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相琴丨往事拾零 - 世说文丛

王相琴丨往事拾零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人老了,眼前的事常常丢三落四,而过去的事却记得溜清楚。想起我走过的路都是一步步踏踏实实走过来的, 经常感慨万千。

1960年代我刚参加工作时,厂子叫青岛机床开关厂,是一个生产各类机床电气和民用开关电器的中型企业,工厂在镇江路上。我所在的一车间是一个高温作业车间,那时的厂房简陋,几十平米的厂房装有几十台高温压力机,是各种电器产品的第一道工序。主要生产各品种电器的外壳,每天早中夜三班倒,一个班满负荷干满八小时,所有的准备工作如领料、工装器具都要在班前准备到位,接上班不停机,24小时不能停,两人一台高温压力机半机械半手工操作,而我由于年轻分配干大模具,那是多腔模,一套模具有4个腔也就是能一次出4件活,所以模具很大,很重,很吃力。两个人操作一台机器,老设备操作起来很费力气,一人往模子里添加原料电木粉,一人负责把模具推进压力机,手工操作压力杆,一下一下地压到底,看着时间到了20秒起炉,把压好活的模具从机器里拖出来,时间必须掌握好不能长也不能短,长了起泡、短了不“熟”,这一炉就得报废,20秒到点就必须起炉,用两手抓牢模具把柄将十几斤重的钢模搬到竖起的两块钢墩上上下磕把活磕出来,先把第一层钢模的盖磕下来由搭档给搬下、然后两手一翻底盖朝上稳准的落在钢墩上再磕下底盖,4件产品就在中间一层的腔孔里,然后用铜棒将这四件活取出,就这样往复操作,每出这四件活包括从进炉加热20秒在内大约需要两分钟左右,每班定额800件我俩操作熟练后一个班下来都是超额完成千件以上,且产量质量消耗三项指标都在第一名。高温作业很是辛苦,特别是夏天一个班下来浑身被汗水湿透,站在地下都能看到汗水顺着裤脚流湿到地下.艰苦的环境、繁重的体力活把我这么一个不到20岁的小姑娘锻炼的很结实,劳动后是愉快的。下了班回家我还能到几十米远的自来水站那里给家里挑4担水。高温车间很艰苦, 工厂给职工发点补贴。我记得每天补贴两角钱的饭票,只能买食堂的饭菜,我从来没舍得吃过,都是把它攒起来待食堂有排骨或红烧肉之类好吃的就买回家孝敬老父亲,每当这时候母亲炒个小青菜,我父亲就可以燙上一壶酒喝一盅,看到父亲惬意的笑容我真是开心极了。

当然干得好拿奖金也多,每个季度或者是年终奖我的奖金基本都是一等奖,每当拿到奖金之日也是我尽孝父母之时,遇到发奖品老父亲会穿上胸前印有“奖”字的秋衣出来进去的炫耀他的闺女又得奖了。有时发了奖金也偶尔和车间的年轻同事一起看个电影。那时都不兴像现在有个事就上饭店聚会的。只是有一次在一个男同事的提议下我们5个人一起去中山路的谷香村饭店吃了一次排骨面,一碗面二角五分钱,那面细如丝筋道好吃,好大的一块排骨放在面的上面,浓郁的汤汁里飘着青菜.香菜和葱花,那真是从来没吃过的味道,好吃极了!就这碗排骨面我对谷香村印象太深了。后来几年偶尔又去吃过几次但再也没有开始第一次吃的味道和感觉了。由于工作能踏踏实实干得好,不怕吃苦不怕累, 干什么活都走在头里,才被群众举荐上级提拔, 由此我被调出一线车间,逐步走上了领导岗位,那时的上级机关选拔干部都是看你干得怎么样,在群众中有没有威信,有德有才老实肯干才行。

回首往事,我的一生就是从年轻时的勇于担当,不怕苦不怕累一步步干出来的, 没有丝毫的背景和关系。

作者王相琴,1945年生于青岛, 曾在大中小型国有企业仼职,爱好音乐和写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王相琴丨往事拾零》 发布于2021-6-6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