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萌之丨科学与宗教问题(3) - 世说文丛

祁萌之丨科学与宗教问题(3)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二)什么是科学?

1.科学是探讨研究规律的学问。

狭义上的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广义上的科学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行为科学等几个方面。不管哪个范畴的科学,都是探讨、研究规律、发现真理的学问。这是科学的根本定义。这里说的“探讨研究规律”有两层意思:

一个是探讨研究外界客体固有的规律是什么,例如,生活中自然界的物理现象、化学现象、数学现象,是有规律的。科学就是要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把这种规律用数学与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一个是探讨研究没有规律的现象。例如,历史社会没有规律,即人类发展史没有规律。科学要回答历史为什么没有规律。既然历史没有规律,那么决定历史走向的力量是什么?这种力量给人类提供的生存智慧是什么?

中国文化里没有科学,所以也不存在讲科学(道理)的问题。例如,儒家文化的经典四书五经,就没有讲科学(道理)的文字。究其原因是,中国文化是世俗文化,世俗文化讲究功利,科学是非功利性的事业。从事科学事业,经济上不能发财致富;名利上不能立竿见影。所以科学家应该拥有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文化里尤为稀缺——这是中国文化没有科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什么是规律?规律是一种在相同时间(条件)里可以反复出现的相同现象,这种现象集中体现了相关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凡是有规律的现象都有普遍的意义。凡是符合规律的结论,都是发现这种关系、并对其作出实事求是的描述与符合逻辑的表达。符合规律的结论都是法则、定律、定理,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说人类历史没有规律是个事实判断:

例如,中国的王朝更替史,仅是中国才有的历史现象。而且这种王朝更替不过是专制主义政体——皇权中央集权制中的统治者更换罢了。世界其他国家没有这种历史现象,没有中国这种皇权中央集权制社会。

欧洲的中世纪历史是独特的历史现象,是教会与国王共同管理国家的“双驾马车”政体社会。世界其他国家没有欧洲这种历史现象。

古代东方国家长期存在的土地公有制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欧洲从未有过这种生产方式。

既然人类历史一个国家一个样,哪来的人类历史的普遍规律?就是一个国家的历史,也不是“反复出现相同的现象”。秦朝十五年,汉朝四百年,隋朝三十七年,清朝二百九十五年,连王朝存在时间都大不一样,哪来的“窑洞对”所说的“周期律”?“周期律”的含义是在相同的时间里出现相同的现象。所以,中国历史没有“周期律”,没有规律。

当代哲学家李泽厚先生有个很有意思的说法:“慈禧太后早死十年、晚死十年,中国现代史都不是我们看到的模样”:慈禧早死十年,光绪变法就成功了。慈禧晚死十年,清末新政就成功了。但慈禧在1908年死了,于是才有了我们见到的现代史。慈禧死是个偶然现象,这个偶然现象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偶然现象没有规律。所谓社会科学中的“探讨研究规律”,其实就是探讨研究偶然现象,以及这种偶然现象给人的思想启示。这种偶然现象是从哪里来的?这是哲学与科学无法解答的问题,这个问题只能问道于宗教。

社会科学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都有规律可循。教科书上说的研究历史就是研究历史规律是不成立的。当然自然科学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是自然科学的规律结论并不直接解决现实问题。不过自然科学最能体现人类不可或缺的科学精神。

2.讲科学就是讲真理。科学涵盖的伟大意义是:

科学的任务是回答“是什么”与“为什么”;

科学的方式是表达因果律中的逻辑关系;

科学的方法是以事实为根据、以逻辑为准绳;

科学的精神是:义无反顾的质疑与锲而不舍的求真;

科学的目的是发现规律、彰显真理;

科学的价值是:科学转化成技术带来的生产力变革,推动历史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科学的作用是由人类近现代发展史体现出来的:不仅航空航天史是用科学谱写的;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到信息网络时代,到人类今天的全部物质生活,都是“科学转化成技术带来的生产力变革”的结果。

