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开明丨一支海军企业足球队的兴衰(9·续完) - 世说文丛

刘开明丨一支海军企业足球队的兴衰(9·续完)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4808厂足球队自1990年被挤出青岛前三名之后,一段时间里,相对于兵强马壮的球队,有点相形见绌,但依靠林维玉教练不改的初心,以及康立深、陈博、衣伯俊等几位虽无专业队之名,却有专业队之实队员的支撑,再加上那批三十二三岁老队员对足球的痴情,一直征战在青岛10支职工足球甲级队的联赛之中,从未掉入乙级队。

1991年,有两支青岛球队参加全国足球乙级联赛:山东外贸机械队和铸造机械厂队。这两队的心气不同于青岛其他业余企业球队,已将重心放到国家联赛了。1992年,猴年伊始,市足协、市总工会文体部、青岛日报科教部和青岛第二百货商店联合举办了第三届“青百二店杯”春节足球四强赛,山东经贸委队(原山东外贸机械队)在最后一场比赛中与青岛市政队相遇,市政队在名将李强(原山东队主力后卫)带领下,虽然顶住了对方一次次狂轰滥炸,但还是被山东经贸委队的纪玉杰、张路平各进一球,以0:2将冠军相让,屈居亚军。另一场比赛,4808工厂队以1:1战平红星化工队,获第三名,红星队名列第四。(见《青岛日报》1992.2.16第1版)当然,铸机队等一批青岛强队并没有参加这届比赛。“青百二店杯”从1990年起每年开春举办一次,规模虽不及职工甲级队联赛,却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纵观这一时期打出的青岛强队,无一不是拥有球星的结果,而没有比较优越的经济条件,是吸引不到实力球员的。

1992年5月,夺得1990年亚运会亚军的朝鲜国家队,在青岛与山东经贸委队打了一场友谊赛。赛后有专家评价:山东经贸委队是“青岛历史上水平最高的一支足球队”。是年6月23日,全国足球会议在北京西郊红山口召开。6月27日,国家体委副主任、新任中国足协主席袁伟民宣布,在中国实行了几十年的足球代表队制将改为俱乐部制,走职业化道路,与国际接轨;到1993年年底,11个足球城市(包括青岛)的足协将实现实体化。根据这一精神,青岛市政府决定以山东经贸委(青岛)足球队为主体,成立自己的职业队。同年9月,该队以不败战绩,获1992年全国足球乙级联赛冠军,享有了1993年晋升甲级B组的资格。(见《青岛日报》1992.12.28第1版)这是自1962年地处青岛的山东二队解散后,青岛第一次诞生了自己的专业足球队,这也是青岛第一支全国甲级队。既有天意,抑或人谋。追根溯源,山东经贸委队脱胎于山东队,在青岛众多企业足球队中脱颖而出,独霸头筹,终于汇入中国职业足球的大海。

不过,青岛的基层足球赛事并没有停歇。1993年初春,两则体育消息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先是《青岛日报》记者将一张照片刊发在该报3月26日第1版,说明文字是:“青百二店杯”足球赛,昨日(25日)下午在青岛体育训练基地拉开战幕,市政公司队以3:1胜琴岛海尔队;市工商银行队3:2胜4808厂队。第二条消息为:第四届“青百二店杯”市足球四强赛,日前排定名次。市政工程总公司队3战3胜获冠军,市工商银行队、琴岛海尔队和4808厂队分列第2至4名。(见《青岛日报》1993.3.31第1版)人们看到,青岛一些人所共知的强队都没有在这届比赛中露面,倒是张瑞敏领导下年轻的电冰箱企业,派出了一支名不见经传的球队参赛,该队的攻击性相当锐利,令人不敢小觑。这一现象,显示出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形势下,岛城足坛开始了又一轮洗牌。这场比赛之后没过几个月,4808厂队为数不多的台柱陈博调往颐中集团,从事教练工作。此后一年内,一直充任厂队主力的衣伯俊、王军也先后调离工厂。因而,比赛前排兵布阵时,林维玉常感捉襟见肘。而此时的山东经贸委队已经向青岛的企业足球比赛自兹挥手。失去最强大队伍的参与,全市的职工足球甲级联赛,逐步走向式微。

