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太和丨入选青岛工人足球队始末——忆1966年全国足球乙级联赛厦门赛事 - 世说文丛

许太和丨入选青岛工人足球队始末——忆1966年全国足球乙级联赛厦门赛事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前言

我作为1964年青岛市中学足球联赛冠军队的主力后卫(青岛十中),眼看着三年朝夕相处的队友相恒庆、盛卫国、郑启明和崔建国被选入山东足球队,心中那种羡慕和无奈之情难以言表。但从我入选十中足球队并在市少年业余体校师从金天民老师练习足球,经过多场比赛的考验,分别战胜强敌十三中、四中、一中而荣登全市冠军宝座,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当事人心中才最明白,欢庆之余,队友们纷纷各奔前程,在初中毕业这个人生的十字路口上,除了荣登省队的四人之外,有人继续升学,有人参军或下乡当知青,还有人支边去了军垦农场,也有个别队友被外省专业足球队招募而去,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和突出政治的年代里,命运之神安排我和几名队友一起进了铸造机械厂,当了一名学徒工人(1965年夏)。也正是因为我有了工人的身份,才让我有幸入选了青岛工人足球队,并随队参加了1966年在厦门举办的全国足球乙级联赛。成就了我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入选青岛足球队的机缘。
经过三个多月的集训和正式比赛,不仅让我在前辈老大哥的引领下长了见识,经历了磨练,而且还幸运地成为年轻队员当中唯一登场担纲右后卫并打满全部比赛的队员。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感觉到冥冥之中命运之神真是无比的奇妙。同时也感叹人生苦短,正如白驹过隙,转眼就是百年!不仅当年的校友相恒庆(曾任国家队队长)、盛卫国等英年早逝,而且与我一起去厦门参赛的20名队员当中也有八人去了天国,现在追忆当年参赛场景,幸亏还能找到几位队友和恩师共同回忆,帮助我把一生最值得纪念的美好经历写出来,和我的球友们共同分享我成长的快乐,同时对我的恩师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一、组队的背景

1966_副本.png

后排左1,李树荣,领队,市总工会,办公厅主任
后排左2,刘乃成,守门员4808厂,1940出生,原徐州部队队,已故
后排左3,高某某,前锋,橡胶九厂,1947出生,失联
后排左4,王大运,前卫,外贸,1940出生,原山东队队员,已故
后排左5,许太和,后卫,铸造机械厂,1947出生
后排左6,吴胜泰,前锋,沧口银行,1942出生,原山东队队员,随队财务总管
后排左7,王厚奉,后卫,工具厂,1947出生,失联
后排左8,曲礼新,前卫兼教练,25中教员,1944出生,原山东队队员,已故
后排左9,李天恩,前锋,四方机厂,1939出生,原火车头队队员,已故
后排左10,王荣国,守门员,造船厂,1940出生
中排左1,李克伦,教练员,市少体校,1935出生,原山东队队员
中排左2,薛某某,前锋,造船厂,1947出生,失联
中排左3,潘月岱,后卫,外贸,1941出生,原山东队队员
中排左4,王业仁,后卫,四方机厂,1941出生,原火车头队队员
中排左5,韩作平,后卫,红星船厂,1940出生,原徐州部队队员,失联
中排左6,郁广兴,后卫,4808厂,1946出生,已故
中排左7,李希贤,干事,市总工会
前排左1,王修海,前卫,自行车厂,1947出生,失联
前排左2,戚文灏,前卫,4808厂,1943出生,原八一队队员,已故
前排左3,戴春蕃,前锋,4808厂,1941出生,原南京部队队员,已故
前排左4,刘强,后卫,铸造机械厂 ,1947出生,已故
前排左5,周统林,前锋,四方机械厂,1940出生,原八一队队员,队长
前排左6,陈锡钊,前卫,四方机厂,1939出生,原徐州部队队员

1966年初,我在青岛铸造机械厂学徒工上岗培训期间,接到厂里工会领导的通知,与同为学徒工的刘强、冯文江三人到运动员之家报到,参加青岛工人足球队的集训。作梦都没有想到的好事临到了我,让我又重新拾起了朝思暮想的足球运动,并且是登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与我所敬仰的岛城足球老前辈一同代表青岛市去参加全国足球的乙级队联赛!真是让我兴奋不已!