通常说的讲科学就是:讲事实,讲道理,讲真理,讲正义大道。

所谓讲道理,就是讲法则、讲理由、讲根据、讲规矩。

所谓讲正义大道,就是讲公正平等。讲公权力在公开透明中运转;讲“惩恶酬善”;讲天地良心。

显而易见,所谓讲科学,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是世俗的,不是超越的;讲科学是任何社会都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与实践精神。

所以,一种不讲科学、没有科学的文化,是不成熟的文化,是离人类现代文明还很远的文化。人类的发展史昭示:只有涵有科学的文化才是能够发展的文化,才是有希望的文化,才是能给人类带来福祉的文化。没有科学的文化,不仅不可能发展,不仅没有希望,还是这个民族进步的精神藩篱,是这个民族接受先进文化的心理障碍,是这个民族走向人类现代文明社会的绊脚石。

近代以降,科学一直处于持续快速发展中,至今不衰,也不可能停止。这个毋庸置疑的事实说明:科学的大道没有终点,科学的天地没有止境,科学的景观奥妙无穷,科学的前途无限光明。

3.科学为宗教带来了无限的希望。

如果说人类的未来还有什么希望,首先是在科学的不断创新中。科学的发现又使科学家赞叹:“越是科学的发展,越是兴奋地看到宇宙的和谐、有序、美妙、神奇,越是凛然地感到那个至高无上的神圣存在。”

所以有人总结:基督教为什么能充满了希望,拥有了遍及世界各地的信徒,主要原因是,圣奥古斯丁在研究与阐释基督教中发现,只有拥抱科学、发展科学,才是基督教发扬光大的无边坦途,基督教才充满了无限的希望。然而,圣奥古斯丁毕竟是人不是神,他仅仅发现了这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却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是十字军东征之后的事了。

十字军东征,从阿拉伯世界带回了已消失了近千年的古希腊文化典籍。由于外夷入侵而毁于战火的古希腊文化,因此在欧洲重见天日。沉寂了上千年的以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为代表的古希腊科学,成为欧洲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

当然古希腊科学是原始的、粗糙的、很不完善的,仅是欧洲科学发展的萌芽。那时的教会垄断了对科学的最终解释权。但是教会是人不是神,教会僭越上帝垄断科学的解释权,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所以欧洲科学在十六世纪前举步维艰,并没有什么大的发展。科学获得日新月异的大发展,是哥白尼革命以后的事了。哥白尼革命给基督教文化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希望,从此以后科学与基督教水乳交融为共同前行的先进文化。

4.哥白尼革命是欧洲教会的精神自省。

哥白尼革命并非像教科书上说的,仅指日心说战胜了地心说,科学家战胜了教会云云。实际上哥白尼本人就是大主教!不存在科学家战胜教会的问题。教科书没有讲道:哥白尼革命的重大意义是一场思想革命。不仅是欧洲人的思想革命;更重要的是欧洲教会的思想革命——

欧洲人与教会在哥白尼革命后,重申“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上帝不管尘世的事务,尘世的事务由尘世的人类自己解决。世俗社会中的科学是科学家的事,任何人没有资格借助上帝的名义对科学说三道四。只有科学家有资格对科学作出结论。

所以哥白尼革命实质上是拥抱科学的欧洲教会,在长期停滞不前中的一次意义重大的精神自省!欧洲教会在哥白尼革命后,成为科学发展的坚强后盾。中世纪教会创办的大学成为科学的摇篮。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中世纪教会创办的大学,便不会有人类近现代科学的大发展。在人类近代科学的发展史上,欧洲教会居功至伟!

教科书没有告诉学生:哥白尼革命后欧洲教会的神职人员很多是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医学家、动植物学家;绝大部分科学家都信仰基督教。这个说法有事实为证: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人类近现代科学史的萨维里、伽利略、哈维、开普勒、牛顿……等,数不胜数的科学家都是虔诚的基督教信徒!在这些科学家眼里,科学已经成为宗教信仰中的一种理念:科学研究、科学探索,从事科学事业,不是个兴趣问题,也不是个生活需要的问题,而是上帝赋予自己的一种神圣的使命。这一神圣使命中的每一项科研成果,都是对上帝的荣耀!都为尘世的人类贡献了生存的力量,提供了人类前行的动力与希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学事业在科学家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

