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方丨古文化“密码”的破译者王晓强 - 世说文丛

周晓方丨古文化“密码”的破译者王晓强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01-王晓强_副本.jpg
王晓强头像瓷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丁邦海作)

王晓强先生是个艺术大家。他曾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研究员、中国老教授协会科技与艺术主管、山东省科技厅《科技与艺术》杂志主编、《美术大鉴》主编、中国酒文化学会考古专业委员会常委、惠安县人民政府文化顾问、文化部一级美术师等。可以说,这每一个头衔的背后都对应着一段精彩的人生经历。限于篇幅,这里主要说说他的一个重要角色——古文化“密码”的破译者。

众所周知,人们经常可以看见很多出土器物上有一些图形、图像,这些图形图像其实就是今人与古人对话的“密码”,破译这些密码,就能对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文化等进行研究。王晓强就是这方面的大家。

 在文字还未形成的远古时期,先人通常用图形、图像来记录生活和人际交往的事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文字。国内有多位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在这方面,尤以知名学者沈从文的研究最为出色。1979年,王晓强被借调,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古代服饰研究所,师从沈从文,协助沈先生编写《古代服饰研究·索引》。同时,他跟从导师沈从文学习用图形、图像知识去解读古文化中的诸多不解之谜。沈先生见王晓强研读古籍能坐着一天不动,便让他研究古文献,结果他一进去便出不来了,只得放下了画笔雕刀。之前,1976年,王晓强与杜大恺合作,设计并制作了贝雕画《文成公主入藏图》,获首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1977年,作为著名画家张仃的助手,他又参加过中国文化史上影响较大的首都国际机场壁画创作、绘制工作以及机场绘画结尾装潢。

笔者曾多次跟随晓强老师到古莒国、东夷故地做文化考察。在此过程中,深深为他渊博的古文化学识所折服。上古时代那么多今天早已不用的生僻字,他信手拈来,那些几十笔画的古字,都能流利地书写下来,边写还边讲解每一笔画、部首的含义;远古时代的文化断代年份,如大汶口文化是公元前4300年到前2500年,北辛文化距今7300—6100年之间等,他如数家珍,张口就来;远古出土文物上那些神秘的符号,他总能给予令人信服的诠释。尤为重要的是,他很多见解在国内都是第一次提出。比如,很多出土的鸟鬶、两头一身神物甚至猪、兔、龟等器物上都有一个神秘符号“⊕”,他经过大量研究,认为这是“中华民族生了天地的神灵”,即伏羲、女娲或和伏羲女娲位置互换的图腾神。再如,他在专著《古玉里隐藏的秘密》中首先揭示了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的玉石造型艺术语言修辞——比喻、借代、象征、婉言、暗示等手法在典籍上的普遍使用,并且其使用也渐向其他艺术表达材质上发展。在专著《易经里的秘密》里对周代篡改商代易经所做的大量考证,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他对照大量文献,发现商代无一例燕子图像,而猫头鹰多次出现,且猫头鹰头上有大汶口文化及红山文化的族徽,因此他首次指出《诗经》等古籍提到的玄鸟不是燕子,是猫头鹰。这一成果发表后,被诸多学人在论文中大量引用。

王晓强经常到山东各县的博物馆做专题研究,得出重要的学术结论。如,五莲县博物馆馆藏的大汶口文化玉种,他认为是石家河文化的前身,也是炎帝文化的开端;他通过阅看大量文物图片图录发现古文化线索,如在海阳县博物馆看到一张照片,断定史前文化有竹崇拜,基本确定先人以竹象征龙;他带着问号查阅古文献,如《山海经》里说的“鲧腹生禹”,一般学者认为禹是鲧的儿子,他对照甲骨文和夏朝以前的古遗址,断定禹只是鲧之酋邦国的一般人众;他研究甲骨文,常常找出别人没有发现的本义,如“师”字,他看到出土的马嚼子,断定这个字象形马镳;沈从文认为,《竹林七贤壁画》中提到的绳子是画工遗忘了的古服饰,但王晓强研究后认为那是当时的一种时尚。2016年,王晓强应北京大学邀请前去做题为《国学也是让我们知道文化源头的学问》的专题演讲,他通过对出土文物上图像图形的解读,以及对伏羲女娲与龙凤图腾内涵的分析,得出“克己复礼本指要克制私利,不停地为了公益事业而努力”的结论,令学界耳目一新。

王晓强发现,中国古文字有着明显的会意功能。任何一个中国字,几乎都相当于一个词。与此相同,图像叙述也是通过一个或几个形体之间的联系来完成的。为使文学语言叙述有力,人们需要修辞;同样,为了使图像叙述有力,也需要视觉语言的修辞。特别到了宋代,比喻、借代、象征、婉言、暗示等图像叙述修辞方法又再度普遍起来。如人们熟悉的“马上封侯”等,都是用物象之间的叙意并谐音,达到修辞之目的的。王晓强把这种用造型的物象构成叙意谐音暗示之视觉语言修辞方法,称之为“吉语附形”法。

王晓强的研究方法是追根溯源,他根据导师沈从文的教导,把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献相结合,并结合碳14的科学测定,这样,便使自己的研究有了质的飞跃。例如,对时下的热点三星堆考古,其实王晓强近30年前就曾前往现场做过考察和研究,在比对出土的40多种图像以及其碳14测定结果的基础上,他认定,是丹徒文化发展成石家河文化,石家河文化发展成了史前楚文化和三星堆文化。他首次认定,三星堆是地地道道的炎帝体系文化,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已有8400年以上的历史。

能取得如此成就,得益于他年轻时期的勤奋和努力,也得益于他的老师石可先生。早年,虽生活困顿,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他一边照料年幼的女儿,一边发奋读书、记笔记。看他喜欢读唐诗,著名画家石可先生便鼓励他写研读笔记,并帮他到处借书、找资料,教给他方法。有一次,他怀抱年幼的女儿,怀揣几个硬面火烧,千里迢迢到李贺的家乡考证,返程时路费竟不够了,幸得好心人救助才回来。在他不懈的努力下,年仅20多岁,便写下80万字的《李贺诗解谜》,书中的一些独到见解,受到学界的瞩目。

王晓强的研究领域有古代图像、图形;古文字;古代诗歌;古代服饰;艺术理论;视觉语言修辞学;绘画、雕塑等多个领域。

其实王晓强还是一位多产的诗人,他写下数百首古体歌行诗和大量歌词,很多诗篇、歌词充满激情,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诙谐幽默的语句,间或有俚语典故,衔接得恰到好处,令人忍俊不禁之余又掩卷深思。例如这首爱情诗《跟我来跟我来》:“跟我来跟我来/我的忧愁像凝脂放进开水,/我的寂寞像手电照向太阳。/像矿泉水里溶了冰糖,你的目光在向我召唤,/别人看不到,/我能感到。 //跟我来跟我来/凝脂凝脂你必化,手电手电你别开,/矿泉水里溶冰糖,喝一口呀真叫美/开水开水你使劲开,太阳太阳你使劲照,/你的热度借给我呀,我们一块溶化了……”要是不说,谁会想到,这诗出自一位古文化研究学者、年逾七旬的古稀老人呢!


原载《青岛财经日报·人物周刊》
2021.4.2 A7版
组稿编辑:周晓方

和讯网  2021.4.21转载


周晓方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周晓方丨古文化“密码”的破译者王晓强》 发布于2021-4-12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