这支足球队之所以命名为青岛工人足球队,是因为在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和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大背景下,专门挑选工人身份的运动员组成的这支队伍,领队李树荣先生是当时的市总工会办公厅主任,干事李希贤也是市总工会的工作人员,主教练李克伦原是山东足球队队长,退役后担任青岛市少年业余体校的教练员,还有一位兼队员的教练曲礼新是半读半体的25中的老师,队中的主力队员,多是本市各大工厂的足球精英,他们大多是退役的专业足球队的队员,也有过多年代表青岛足球队征战绿茵球场的经历。

集训结束后正式报名的队员只有20人(其中兼教练员一人)。其中4808工厂4人,四方机厂4人,青岛造船厂2人,红星造船厂1人,自行车厂1人,青岛工具厂1人,橡胶九厂1人,省外贸公司2人,银行1人。这次组队的意图十分明显,一部分主力队员都是1965年征战乙级联赛的主力队员。另外为普及各工厂的群众性足球活动开展,选择重点工厂的青年足球爱好者加以培养,所以最后入选的七名年轻队员当中,除了我的队友刘强之外。其他五人都是名不见经传的新手。队中两名守门员王荣国(造船厂工人),刘乃成(4808厂工人)。剩下能登场的主力队员11人:后卫韩作平(红星造船厂工人),王业仁(四方机厂工人),周统林(四方机厂工人),潘月岱(外贸公司司机),前卫陈锡钊(四方机厂工人),戚文灏(4808厂工人),王大运(外贸公司),曲礼新(兼教练),前锋李天恩(四方机厂工人),戴春蕃(4808厂工人),吴胜泰(银行职员)。这些主力队员都是当年岛城足坛精英,他们全部是各专业足球队的退役老运动员,彼此之间有过多年配合的默契,并有过多年代表青岛征战绿茵球场的经历。根据当时的政治气候,结合队员的实际情况,队领导在队内开展了一项“一帮一,一对红”的新老结对子活动。记得王业仁带刘强,戚文灏带王修海,吴胜泰带我(许太和),王大运带高某某,韩作平带郁广兴,戴春蕃带薛某某。

1966年5月初,集训结束队伍出发乘船抵达上海,与上海青年队打了一场热身赛,在比赛过程中,我队主力前卫曲礼新脚踝严重扭伤,打了封闭随队南下,到厦门后不能登场比赛,只能辅助教练工作。

当时的福建前线自1958年炮击金门之后一直处在战争状态,1965年“8·6”海战,大陆快艇部队击沉了两艘台湾大型军舰彰江号和剑门号,俘虏了船上的官兵。那时上海到厦门还没有直达的火车,全队乘长途汽车抵江西鹰潭,转鹰厦铁路直奔厦门,闽南地区多山水,铁路两旁是高山和大川,火车穿过无数隧道之后,临近厦门才看到了大海,我们沿着1958年刚刚修筑的全长2400米的海堤进入厦门市,海堤的终端矗立着朱德题写的《移山填海》纪念碑,才知道厦门原来是一个岛屿,修了海堤才与大陆连为一体。

二、有关赛事的片断回忆

厦门赛区共有12支队伍参赛,因为时隔久远,只有山东、青岛、福建、厦门、广西、安徽几个队记忆清楚。因为第一轮比赛就是山东对青岛,福建对厦门,赛程如此安排是防备后程赛事因积分而打假球。当时我们队里有不少队员是山东队退役球员,但是两国交兵,各为其主,真刀真枪各不相让。我们知道山东足球队自1956年建队以来,绝大部分球员来自青岛,1957年为争第一届全运会晋京决赛的名额,惜败给八一队和陕西队,从此连续九年都是在乙级联赛中征战,这次来厦门,是山东队整编之后最有希望冲入甲级队的机会。在孙毓壁,王力、王世先、肖杰、邢天恩、陈士毅等老一辈队员的带领之下,1964年入队的相恒庆、盛卫国、郑启明、姜通、王守业等年轻人也渐趋成熟,所以第一战对青岛队是十分关键的一场球。双方都派出了主力阵容,真刀真枪各不相让,我队上场阵容是:守门员王荣国、右后卫潘月岱、右中卫王业仁、左中卫韩作平、左后卫周统林、右前卫王大运、中前卫陈锡利、左前卫戚文灏、右前锋吴胜泰,中锋李天恩、左前锋戴春蕃。

