的心理现实。当故乡不再是一个地理方位,一个模糊的名词或概念,而是以具体的细节呈现时,便如《土》这首诗中的深情方式:“扶起脚板/脚印落在时光的陈年里/土中就会生出故乡”。也如《重口音》这首诗表达的:“出口的话,就是五谷的长势/头发上落下一群讲土话的麻雀”。

父母是家庭的支柱,是孩子的生命来源,也是故乡之所以成为故乡的根由。随穗写父亲母亲的诗,让人动容。《娘》这首诗记叙了“一个午夜的梦”:

在村头遇上赶路的母亲
她赶紧过来,一把手拉着
我的手,一把手捋顺我的头发

她问我,你怎么又瘦了呢?
我说,四十年你不在跟前
我吃的是别人家的饭

《在春天回来的人》则是这样开阔而温情地抒写:

这是母亲的春天
河水和石头一起回来
母亲躬身开门
接回熟悉的山河

在《野桃花是大地盛开的修辞》这首诗里,我愿意摘取其中一句:“所有的母亲在午夜醒来”,用于对人的生命意识、原始欲望以及生殖、繁衍等进行理念化的表达和颂扬。

通过对随穗这类诗歌的阅读,让我们相信语言是有魔力的。也就是说,经由文字的书写和还原,可以让那些过去的亲人以及时光,再一次回到我们身边,与我们同在。尽管那是一个虚拟的文本空间,但也成为我们在时光的灰烬中所能进行的唯一“抢救”—— 让那些离场的人和事,在文本中获得永久性的居留。

除了以情动人的乡土表达,随穗还有其他更多题材、更多类型的诗作。像《附属》《位置》《寄生》这几首,包括前面提到过的《偏僻》,都是在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自然的社会的场域,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依存关系。诗的发现伴随着诗意的重组,诗人的洞察和认知能力在其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低处的万象是灰烬的初心
只要天空转身回望
这一切都将是被燃烧过的现场

诗人作为创作者,在他面前有两条不同方向的路径:一条向内,触及人性的幽暗和灵魂的隐秘;一个向外,通过对现实材料的有效整合,展现人的存在状态。这两条路径的原点,当然是作为言说者和诗歌主体的诗人本人。前一种类型的创作,是体验型的,具有冥想气质;后一种类型的创作,是经验型的,具有认知性。随穗的写作,显然更多倾向于后者,而《镜子里的秋天》以纯粹的语言指向自我心灵,则是少数例外。

在纷繁的现实物象及其存在之间,进行诗意的发现,这是一条可以纵深挖掘的路劲。卞之琳的《断章》似乎能提供一些借鉴:通过深入透彻的思考以及意象的提纯,产生富有情韵的玲珑有致的语言琥珀。《体内》《捆绑》《时间炎症》《陌生》,这些诗显然是在这个方向上的加速跟进。其中,语言更为精粹一些,思考也更为深入一些。试举几例:

弯曲的路试图给延伸提速
黑夜是另一种速度
……
我也是一条路
在途中遇上时间里的曲折

——《体内》

光线是透明的绳索
它捆绑黑暗。黑暗的疼
是灯盏,在路的另一头亮起

——《捆绑》

时间永不停息
时间,就是空气和粮食

时间更是一个人
而我们是时间的炎症
伤口好了,结痂就掉了

——《时间炎症》

这些诗句并不晦涩,也无需解读,但它们很好地体现了诗歌语言自身的特质:意象的鲜明,意指的丰富,包容性等。

《陌生》在我看来,是随穗这些作品当中语言更为自然、匀称,揭示现代人的生存处境更为深刻,表达上也举重若轻的一首。从社会环境的陌生、异化,到人和人之间的隔膜,再到自我以及与故乡的无法融通,一个现代异乡人的内心跃然纸上。现代社会的异化和荒谬,一直是具有存在主义倾向的哲学和文学的主要论题。而诗人的任务不仅指证、揭示这一现象,他还满怀温情进行化解,为我们的存在赋予诗意:

时间这么薄
能不能挡住眼前的陌生?
路这么长这么多
让它去熟悉这些陌生

2019年12月15日
0206.jpg

王可田先生简介:
陕西铜川人。高中时学写新诗至今,发表有诗歌、散文、评论等,散见于《诗刊》《绿风》《星星》《北京文学》《芙蓉》等国内30多家报刊,1999年底出版诗集《梦的翅膀》,2009年出版诗集《麦芒上的舞者》。曾获第十九届“文化杯”全国鲁藜诗歌奖一等奖。诗歌评论家、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铜川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王可田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王可田丨寻找、指证和认领——随穗诗歌读记》 发布于2021-2-7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