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瑶本丨那一年,我去看电影…… - 世说文丛

陈瑶本丨那一年,我去看电影……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我家东北方2公里处有一座兵营,兵营东侧有一个大操场。上世纪七十年代,每逢星期六晚上,都会在兵营的操场上放映一场露天电影。
文化大革命的年代,没有书读(“老三篇”早已背熟。路上有红卫兵设卡,不会背“老三篇”不让通过),没有电视,没有什么文化娱乐;能看上一场电影,就像在茫茫的沙漠中遇到了绿洲清泉。所以每当星期六大操场放映电影,兵营周围村庄的男女老少都会不辞辛苦赶来享受这场难得的文化盛宴,“辐射”半径可达3公里以上。
放映电影时,解放军官兵列成方队,自带马扎,坐在场地中央;村民百姓或坐或站围在四周。军民和谐相处,共享文化大餐。
当时的电影和书籍的命运一样:大部分被打成了“毒草”。能看的只有《地道战》《地雷战》和《红灯记》《沙家浜》等八个样板戏。每次放映正片之前都要先放映几段《新闻简报》,学习最高指示,介绍大好形势。
翻译片更是少得可怜,只有和中国友好的几个国家的电影可能看到。不知是哪位有才的人编出了看电影顺口溜: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战争片),朝鲜电影——哭哭笑笑(多为忆苦思甜内容),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如《第八个是铜像》等,老百姓根本看不懂),帝修反的电影——一部也看不到。
那时候没有手机,电话也少;可是每当兵营要演电影,演什么电影,却传得比风还快。1973年夏季的一个星期五,传来了“明晚营房要演朝鲜电影《卖花姑娘》”的特大喜讯。人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兴奋得彻夜难眠。因为这部电影的大名如雷贯耳:是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亲自编剧!看过的人都说好:不但故事情节煽情,插曲也悦耳动听。大家早就想一睹为快,只是没有缘分;这次机会难得,怎肯轻易错过?
第二天,学校在师生的共同要求下,校长批准提前一小时放学;生产队里队长也特别开恩,太阳没落就早早地收了工。人们吃罢晚饭洗涮完毕,天还不黑就上路了。
通往兵营的各条路上,都是浩浩荡荡人的河流。我的鞋几次被踩掉都没法弯腰提上,必须到路边去收拾。终于随着人流来到兵营,操场上已经是人山人海,有的人已经爬到操场的围墙上、周边的大树上,而人流还在不断地涌入。真是摩肩接踵无立锥之地了!
7月份天气热,人们挤在一起,肉贴着肉,大汗淋漓。有的人想小便,因为水泄不通挤不出去(就是能出去也不敢去,因为怕不回来),撒在别人腿上了,惹来一顿臭骂。汗味尿味弥漫,吵声骂声震耳。
忽然,人群从左边涌来,挤得人们站立不住,一起向右边倒;一会儿人群又从右边涌来,挤得人们站立不住,又一起向左边倒。这样反反复复,年轻力壮的倒没有什么,只是苦了老人、孩子和女人。
“我的眼镜!行行好,别踩了我的眼镜!”一个苍老的声音在呼唤。可是在人群的涌动中谁都身不由己,哪里还顾得了脚下。
“哇——哇——”是孩子嫩稚的哭声。
“别挤了!再挤要出人命了!”好像是孩子的母亲在祈哀求。
“臭流氓!摸什么摸!想占老娘的便宜,瞎了你的狗眼!真想一刀劁了你,叫你演太监不用化妆!”一个利嘴的女子在高声叫骂。……
人们挤来挤去站不稳脚跟,哭声喊声叫骂声混成一片,放映场秩序极度混乱。都晚上七点半了,往日电影早就开演了,现在却迟迟没有动静。
这时候大喇叭响了,放映员劝大家安静、别挤,可是不管怎么喊都不起作用,就像沸腾的锅炉里滴进的一滴水。部队首长怕出事故,指挥战士出来维持秩序;可是战士们站在原地动不了,只在那里高喊,一点效果没有,犹如奔腾的激流里投入的几粒沙。
八点了,部队首长翟政委用扩音器喊话:“同志们!乡亲们!出于安全考虑,今晚的电影不演了!我再重复一遍:不演了!请大家见谅。谢谢大家!赶紧回家吧!”一连讲了几遍。人们起初还在犹豫,似乎不太相信;后来见放映员收起放映机,银幕已经卸下,战士们起立整队,准备从操场撤离——看来真的不演了。人们才如退潮之水,从外到里,慢慢散去。
后来听说那晚营房周围十里八乡的人都去了,观众竟达一万多人(操场只能容纳八千人)。有的挤掉了鞋,有的踩伤了脚,有的尿了裤子,有的丢了自行车;幸好没有出现踩踏事故。不过从那天起,放映电影改到兵营礼堂里去了,门口有警卫把守,进入必须持票。当然,每次放映电影,部队都会赠送给学校和生产队一些电影票,只是数量不多。
《卖花姑娘》这部影片我后来在别处看过,的确不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陈瑶本丨那一年,我去看电影……》 发布于2020-5-26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