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龙丨闽北见闻录·考亭17号邮箱(八) - 世说文丛

阿龙丨闽北见闻录·考亭17号邮箱(八)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微信图片_20210421233904_副本.jpg
上考亭和下考亭村中间观书园内朱熹向弟子讲学的塑像

14

上考亭村偏南部数栋古宅集中于横竖交错的窄巷,黄褐色的土夯外墙虽然僵硬,好几处墙体开裂,但保存尚算完好。在这里,时光既属于过去,也是当下的,在巷中的鹅卵石、屋墙的泥巴块和室内的杉木斗拱间交汇,碰撞出不易察觉的火花。这火花伤人,灼痛却不乏快意——该去的已经失去,没来的还在赶来的路途。假如我小的时候曾在村庄生活,白发挂满两鬓重回旧地,感触和初来乍到的心颤一定不同。巷子深处一棵八月桂不见了,它舒展的四五根大杈子让小巷的阴凉更浓,每年中秋前后金黄的花簇筛落淡雅的气味,钢丝般穿透五脏六腑,整个人仿佛漂浮在麻阳溪里,不再需要挣扎。她过来了,背着比他的更花的书包,下垂两把小辫,抿出的笑容几乎刻印到土墙上。谁都不曾说话,只管默契地仰脸,微闭双眼,把花香闻了个够。随后跑去井口,趴到鹅卵石的井沿上,向井内探进整颗脑袋,试图找到沉下井水的桂花香,又像是为了看清自己和背后的一线蓝天。她的神情满是憧憬和甜蜜,憋一口气鼓起嘴巴,辫子绕过耳际,像瓣六月雪。那桂花香便是他身边这个人。他按捺不住,歪头吻了她左腮的酒窝。她的脸红了,映红了清澈的井水,映红了他的岁月。早恋是人生最美好的段落。他嘀咕着,步履蹒跚,走遍古宅每个门口和巷中的老井。假如墙角处重逢,极深的时光中,他还认得她吗?

上考亭古宅的墙体和下考亭“瓯宁府”的不一样。瓯宁府的屋墙掺杂大量破碎的陶瓷片,仿佛特意加进去的,又像是不可避免。古宅的屋墙只是黄土,比瓯宁府高峭许多,如果不是一条一条分明的棱,或可视为大地的镜子,却也正是这些棱,让我看见水的形态,村庄的生活便成了流动的溪,在大地的黄色中流淌,人们便在这溪里,或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像极了一尾尾努力生长的鱼。在武夷山景区,我见过朱熹1183年在五曲溪北隐屏峰西南麓创建的武夷精舍书院一截屋墙陈列在馆内,在心里我反复与考亭村的古宅墙体比对,结果是古宅更古老。1192年,朱熹卜居考亭,筑住宅名竹林精舍,因弟子增多,1194年扩建,更名为沧州精舍。过雨亭比我更清楚沧州精舍的模样,应该与我眼前上考亭残留的古宅相似,不过屋顶略有差别,古宅是瓦片,而精舍铺晒干的蒲草,朱熹缺银子,买不起昂贵的黑瓦。如今不同了,玉枕山麓重建了沧州精舍,据说豪华壮观,规模宏伟,朱熹若见了,定会因欢悦而合不拢嘴。新建的沧州精舍我无缘进去,却在精舍正前方的观书园,曾经的考亭村葡萄园的区域,靠近溪边一丛绿植旁,我偶遇了朱熹和他的弟子。观书园像个巨大的长方形餐桌,来这里的人们,并不为分食麻阳溪的鱼蛳和泥鳅,而是共享朱熹辉煌的一生和一本厚重的叫道学的书。朱熹站立着,一手端书本,一手捋胡须,正在授课。弟子们跪坐着,神情专注,听导师分析如何存天理、灭人欲诸方面的智谋,这些雕塑的状态让人想到近千年前他们在考亭村几间简陋的房子内夤夜苦读的情景,似乎就要吸引我走进屋内,坐在角落听一听。
上考亭村的土夯墙古宅