为迎接1993年5月份在青岛举办的全国第二届“长寿杯”足球锦标赛,青岛市特意组建了元老足球队,队员大都在1960年前后效力过山东队、八一队。各地前来参赛者均为闻名遐迩的五六十岁的老将,多人充任过国家队主力。林维玉和他曾经的八一队战友、在4808厂度过球员黄金岁月的戚文灏都积极参加了比赛,且均为上场队员。结果青岛队获得冠军,上海队、大连队并列第二名,八一队、天津队并列第四,北京队屈居第六。(见《青岛日报》1993.6.3第1版)名次不算什么,见面最是重要。比赛间隙,分手多年、当年在宿舍里睡过上下铺的老队友们,握手击掌,感慨青春易逝,倍觉余阴可贵。5月29日下午,参加元老赛的陈家亮、张宏根、高丰文、刘庆泉、李忠岐、王积连、王亮7位五六十年代的名宿,来到青岛JVC三峰少儿足球俱乐部驻地,为40多个小球员做场上指导。孩子们见到这些大名鼎鼎的爷爷辈足球明星,高兴得又蹦又跳。一群花甲老人,偏为青岛送来一股青春气息。

青岛与德国的渊源交集,需要远溯到19世纪末叶。作为万里之外入侵胶澳的德国兵,除去吃牛肉喝啤酒到浴场游泳去汇泉跑马,还会来到离栈桥不远的水兵俱乐部跳舞看电影,这座三层洋楼,后来被专家考证为中国第一个电影院。值得一提的是,德国人还把从家乡带来的足球踢到胶州湾畔的这块殖民地上,以至于影响到年轻的中国男生也学着踢上两脚。谁能想到,近百年后的1993年8月,刚刚访问过俄罗斯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下萨克森州爱姆登市佩特库姆俱乐部老年足球队,飞到青岛,全队30余人,受到政府有关方面和青岛元老队的热烈欢迎和亲切接待。客人称,德国人对青岛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是因为源于德国秘方和设备的青岛啤酒吗?还是举世闻名的地下排水工程?说不清楚。他们兴致勃勃地参观游览,品尝海鲜,对这座洋溢着日耳曼情调的东方城市有一种不了的兴致。该队与青岛元老队在第一体育场举行了两场友谊比赛,青岛队一胜一平。8月14日那场比赛的第二天,《青岛日报》即在第一版上配发了图片新闻,引起人们的关注。离开青岛前,意犹未尽的佩特库姆队诚恳地发出回访邀请,得到青岛有关方面的支持,又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于是,便有了第二年7月青岛元老队代表团的赴德行程。

1990年代初,中国人出境机会极少,尤其是去欧洲发达国家,更是难得。林维玉、戚文灏与元老队二十几位队友一起,全程参加了1994年的出访。队员合影时,这俩从未出国的昔日战友大都并肩而立,像是兄弟。出访德国期间,除交流参观游览之外,元老队分别与佩特库姆老年队和提森北海船厂中年足球队进行了两场友谊比赛,结局为一平一负。7月13日,元老队被热情的接待方安排赴荷兰阿姆斯特丹一日游。7月15日,参加了有6支德国老年足球队参与的“国际优胜者杯”足球锦标赛,青岛元老队获得冠军。在德国期间,这些老队员们感受到历经百年的德国足球文化的魅力,看到了中国足球较之欧洲国家的差距。回国两天以后,《青岛日报》在7月23日第4版登出李培聪写的消息,题目为《市元老足球队访德》:“我市元老足球队在市足协主席陈敬莘的率领下,一行25人于7月9日至21日访问了德国。此次访问属于中德1994年体育交流计划之一。”

