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方丨“斜杠老人”徐瑞昌 - 世说文丛

周晓方丨“斜杠老人”徐瑞昌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01-诗人徐瑞昌备用.jpg

“斜杠”一词这些年很火,说的是,一种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往往用斜杠来区分不同的角色。徐瑞昌的不同角色分别是:教师/编导/医生/诗人……

这界,他跨得是不是有点大呢?

徐瑞昌首先是一位教师。徐瑞昌从小爱看书,上中学后,痴迷于古诗词和中外文学名著。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创作,写小说,写剧本,发表最多的是诗歌散文作品。1970-1974年,徐瑞昌在青岛市台东干部职工业余学校开设文学写作课。那时,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文学知识,徐老师给学生讲郭沫若和他的《女神》,讲马雅可夫斯基和他的阶梯诗,讲贺敬之和他的《放歌集》。那时,很多东西在课堂上不能讲,徐老师就招呼学生到自己家里,用“小酌”的方式引导学生去亲近文学。一碟油炸花生米,一盘海米拌黄瓜,话头就变得绵长起来。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从元曲到明清小说。酒酣耳热之际,徐老师会从床底拖出一只硕大的木箱,里面有很多书,古今中外,琳琅满目。然后,徐老师默许学生各取自己喜欢的拿回家去阅读,等到下次“小酌”时再换两本,俨然收了入室弟子。就这样,学生从徐老师的书箱里,结识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知道了莱蒙托夫和普希金,跟文学先人有了交往。他讲蒲松龄时说聊斋的故事,讲曹雪芹对十二黛钗扼腕不已,讲兰陵笑笑生也总是话里有话,还讲孔尚任和关汉卿。徐老师可谓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里有一串闪亮的名字:市政协原副主席梁友新;著名作家叶帆;世界口哨大王曹庆跃;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王慧娟……

徐老师也是一位编辑、编剧、导演。1962-1966年间,应台东文化馆邀请,他担任《台东诗刊》主编,与儿歌作家徐宣良一起负责组稿、改稿,他废寝忘食,经常忙到深夜。在他的带动下,当时岛城一些颇有知名度的作者如王照青、肖花荣、朱晋杰、孙方源、宫兆智等都是积极的撰稿者。同时,徐瑞昌还受聘兼任大光明电影院、台东电影院《观众园地》的主编,致力于影片的推广和评论。由于贴近百姓生活、内容丰富多彩,深受群众欢迎。他曾带过一个业余剧团,指导排练了现代吕剧《红嫂》受到好评。1968—1973年,他相继组织并带过一个教师乌兰牧骑宣传队、两个学生宣传队。他编写了全部演出节目并指导排练,深入部队及基层单位慰问演出受到欢迎。他编写的小剧《全家都下乡》《小小一根针》,在全市业余汇演中获创作奖。

徐瑞昌还是一位医生。说起从医,这跟他母亲的患病有很大关系。他母亲患气管炎,一感冒就喘、咳嗽、憋气,花了不少钱,跑了不少医院,但都不见好。徐瑞昌看着很着急,于是下决心自学医术。有了一定基础后,又到医学院夜大旁听,跟随学生到解剖室、生理室等实习操作。经过几年的学习,技术日渐成熟,便试着给母亲治疗,使母亲减少了不少痛苦,症状明显减轻。这使他增强了从医的信心。为了更好地提高医术确保疗效,他到台东区医院等处进修四年,并获取了市卫生局颁发的医师证书。1975年,受台东卫生局委托,他开办赤脚医生培训班,为基层培训了大批初级医护人员。1977年,经卫生局批准,徐瑞昌受命创办了台东区医科学校并兼任教务主任,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先后与台东区医院、青岛医学院、胶州护校联合办学,到九十年代末,学校先后开设了八个专业,为本市各医院、基层保健站培训在职医务人员近七千余人。所培训的学员很多人成为各医院领导,学术带头人和业务技术骨干。从1975年开始,他结合临床撰写论文10余篇,被邀请参加全国医学学术会议并在大会发言。他先后获市科协“千百万活动”表彰三次,被中华医学会吸收为会员,兼任中华医学会青岛分会继续教育与科技咨询处主任。退休后,他应邀到青岛电台做健康养生节目嘉宾。2010年起,先后被两家民营医院聘为业务院长、院长。

徐瑞昌更是一位诗人。2020年疫情发生后,徐瑞昌获知全国医务工作者踊跃报名前往武汉抗疫,为同行们那种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所感动,作为一个医者,虽不能亲赴前线,但他也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于是他想用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抗疫事业的支持。他写下了长篇抒情诗《白衣战士颂歌》,发表后受到好评。读了这首诗后,央视记者雍辉评价道:“本诗将白衣战士慷慨赴死的精神境界和妙手回春的精湛医术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相当的功力。读他的诗,就像和一位长者谈心,款款道来,汩汩不断。”

他的学生、作家叶帆感叹道:离开诗坛若干年,徐老师依旧诗情沸腾,文思泉涌。叶帆想到,当年徐老师教文学,其实,他自己就是一棵文学树啊!而今,这棵老树又绽放出一片繁花,因为与缪斯相伴的人永远年轻。他蓦地想起郭小川的诗句:因为生活的酒,太浓太美……学生曹庆跃说,徐老师的诗选材广,立意深,讲究韵律,文笔流畅,抒情敘事一气呵成。他的诗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追求,充满了时代气息,读后启人深思,感人至深。学生王慧娟深情地回忆说,“当年徐老师对我格外关心,让我独自担当主唱。徐老师是我在艺术道路上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是我在艺术道路上越走越远的引路人。”

在一些有数万人参加的全国诗歌大赛中,徐瑞昌的诗作频频获奖,甚至斩获金奖。受此鼓舞,徐瑞昌心里那个沉寂了几十年的诗歌梦开始萌动,他又开始了诗歌创作。为跟上时代步伐,他每天抽出1-2小时读书,吸取营养,尝试着写一些现代诗。

写诗需要激情,一般来说,青年人写诗是“诗言志”,中年人是“展胸襟”,老年人是“忆往昔”,而无论什么人写诗都要有情感,没有“不吐不快”的冲动是写不出诗的。徐瑞昌从医院院长岗位上退下来时已是耄耋之年,却有着年轻人一样的火热情感。《白衣战士颂歌》问世后,他一发而不可收,不到半年就创作了几十首之多,而且大多篇幅不短,不能不说他激情如泉涌。

徐瑞昌表示,他将围绕健康与生命的主题,从自己从医、从教的经历出发,多创作一些有特色的作品,讴歌一线医疗卫生同行,讴歌英雄,讴歌时代。

鸣谢:感谢作家叶帆老师、央视记者雍辉等提供素材。

原载《青岛财经日报·人物周刊》
2021.7.13 A7版
组稿编辑:周晓方


周晓方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周晓方丨“斜杠老人”徐瑞昌》 发布于2021-7-14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