开赛之后势均力敌,互有攻防是因为彼此之间都知根知底,我作为替补队员在场下揪着心看比赛,战到上半场30分钟时,我方中锋李天恩在对方禁区处得球,一记势大力沉的弹射,皮球如出膛的炮弹一样直奔球门而去,对方守门员肖杰视力模糊,扑救不及皮球应声入网!青岛队1:0领先,这一进球打乱了山东队的部署,赶紧调兵遣将,重新布置进攻套路,半场结束之前,中锋李天恩又获良机,抡腿猛射,不巧用力过度大腿拉伤,动弹不得,这突如其来的场上变化是教练万万没有想到的,在教练组紧急磋商之后,把我叫到场前,安排原先踢左后卫的周统林顶替中锋,换下负伤的李天恩,潘月岱改打左后卫,我打右后卫,我得到教练的安排之后,登场接替了右后卫的位置,主力中锋退场之后,我队的攻击力明显下降。下半场山东队专业体能的优势更加充分的发挥出来,压着我们半场进攻,开场不久就把比分扳平,眼看着能维持平局结束时,对方前卫一记远射,我队守门员王荣国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到手的球又滑脱进了球门,结果山东队2:1获胜。由于我在场上中规中矩的表现,首先贴身看住对方左边锋的下底传中球,不让他舒服的起脚,再就是瞄住我方四后卫防线的同步进退,使我方后卫线连手设置的越位陷阱屡屡得手,得到教练李克伦的认可,从而之后的比赛一直由我踢右后卫,打完了全部比赛。

记得那时厦门前线战事不断,美蒋不断地派遣特务登陆,当地军民高度警惕,所以这次联赛球场悬挂的彩旗和标语只能挂在主席台东侧,那边是蒋军从金门岛观察大陆的视线死角,所以球场西面不见一片彩旗,我们入住的鹭江大厦门前,就是通往鼓浪屿的轮渡码头,两侧是大批渔民靠岸卸货的渔船,有一天背枪的民兵从其中捉出来一艘蒋特鱼船,他们不知道我们的渔船是按组编号停靠码头的,所以很容易识别并捉住了他们,暂时押在酒店楼下。

大会组委会对赛事安排十分有序,主要赛事隔日一赛,每场比赛按照各队胜负平的结果计分,最后按各队得分多少排出名次。记得青岛队获得第六名的好成绩。其中最关键的两场球是1:0战胜厦门队(实际上就是福建二队),最后一场球1:1逼平了福建队。这两场球对于青岛队的成绩无关紧要,但是对于福建和山东两个队的排名却是起到了关键作用。因为福建队在青岛队身上少得了2分,在最后的总排名中就屈居第二名,而山东队却因此比福建队高出1分而荣登冠军宝座,并因此而冲入全国甲级队行列。从而结束了九年徘徊在乙级队的征程。而这历史性的飞跃还幸亏得到了青岛队的无私奉献!但是这一光荣的历史见证却很少有人记得。青岛工人足球队的这一功劳,今天我把它记下来,与我们全省的球迷们分享,而同样是福建二队的厦门足球队,也都是当年退役的福建足球精英,与我们这场比赛也是势均力敌打得十分艰苦,而射入厦门队的这一粒金子般的进球,就是和我结成一帮一,一对红的老大哥吴胜泰的功劳!他除了带伤打满了全部比赛之外,还兼任球队的财务总管,身带大笔现金,一路上管理财务支出和记账,回青岛后向市体委孙坤山会计交账,分文不差,并被全队评为唯一的“三好运动员”。