青岛足球按照它的轨迹不停运转。按照国家体委的部署,在青岛市政府指导下,以山东经贸委队为基础,青岛海牛足球俱乐部于1993年12月31日正式成立。(见《青岛日报》1994.1.1第1版)郭承文为俱乐部主任。青岛市委书记俞正声出面表示祝贺,并在以后海牛队遭受挫折时提供了宝贵的支持。青岛由此诞生了第一支职业化球队,并成为中国职业足球职业联赛创始成员之一。1994年职业联赛开始,11月,青岛海牛队以甲B第一名的身份跃升甲A。破茧化蝶飞青天,历经坎坷成大道。原来青岛的兄弟队伍,不管曾经与其有多大恩怨,现在都会以手加额,表示祝福,因为这是事关全市760万人的大喜事。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1997年伊始,青岛市政府正式将青岛海牛足球俱乐部划归颐中集团,完成了董事会的俱乐部改制,俱乐部获得了资金等方面更多的支持。1998年10月25日,颐中海牛队在羊城与降级已成定局的广州太阳神队1:1战平,以8胜8平10负积32分的成绩名列甲A第六名,创造青岛足球最高战绩。青岛人都很兴奋。当年,适逢4808厂百年厂庆,曾经在该厂技校当过教师的万义民,时任青岛电视台编导,负责体育等栏目的采访报道。他鉴于海牛队与4808厂队的多位队员相熟,希望撮合双方见见面。他先找到厂里的车队队长(也是颐中海牛球迷俱乐部副会长)周正,提出,能否请海牛队跟厂里的球队打个小场地表演赛,也算对厂庆增添些色彩,有关联系事宜他可出面。周正一听很高兴:这是大好事。连忙请示工厂有关领导。同意。于是,厂工会通知厂队队长康立深,请他召集队员集中练球,以迎接海牛队来访。

海牛队从广州返青后不久的11月3日,周正得到通知,海牛队今天可以去4808厂。周正调出工厂那辆漂亮的依维柯客车,随车直奔位于福州路的海牛队基地,恭敬地拉着汤乐普、左文清、袁生、邱忠辉、毕子龙、史汉军、梁明、杜斌等十几个队员进了厂。不一会,颐中海牛俱乐部主任、球队领队王守业也来了,见到已经退养在家一年多的林维玉。王守业作为教练,一手带出了市政队,与林维玉在1985、1986、1987年为夺冠在场上直面相对,斗智斗勇;另一方面,12年前,两人并肩担任新兴足球队(代表青岛队)的教练,指挥青岛队在全国足协杯赛中与上海队、山东队等传统强队冲撞对抗。正是对手朋友,惺惺相惜——同行并非全是冤家。两人握手拍肩,相谈甚欢。四人制足球赛在船体车间篮球场举行。左文清、袁生、毕子龙、梁明等代表海牛队,康立深、戴颖洲、于强、张赞等代表厂队。专业队毕竟踢惯了标准场地,跟熟悉小场地的队员较量,没占多少便宜,比分以1:1收场。欢乐的气氛贯穿在观战的人群中。赛后,海牛队和厂队在新落成的工厂铜牛雕塑前合影留念。中午,工厂领导宴请海牛队。即将开席,王守业环顾四周,连问几句“小康呢,小康呢?”厂领导见状,准备派人去找。王守业说:“这样吧,我派左文清去叫他”。小康来了,王守业当着大家的面说:“退回5年,小康是我们青岛最好的前卫之一。”把康立深慌得连连后退、摆手:“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在座各位才是精英。”场上发出会意的笑声。当时,汤乐普、左文清等早已蜚声国内足坛。

这时候,那个冠军奖杯拿到手软的4808厂足球队已经不见了,但它留下了传奇。一座仅有两千余人的工厂,培育的球队立足激烈竞争的足球之城,在40多年的队史里,两次占据顶端,独步十余年不坠,即使成绩下滑,也努力坚守,力战不退,从未掉出甲级队行列。就像团结协作、坚强拼搏的精神成为中国女排的历史遗产那样,也总有一种力量在4808厂足球队中发挥着作用,思忖起来,这就是该厂形成的足球文化——敢于挑战、团队配合、勇创第一、坚韧不拔。它的精髓,隐藏在青岛最老的那座船坞地基下,融化在驱逐舰鱼鳞花般的焊缝里,激荡在厂门口铜牛雕塑的胸脯中……成为工厂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始终如一地发挥着随处可见的作用。

