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一方丨董仲舒之结 - 世说文丛

在海一方丨董仲舒之结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董仲舒是汉武帝时的大儒,秦汉新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两汉时期君主集权专制统治的理论奠基人。在儒家思想演进史上,他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如所谓五儒,即:孔儒~孟儒~荀儒~董儒~朱儒。董儒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今天人们对董仲舒有一个很坏的印象,认为他扭曲了孔子的学说。还有人指出,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性质上是第二次“焚书坑儒”式的思想禁锢。秦始皇的“焚书”是硬件上的摧毁,而董仲舒的“罢黜”则是软件上的抹除,对自由思想的发展更具破坏力。可以推想,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余续是被董仲舒斩断的。

董仲舒的理论学说是很精致的,许多地方超出了他的前人。之于董儒与孔儒之间的思脉关联,若问:是董郎败坏了夫子?还是夫子遗害了董郎?这里简略说一点看法。

打个比方说:孔子打了一个思想意识的绳套,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学说,说的还主要是一种人伦秩序;到了韩非子,就把它搞成了一个社会学纲领,即“三纲”思想;再到董仲舒手里,用力一拉就把绳套打成了一个死结——三纲五常。董仲舒所用之力,就是把宗法等级观念向天上抛去,以神学目的论的面目赫然呈现。

它给人这样一种别扭的感觉:形而上学的哲科思维忽闪一下,立马就变成了形而下的政策批文。不是“形而上者谓之神”,而是“形而上者颓为器”了。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也提出了神学目的论,但苏格拉底的“灵异”不会妖化成一种实用之物,蛰伏在世俗权柄的宝座之下。董仲舒的“天人相与之际”,并不是为了“捧神”,而是为了“捧君”。可以看到,无论儒家还是法家,其共同的爱好就是打造专制统治的理论模具。这种心理机制的奥秘值得探究。难道是缺乏一种关于“人”的直觉意识,看不到“天赋人权”这一普遍性的道理,而只热衷于“君权神授”这样的临时性组合?

在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中,大概只有杨朱是个例外。孟子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杨朱主张“为我”、“贵己”,反对“侵物”和纵欲。“侵物”是指侵掠别人的私有财产;反对“侵物”就是不损人的意思。他主张建立一个人人为自己而又不侵犯别人的社会。孟子看出了玄机,他说“杨、墨之道不息”则“孔子之道不著”。杨朱的维护个人权益的思想火苗熄灭了,孔子的宗法等级观念却源远流长。对比一下,杨朱学说与18世纪英国“功利主义”者的观念是相通的。例如,密尔站在个人主义的自由主义立场上,即“反对大多数人的暴政”,又主张“利他主义”的道德原则。

董仲舒哲学有他形而上学的致思,许多思想触角是非常敏锐的,看着就要向纯思想领域的探索飞跃起来,但最终又跌落了下来。有关“天人感应”说其实并不荒谬。自然观所说的天,天与人无不处在生存的互动之中;宗教神学所说的有意志、有人格的天,神与人之间有着更为复杂的、精神上的感应方式。但董仲舒是以“谶纬”技术把感应方式做了机械化的处理,为的是用天命力挺君命,如: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

有关“天人合一”说,是与“天人相分”说相对应的。后者在春秋时期的叔兴、子产那里已发端倪,后来荀子又明确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观点。在不同意义上,天人合一、天人相分都是常理。但董仲舒“天人合一”论的用意在于君主专制。

君子贱二而贵一。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董仲舒这里说的“道”是指天道之下的王道,“一”也不能等同于老子的“道生一”之意。这个“一”是要被落实在中央集权、统一思想上面的。在所谓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中,神只是一种模糊的意志,而“目的”却是明确的——把宗法等级制与君主专制“合体”的传统模式神圣化、终极化和永恒化。


王起庆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在海一方丨董仲舒之结》 发布于2021-4-21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