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凡丨先祖陈介祺轶事(3) - 世说文丛

张凡丨先祖陈介祺轶事(3)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上次说到先祖家里有五个掌柜的,其中三个姓张,一个姓王,一个姓邵。所以就按年龄称呼他们:大掌柜,二掌柜……

为了更准确一些,我又回家问了母亲,她说那时女孩子不进账房,都是你三舅喜欢进去玩,他回到屋里和母亲说的。

账房前面是一个大院子,挨着账房的山墙,东西向横着一道带屋顶的过道,出了过道又是一个院子。院子西面靠墙,是南北向,有一排房子,前几间是听差的住屋,紧跟着后面是三间很大的书房,家里男长辈们每天就在这里写字读书。

再就是现在唯一留下来作为展览室二层的万印楼(那时也不是放古董的地方)。万印楼房子挺大,也是三间,没有隔断,虽然是二层,但是进去一看并没有楼梯,上二层那里只有一个空着的门框。一个木楼梯用绳子拴着吊在房顶的木梁上,绳子下头在墙上固定的一个铁环中系住。想上楼时就把系住的绳子放开,楼梯便慢慢地顺下来,正好挨着门框,人就可以上下,可以想见是多么麻烦。

楼下就是先祖从北京带回来的家具,还有牛角灯。因为这个房子就挨着大街,所以现在为方便进出,就在院墙那里开了个门,作为万印楼的进出门。

我母亲接着讲了一件小事,她六岁时放学回家,正好碰到姨奶奶(二姥爷的姨太太),母亲刚想问好,却见姨奶奶脸色一变,就朝母亲训了起来:“你今天怎么能穿这样的衣服?(我母亲那天穿着红底白花夹袄)你不知道,大人也不管?”我母亲也不敢多问,赶快回家告诉了我姥娘,我姥娘好像想起了什么,赶快叫徐妈拿出一套墨绿色衣服给母亲换上。

后来我母亲想,大概那天是二姥爷的忌日。当年母亲觉得非常不痛快的就是穿孝服。因为是个讲究礼仪的大家庭,凡是长辈的忌日,她都要穿孝,因此好多粉红衣服、红绣花鞋什么的都放着没穿几回。记得那时往往脱了这个长辈忌日的孝服,过一天两天又是另一个长辈的忌日,又要穿孝服,她每年新做的漂亮衣服总也不能穿。

另外,对长辈的称谓我也糊涂,问了我母亲才知道:我母亲叫我姥爷的亲生母亲叫妈妈(音嘛嘛),姥爷的庶母我母亲就叫奶奶。母亲大爷的正房太太叫大娘。姨太太叫姨奶奶。我本来觉得这样的人家,男主人可以随便娶姨太太,其实不然,如果正房有孩子特别是儿子,娶姨太太长辈也会指责,所以即便是有了姨太太也很少敢娶回陈家大院。

听母亲讲了我姥爷的父亲婚姻的事。

先祖陈介祺大儿子早亡,对二儿子不是很喜欢,但对大儿子生的第一个男孩子非常滿意。陈介祺除了研究他那些收藏,余下的时间就是着重培养这个长孙。这个孙子就是我姥爷的父亲陈阜,他很有爷爷的风范,是一个喜欢做学问,做人又很严谨,所以越发得先祖的宠爱。

先祖虽说滿脑子做学问,但也免不了像平常人一样,非常器重重孙子。因陈阜的父亲去世得早。于是,先祖就做主为他这个长孙娶妻,亲家也是官宦人家。这小姐虽是金衣玉食长大,琴棋书画也很精通,但有一缺点,因小时候长天花,脸上有麻子,陈阜虽也听说了,不过爷爷给做主,是何等的荣耀,也只得接受。

新媳妇父母觉得能与先祖家联姻非常滿意,为女儿办了丰厚的嫁妆。当年有个风俗,新媳妇嫁妆要提前送进婆婆家,所以当嫁妆摆满一院子时,各个院的女眷,连扶侍女佣奶妈,都出来看这些漂亮的衣服,绸缎被褥,皮箱开着盖,里面整整齐齐——叠着各式衣服,当年讲就做皮祅分大毛、小毛的,薄的厚的,应有尽有,谁不慕慕?最让人惊叹的是,红木手饰盒放在一个大箱子里,有好几个。

可陈阜也不能免俗,虽然爷爷做的主,听说脸上有麻子,心里不满意,但外人面前也不能表现出来。进到新房,先把灯关上。这新媳妇是大家闺秀,心气也是很高,心想你不理我,难不成我还要赶锣着你?虽然滿心委屈,但毕竟大家闺秀,第二天还是心平气和地给爷爷、婆婆请安,神色表情像没事一般。这样的家庭,人员复杂,什么事情是瞒不住的。陈阜的奶妈悄悄告诉了高老刘。新媳妇的态度让高老刘很是同情,就悄悄和先祖说了这件事。(待续)



张凡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张凡丨先祖陈介祺轶事(3)》 发布于2021-4-22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