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开明丨​团岛灯塔的守望者王炳交 - 世说文丛

刘开明丨​团岛灯塔的守望者王炳交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01-团岛灯塔守望者王炳交_副本.jpg

团岛灯塔是胶州湾的眼睛,青岛游内山灯塔(团岛灯塔)原灯塔长王炳交,倾其一生看护着这只“眼睛”。
灯塔航标灯内聚光灯的工作状态是亮4秒灭1秒,需通宵不间断发光,由此形成的灯泡频繁损坏的问题,自灯塔1900年建成后百余年间一直没有解决,成为老大难问题。但王炳交决心碰一碰这块硬骨头。虽然他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他的记忆力很好,有很强的动手能力,钳工、管子工、木匠、瓦匠、电焊、气焊,他拿得起放得下,人称“小鲁班”。为解决这一世纪难题,他邀请两名技艺高超的师傅组成攻关小组。经反复测试,他们研制成功“航标灯状态自动监控装置”。该装置可节省大笔费用,并彻底解决了频繁更换灯泡的烦恼,有效降低了航标灯值守人员的劳动强度。这项实用新型技术成果,获得201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证书,王炳交是第一署名人。
以前,一旦大雾弥漫,团岛灯塔的雾号都会发出低沉的鸣叫声,可在雾中有效为船舶导航。这种声音有点类似牛叫,人们都认为是有只“海牛”呆在海底深处。这只伴着很多老青岛长大的“海牛”,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很多人对它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结。可这台来自原东德的电雾号,到1984年已超期服役,“老牛”无法再叫了。怎样才能起死回生?一无图纸,二无说明书,三无配件,上面的德文字母看不懂。经过两个多月的琢磨,王炳交最终发现是一小截铜丝断了。换上新铜丝后,一按电钮,“海牛”震颤着苏醒了,在弥漫潮湿的空气中,一股久违了的“哞——哞——”声重新发出声来。没有思想准备的王炳交为之一惊,一屁股坐在地上。海牛叫声,除了能给迷雾中的船舶指引航向,还给朦胧中的岛城平添了几分神秘、几多乡愁。这只珍贵的焕发青春的“海牛”,是目前我国能够使用的唯一的灯塔雾号。
1982年,当了6年兵的王炳交随部队集体转业到地方,继续从事团岛灯塔的看守和维护工作。灯塔里包容聚光灯的水晶透镜是灯塔导航的核心设备,当初由德国人安装,虽早已超过正常使用年限,但质量非常好,明暗白红绿色三光束可以通过水晶石折光鼓形透镜交替发出,光束射程可达15海里。王炳交根据多年观察判断,只要每天按时维护,精心保养,水晶透镜可以继续使用,不必换新。领导同意了他的建议。现在,这个玲珑剔透的宝贝疙瘩,成为全世界为数不多的仍在发挥使用价值的百年透镜。这水晶透镜便是团岛灯塔的“镇塔之宝”。
有一阵子,团岛灯塔上一些年久锈蚀的旧附件准备处理,就在这些东西已被卖掉时,王炳交冲过去将其抢了回来:“钱我们还你,东西不卖了。”王炳交意识到,凡经过近一个世纪岁月浸润的物品,必有其难以估量的价值。现在,产生于清末民初那些老电缆、铁铲、缆绳、电灯、煤油灯、撬杠等,都作为珍贵的展品,陈列在他建立的那个小小的航标展馆里,向后人诉说着游内山灯塔的历史。王炳交一个工人,为什么能够点石成金,具有专家的视野和判断力?这得益于他总在不断学习,再加上他有几十年坚守在一个岗位上的实践经验。50多岁时,他获得了青岛理工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的大专文凭,并被青岛电子学校聘为特约教授。
90年代初,有关部门看到设施严重老化,计划准备拆除团岛灯塔。王炳交一听跳了起来:“如果要拆塔,先把我拆了!”尽管人微言轻,可听到此等重话,也着实震动了上上下下。他苦口婆心,一而再再而三向上级部门反映:“这个塔快100岁了,它发挥的导航作用,每年能给国家创造数亿美元的吨税;仅仅那个水晶透镜,就是举世无双的宝贝啊。灯塔已成文物,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它!”有人讥讽他:“你就是个工人,管那么多干啥?”他为此受到不少压力和白眼。不久,上级决定团岛灯塔保留。王炳交松了一口气。
现在的团岛灯塔,集声、光、无线电等导航设备于一身,是一座具有现代化水准的灯塔,无愧于青岛这座世界级大港的地位。从王炳交接任灯塔长到2017年卸任的几十年间,团岛灯塔没有出现一次事故。它的发声、发光、发讯率及维护正常率均达100%,年年超过部颁标准。2006年5月26日,国务院批准团岛灯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炳交获得过许多荣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021年度“齐鲁最美退役军人”,现任青岛市政协委员……几十年里,王炳交立足灯塔岗位,持续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拦路虎”,实现了十几项重大技术革新。青岛工人文化宫的劳模展览馆里,单独为他开辟了一个展台。
团岛灯塔所在地,位于青岛市区最西南的岬角,这里与外界几乎隔绝。隆冬,狂风肆无忌惮地横扫着这片三面环海的开阔地,气温比市里要低三到四摄氏度。但这还不是最苦的,最难耐的,是那种令人窒息的寂寥、冷清、孤单,王炳交只能用持续不断的工作来排解这种精神上的磨难。说来令人难以置信,距团岛灯塔仅有不足6分钟车程之外,便是万头攒动的团岛农贸市场。有时,王炳交用骑自行车外出购物的机会,特意拐进这个市场里转转——其实他不单是购物,更是想感受一下摩肩接踵氛围中的人气。
在国家文物局主持的评选活动中,王炳交当选全国20名2021年度“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之一。组委会对王炳交的颁奖词是:守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岛航标处游内山灯塔(团岛)40余年。灯塔零责任事故。他精细保养灯塔的每一个按钮、每一颗螺丝、每一条电线……
有着120多年历史的团岛灯塔,既能导航,又是文物。王炳交通常会从卧室天窗上盯着灯塔闪烁的光亮出神——看不见它就很难安然入睡。几十年的守塔生涯,形成了他这个另类“条件反射”。他自言自语道:“开会都住五星级宾馆,可我怎么呆在那些高档房间里,还不如躺在咱家木板床上踏实。”老伴笑着回他:“你呀,就是个干活的命!”王炳交默然,暗暗思忖着:还是老伴看得准。他和团岛灯塔,这辈子算是分不开了。
王炳交退休之后,仍被聘在灯塔继续工作,为的是发挥传帮带作用。现在,根据他的意愿,儿子王龙强在团岛灯塔工作5年后,已能独立守塔了。


原载《青岛财经日报·人物周刊》
2021.8.2 A6版
组稿编辑:周晓方



刘开明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刘开明丨​团岛灯塔的守望者王炳交》 发布于2021-8-1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