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凡丨先祖陈介祺轶事(8) - 世说文丛

张凡丨先祖陈介祺轶事(8)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上次写到院子的整体情况,但没有写厨房的位置。家里这么多人,饮食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所以这次单写一下院子。

这个大院子一共住着弟兄五家,每家都雇一个做饭的(管种地的庄头不算)。我姥爷和君善大舅用的是正规厨师,因为我姥爷的母亲在。其余三家都用女佣,所以厨师做饭还是要延续以前的水平。

君善大舅家的厨师要负责大家庭祠堂的贡品,那是不能马虎的。这两位厨师都很有水平。我姥爷去北京后,还带着席姓厨师一家到了北京。

另外几家雇的女佣都是常年住在这个家里,原来他们家里基本上都没有男人了,出来混口饭吃。在这个家庭中住得比较安定,每年按季做衣服,穿的衣服也不错。比在她们自己家里要好得多。加上东家是知书达礼的人家,他们愿意常年在这里干,所以个个都是干了十几年的老佣人。

还是回过头来说厨房。厨房位于三排大厅和并排着的三排住屋的中间,坐东朝西。十几间房子隔成一大一小两个厨房。厨房的门虽然朝着住屋,但住屋中有女眷,所以厨师不能出这个朝东的门。他们的活动范围主要是在厨房和大厅之间的夹道。夏天可以支个床来休息。

我姥爷雇的席师傅很会做饭,很符合我姥娘和姥爷的口味儿。那些大家庭传下来的菜他都会做,而且不会变了原来的味道。北方人主要是吃面食,如饺子、包子、面条、卡花、馒头等,每天都换着花样做。潍县的传统美食,他做得也很好。

我姥娘是张兆栋的重孙女。她爷爷就是张兆栋的二儿子。她出嫁前家里非常富有,在张家享受惯了,从来没下过厨房,也没管过家。姥爷是正房太太最小的儿子,也是娇生惯养,所以两个人在一起真的根本不会理家,过年了,就吩咐席师傅发两袋子面,蒸面食,以便在走亲戚时带着。(席师傅一个老婆三个孩子,只是席师傅做厨师养活一家人。)

这个大家庭里都知道姥爷姥娘两个不过日子,所以下来什么时令东西就要买,什么大青虾、大对虾、加吉鱼和其他的海鲜,一定要吃最新鲜的,我母亲小时候吃饭,非常娇气,很多东西都不吃。比如包白菜肉馅儿饺子,一定要给我母亲包豆腐皮儿,菠菜粉皮儿、海米,吃韭菜肉馅儿饺子,要单给我母亲包韭菜鸡蛋,海参不吃,炒腰花不吃,肉炒青菜不吃,喜欢吃红烧肉。这些厨师都很明白,不用说,到时候一定要分出来单做。后来我母亲说她命不好,小时候儿有好东西不吃,到了想吃的时候,什么也没有。这是后话。

这个富而好礼之家也不是为所欲为的,母亲说,从小就有很多旧的规矩要遵守。我母亲讲了一件小事。那时候,陈家女眷没有打牌的。我姥娘在张家几乎天天打牌,所以来到陈家就感到很寂寞,有个小由头,就跑回娘家去打牌。我母亲主要跟着她的奶妈徐妈在一起,徐妈年轻守寡没有孩子,带我母亲就是她的工作。母亲小时候很老实、温顺,听大人的话,徐妈也视我母亲如自己的孩子一样。我母亲很多话不敢和我姥娘说,总是和徐妈说。可是家里的规矩,徐妈也很清楚。有一次,徐妈带我母亲到街上玩,看到一个小贩儿在卖莲蓬,我母亲看着新鲜,非要买,徐妈就是不敢买。我母亲就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徐妈就和我母亲讲,“这个东西是新下来的,还没上供呢,我不敢买,要是叫家里大人知道了,我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原来家里虽然有钱,但下来什么新鲜的东西要先供祖宗,供完了祖宗才可以吃。我母亲知道,家中经常要在院子里摆供桌,所以也不敢要了。(待续)


张凡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张凡丨先祖陈介祺轶事(8)》 发布于2021-5-9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