三、闽南风光丰富了我的阅历

这次联赛的东道主厦门市体委对于赛事的安排十分紧密周到,会务组对各队的食宿行安排准确无误,除了保证赛事顺利进行之外,还利用比赛间隙安排各队分别参观当地著名景观,记得重大的参观活动有四项:一是参观集美华侨中学和爱国华侨陈家庚先生故居;二是参观半壁山前沿阵地,遥观小金门美蒋阵地;三是游览鼓浪屿;四是参观历史名刹南普陀寺。

图片1.png

集美镇是著名爱国华侨陈家庚先生的故乡,它与厦门岛隔海相望,1958年移山填海的长堤修筑成功使厦门和集美连为一体,厦门岛当时只有20万人口,是一座相对封闭的岛城。集美解放纪念碑和集美华侨中学都是陈家庚先生捐赠的,陈家庚一生娶九房太太,有18个儿子,是南洋一带著名的橡胶大王,是知名的华侨领袖,当年曾募集大笔资金支持孙中山推翻满清政府的革命行动,建国后又大力支持国家经济建设,支援家乡经济发展和文教事业发展,在当地百姓中有口皆碑。他逝世时,天安门为他下半旗,表示国家对他的尊重,这在全国都是少有的事。

在故居参观时,我发现他虽然富可敌国但他的日常生活却十分简朴。在他生前的卧室里,摆放着他穿过的黑色万里胶鞋,号码大约是33号,可见他脚很小,身材也矮小,十分精干,不由得记起在上海停留期间曾经在虹口公园瞻仰过鲁迅墓,好像鲁迅先生也和陈家庚一样瘦小,可见世人公认的矮人多智是有一定道理的,晏婴不也是如此吗?

图片2.png

在鼓浪屿的参观大约仅2小时,导游介绍了该岛的历史和现状,它是国内钢琴密度最高的一个居民小区,著名钢琴演奏家殷承宗先生就是鼓浪屿人,岛上马路很窄,花园洋房别墅随处可见,全岛没有一辆汽车,甚至连自行车也很少见,我们在晃岩之下合影留念之后就去了淑庄花园继续游览,导游介绍:南洋华侨陈淑庄的友人携款还乡寻求投资项目,遍访之后不得要领,发现鼓浪屿此处可建花园,供游人共赏,于是决定修建花园,花园以主人的名字命名,就叫淑庄花园。

南普陀游览印象不深,走马观花一路听导游讲解的大多是佛教故事,因为队友大多对佛教知识知之甚少,没有多少兴趣,但是看见一位华侨贵妇为超度母亲亡灵而举办的一场法事却蛮新鲜的,僧众的法事煞有介事,各种法器齐鸣,施主跪拜,僧众齐声颂唱,仪式隆重,我们也听不懂他们说的闽南语,于是就匆匆离开。

图片3_副本.png

又一个休赛日,专车拉我们去厦门大学和半壁山前沿阵地参观,在“8·6”海战展室内,遇到一位威海籍的部队团长,知道我们来自青岛就各外热情接待。他告诉我们,前沿阵地排连营团级的军官绝大多数都是山东人。他引众人进入前沿坑道,用望远镜遥视对面的小金门岛,小金门岛距前沿阵地仅6500公尺,“8·6”海战我快船击沉蒋军彰江号、剑门号两艘军舰抓获的俘虏中有一个22岁的列兵,他的父亲就是当时台湾的海军司令刘安琪,他也是1949年撤离青岛时的保安司令,俘虏的照片头上緾着绷带,胳膊上吊着吊带,据说后来又放他们回到台湾。

小金门岛外500米处有一沙屿,落潮时会展现出来,国共双方的侦察兵有时会在此处相遇。在厦门周围的敌占岛区,还有大旦二旦虎头屿鼠屿等众多小岛,台湾驻军对我们都十分友好,导游介绍最近的小岛隔海只有1700公尺,蒋军弟兄在岛上赛篮球,大陆的官兵可以给他们记分。

整个赛事结束后,全队乘汽车抵福州,再转道去上海,记得十分清楚的是,在返航的轮船上,听到广播聶元梓的第一张大字报,震惊世界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了。

古稀足球人 许太和
写于2021年5月10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许太和丨入选青岛工人足球队始末——忆1966年全国足球乙级联赛厦门赛事》 发布于2021-5-18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