2008年,4808厂足球队功勋教练林维玉因癌症去世,享年66岁。天不假年,斯人已去,让我们遥寄对他的哀思。他是厂队的领军、主帅、灵魂。人们不会忘记他对4808厂、青岛市、北海舰队、海军足球事业作出的贡献。人们都知道柏林爱乐乐团离不开卡拉扬,4808厂足球队也离不开林维玉。据了解,他们这批1960年进入八一队的新生代,至2020年几乎已“全军覆没”,只有寥寥数人刚刚活过中国人的平均期望寿命77.3岁。怎么会这样?足球运动员的一个特点是体格强健,而上述现象,悄悄给生理学家留下一个谜团。

今年88岁的安殿平坐在他家的卧室兼客厅里陷入沉思。冬日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抛撒在他的脚下。那两条支撑他多次跑出青岛百米第一的双腿已不大听使唤,出门离不开轮椅。或问道:现在还常看电视转播的足球赛吧?他的回答有点意外:踢了一辈子球,不看了。但他在接受采访时,念叨最多的名字,依然是崔岱志、李志新、刘乃成、大张、老林、小戚、小戴、陈学勤、胡晓海……那一个个随风逝去的名字,难免勾出这位老人的伤怀。80年代初进入厂队的那批青岛青年队和少年体校的大男孩,带球飞跑永远不会喊累时,何曾想到自己也会老去?但岁月悄然流逝,时光毫不留情——他们中间,坚持到退休年龄离开工厂的唯有康立深一人。遗憾的是,他因为运动生涯留下严重腰伤,动过大手术,现遵从医嘱不敢再碰足球。一批30岁左右就离开工厂的队友,不乏当年豪取“六连冠”的功臣,哪怕在厂里只待过六七年时光,之后到社会上历经几十年一言难尽的谋生岁月,退了休依然难以摆脱足球情结的驱使,为寻根,鬼指神差地找到工厂老年队的训练场地。见到带队的周正和老朋友们的身影,真有点回到娘家的感觉,用他们的话说:找到了归宿。相互细细打量发现:头发少了,肚腩大了,奔跑的速度早已不复当年,但场上相互呼喊的嗓音,依然高亢。生当尽欢,痛也无憾。这支老年队,小的60岁,大的70岁,20年来坚持每周两次训练。他们朝气蓬勃,在场上挟带着厂队遗留的虎威,看不到丝毫暮气,经常参加青岛市和全国性的比赛,且能踢出不错的成绩。2019年在贵州,获得全国老年足球赛第七名;2020年疫情好转后赴山西踢球加旅游,3:3战平山西省老年队。4808厂的足球文化,就像一条没有尽头的河流,在他们身上得以延续,从未间断……

足球的魅力超越国界。联想1999年欧冠决赛,曼联队主教练弗格森在0:1落后拜仁时,果断换上谢林汉姆和索尔斯尼亚,拼死一赌——正是靠这两人终场哨前3分钟内连扳两球,逆转取胜。分分秒秒,神魂颠倒,天堂地狱,倏忽转换。全场几万人为之发疯。有观众当场放言:看完这场球,死了也值!有记者请爵爷说点什么,他脱口而出那句名言:“简直难以想象。这该死的足球!”他诅咒足球,他赞美足球,他享受足球。

4808厂痴情于足球运动的新老队员们,就像一群没穿军装的士兵,而“老兵不会死,他只会慢慢远去……”(完)

4808.jpg
1998年11月3日,刚刚取得全国甲A第六名的海牛队
到4808厂与厂队进行联谊活动,双方踢了一场四人制足球。着红衣者为海牛队员。


刘开明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刘开明丨一支海军企业足球队的兴衰(9·续完)》 发布于2021-6-20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