哥白尼革命后,欧洲科学家为科学事业终生奋斗不息这个事实,也佐证了前述所有的力量源泉都有枯竭的时候,唯独信宗教是提供力量永不枯竭的活水源头。

宗教是科学家的力量源泉,不仅体现在科学家对科学事业的锲而不舍、奋斗不息;还体现在科学家对科学坚定不移的信心与维护科学真理的大无畏精神。例如,为了捍卫哥白尼革命的思想,布鲁诺面对火刑,临危不惧,绝不与反科学的教会妥协。布鲁诺终于为科学真理英勇献身。布鲁诺的这种献身精神,并非像教科书上说的仅仅是为科学真理献身。布鲁诺是基督教信徒,在布鲁诺那里,他捍卫的是上帝赋予自己的神圣使命,维护的是上帝的荣耀。

颇具讽刺意味的相反例证是:20世纪中叶的中国科学家,在权威大报上公开发表文章,支持“亩产万斤粮”的荒谬论调。这个科学家从科学的角度佐证:用科学方法改善光合作用,“亩产万斤粮”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亩产万斤粮”是有“科学道理”的。这样说假话的科学家,不要说没有了起码的科学精神,连人品都很成问题了。

5.中国的科学史著作书没有揭示科学发展的真实情况。

很多科学史著作都是叙述哪一年,哪位科学家发现了什么,发明了什么,创造了什么。这类科学史著作都是史料的堆砌,鲜有史识可资借鉴。目前大陆可见的科学史著作,没有一部正视这个问题:人类近现代科学的大发展,都是在基督教文化世界实现的。

科学史书没有揭示科学发展的真实历史:

中国古代没有科学自不待言;但是被学界推崇备至的古希腊科学其实很不成气候,没有形成完善的科学理念、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体系。实际上,古希腊原始的科学萌芽,并非近现代科学的直接源头。中世纪教会创办的大学才是近现代科学发育发展的温床。教会为什么创办大学?教会创办大学说明,教会坚定不移地践行奥古斯丁的教诲:基督教应该拥抱科学,科学是基督教的“题中应有之义”。

目前可见的科学史著作都回避了这样一个明白无误的问题:没有中世纪教会拥抱科学、支持科学、身体力行研究科学,没有教会创办的大学,不会有近现代科学的大发展。

几乎所有的科学史著作都没有体现:波澜壮阔的近现代科学发展,壮丽的现代科学气象,都是基督教信徒科学家创造的。科学与宗教的“联姻”,使基督教在科学的意义上开辟了不断趋新的天地;基督教教义也在拥抱科学中与日月同辉,映照基督教世界的生活在丰富多彩中走向光明,使基督教世界拥有了无限的希望,充满了无限的信心。

科学史著作没有提道:正是源于上述宗教在科学中才得以壮大与发展这个史实,以及宗教是科学研究、科学探索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这个毋庸置疑的原因,爱因斯坦才说:“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

爱因斯坦不仅是20世纪最卓越的科学家,也是人类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爱因斯坦的这个论断不可能是随便说的。他的这个论断既是科学发展史的结论,也是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理论判断。

6.中国文化里没有科学。

儒家文化的经典四书五经,没有讲科学的文字;先秦其他“百家”著作都没有讲科学的文字。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里就没有完整的数学著作。众所周知,科学离不开数学。

数学既是科学研究的主要工具,又是表述科学结论的主要方式。所以德国数学大师高斯有句名言“数学是科学的皇后”。但中国文化里没有数学,只有低等的算术。中国文化里的数学经典《九章算术》,连初等数学平面几何都没有。所以李约瑟的代表作《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立论本身就很成问题:没有数学,哪来的科学?

正像21世纪的国际学界将“李约瑟难题”终结为一个不成立的伪命题时所说的:“科学没有出现在中国文化里,是中国文化的必然现象;科学出现在基督教文化世界里,是基督教文化发展的逻辑结果。”但是,这个符合科学发展史的结论,意味着另一个新的结论:基督教文化推崇有神论,科学是在有神论中发展起来的。这个结论,无神论的中国人无法理解,更无法接受。(待续)



祁萌之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祁萌之丨科学与宗教问题(3)》 发布于2021-9-15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