15

我让张先生站门口,回身面朝镜头,笑一笑,然后拍下一张相片。上考亭17号是他的宅子。17号是我在考亭村中意的号码,写的信都寄到考亭17号邮箱,不是这栋古宅。我知道不会有人打开邮箱,信件更不会有人拆开,而这是我需要的,只要尘封就好。古宅内比我的想象明亮,白天用不上点灯,房屋四角和顶瓦预留不少采光点。会不会漏雨透风?张先生不以为然地摇头。房子是木框架结构,梁檩均为粗大的水杉圆木,榫卯穿斗勾连,或厚或薄的木板分割开空间,卧房被间于两边,众多。入户即面对祖堂,供桌上摆烛台、花瓶、画碟和几瓶没喝完的白酒,堂壁由几块厚重木板拼贴而成,挂“毛泽东同志”的大彩照。祖堂两侧留边门,通往盥洗间,自来水接到水池中,池边存放了石臼、石槽和做锅边糊的铁锅。仔细看一周,便觉张先生的老宅像座农家博物馆,木制、竹制的工具很多,其中一台无动力脱粒机特别显眼,放在内里一间。这台为稻谷脱粒的机器全部木板制作,手摇给出动力,机器便运转,张先生反复解说,我还是没弄懂如何使用。绕过脱粒机,沿木楼梯上二楼,隔间已全部拆掉,变成存放农用器具的仓库。脚踩木板走动,咯吱咯吱响个不停,似乎随时断裂。张先生说完全可以放心,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忽然想到一个尴尬的问题,没敢讲出来。过去,一家几代人同住这个房子里,年纪大的住楼下,年轻人住楼上。新婚之夜,一对璧人难免恩爱一番,无需用力,即会弄出地动山摇之音,楼下老人便生厌,无奈之下,只好搂紧不动,时间一久,爱欲即了无生趣,如此便灭了人欲中之大欲也未可知。

如果在17号古宅不能对房屋的结构了解清楚,只需要再朝前走一会儿,便看见一栋四面墙全部拆除的房子,只剩木框架,像为了刻意展示似的,摆在巷边,赤裸着,那样一目了然,每一方寸都在持续经受时间的打磨和削蚀,接受目光的审视。注目去掉四面墙的房架和一栋完整土墙的房子感受迥异。建筑是至善之物,同时也是艺术品,当它脱掉衣服而成裸体美人,瞬间想到的是人与丛林的关系,完全暴露了可触摸的具体而现实的生活,仿佛弱者正抬头说话,却不在意是否有人听。它的美因为寂寞被加强了,同时注入了恬淡的浪漫情调。庄子视恬淡寂寞无为乃万物之本,若真如此,无论人还是物,也许能更深刻地感受生命的存在吧。有人说每个时代,总有那么一些人,遵从自己的内心,耗尽一生的时间,在孤寂中思考、做事,直到有一天从容地离开为止。小花袄、艾姐从我身边经过时,开了一句什么玩笑,我因出神而没能听见。她们说笑着,转个弯便消失了。如此沉重的话题并不完全适合裸体古宅,因为它的浪漫情调显而易见,早已凝结在每根梁每根柱每块短椽之中,即使封存在它们体内的时间无法消失而让它们痛苦,这痛苦却等同记忆,告诉我们曾经的过往,曾经的蜜语,曾经的炊烟。我在它身边逗留很久,希望它从沉睡中醒来,看见我正在看它。(2021.4.12,待续)

微信图片_20210421233939_副本.jpg
张先生和他的上考亭17号古宅

微信图片_20210421233942_副本.jpg
拆除墙壁剩木框架的古宅

微信图片_20210421233945_副本.jpg
古宅门洞前梳理头发的女孩

微信图片_20210421233949_副本.jpg
武夷山景区收藏的武夷精舍遗址一截屋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阿龙丨闽北见闻录·考亭17号邮箱(八)》 发布于2021-4-22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