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萌之丨科学与宗教问题(4) - 世说文丛

祁萌之丨科学与宗教问题(4)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三)有神论与无神论

无神论是十九世纪乌托邦思想家创立的哲学理论中的核心思想。这个思想认为“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这个思想的根本意义在于否定了有神论:既然“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神是从哪里来的?经不住这个理论检验的神便成了无中生有。神是不可信的,神是人类编造出来自欺欺人的假象。

这个思想很容易为世俗文化中的中国人接受。但是“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却经不住常识的检验:婴儿见了漂亮温馨的人会笑;见了丑陋凶恶的人会哭。这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说明婴儿有审美意识。这个审美意识是什么“物质决定的”,什么“存在决定”的?

人天生就有怜悯、同情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是什么“物质决定”的,什么“存在决定”的?

托尔斯泰有句文学界都知道的名言:“情感是条无序的河流”。情感是以喜怒哀乐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现象。这种喜怒哀乐是人的本能。既不是“物质决定”的;也不是“存在决定”的。

世界上所有的教育都有着共同的潜台词:人天生有接受教育的能力。除了人类以外,教育对其他所有动物都是对牛弹琴。这种接受教育的能力就是唯人类才有的理性。这种理性被古罗马时的奥古斯丁谓之曰自由意志,即人有自我判断与自我决断的能力。自由意志这个概念的提出,最终完善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定义。自由意志是人的天性能力,谈不上“物质决定”“存在决定”。

可以举出很多类似的例子,是“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这个思想无法解释的。本文前边已经谈过,人类面对太多的哲学、科学都无法解释的现象与问题。这些“无法解释的现象与问题”,是“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无法解释的。

实际上“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是一句简单的、仅有相对意义的生活常识。例如,通常说的:知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提供知识,知识又指导实践,实践又提供知识……便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仅是具有相对意义的常识,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命题。哲学要回答:先有实践,还是先有知识?先有物质还是先有精神?先有存在,还是先有意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很显然,乌托邦思想家并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如上所述,在哲学与科学范畴里讨论这些问题,注定是没有答案的。

于是看来,人类面对前述“哲学与科学无法解答的现象与问题”,面对太多类似“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宗教的出现便是顺理成章的了:宗教是对“哲学与科学无法解答的现象与问题”,以及“不可能有答案的问题”,提供终极答案。

但是宗教是有神论。只是宗教的有神论中的神,不是中国人理解的人格化的神。中国人并非绝对的无神论者。你看中国的庙宇寺院香火之旺,成千上万的人烧香拜佛,说明他们相信只要香火到了,神就会保祐自己,就会帮助自己实现某些愿望与目的。实际上这是一种愚昧的表现。因为不存在通过烧香拜佛就能实现愿望、就能达到目的这回事。退一万步讲,即便存在这些烧香拜佛者所崇尚的神,烧香拜佛就能使神显灵吗?就能使神保祐人实现愿望、达到目的吗?神岂不是成了有偿服务者?

南北朝时,南朝的几个皇帝都信佛。于是这些皇帝动用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修建了很多寺院。有杜牧诗为证:“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些皇帝大建寺院的唯一目的,就是向神表达自己的虔诚与敬意,祈盼神保佑自己稳坐江山。但是神并没有保祐他们:南朝存续时间一百六十余年中,共有宋、齐、梁、陈四个不同姓氏的王朝,平均每家王朝的寿命才四十年,够短命的了。

这样说绝无否定佛教的意思,而是旨在指出中国人自古以来普遍存在的一个认识误区:把宗教信仰具体为一个人格化的神,带着世俗社会才有的功利目的祈求神的保佑,都有悖于宗教信仰的伟大意义。

如上所述可以看出,人类皈依宗教信仰的主要目的,是一种精神需要、精神诉求、精神靠山;是为了将“人之所以为人”的这个根本理念体现在人生实践中;是为人类社会不得不有的伦理道德提供敬畏意识,从而使伦理有了思想源头,使道德变成自觉行为;是为哲学与科学不能解答的现象与问题提供终极答案;是为人类最终摆脱野蛮提供出路与归宿,从而成为真正的文明人。

那种轻视或放弃个人努力奋斗而求神保祐的思想,是任何宗教都不能容忍的愚昧行为,是对信仰的亵渎。

所以中国人带着功利目的皈依宗教的出发点就错了。这种目的与宗教的伟大意义南辕北辙。于是一种怪异的现象出现了:很多人未皈依宗教前,还有正常的头脑;皈依宗教后,连起码的理性都没有了。这类人在实际问题、实际困难面前,动辄连呼“神啊!”便再也没有什么话说了。在凡事“神保祐”的念念有词中表现为一种可鄙的愚昧。

笔者有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基督教信徒朋友,全民经商风中辞职下海经商。开始几年挣了不少钱,买上了房子和小车。他高兴地和我说是上帝保祐他发了财。后来由于用人不当、经营不善,在市场变化中债台高筑,维持不下去了,只好破产。因为是好朋友,所以我没好气地问他:“你的企业破产了,这也是上帝保祐的?”接下来我批评他:

你皈依基督教多年了,其实并没有认真读好《圣经》。《圣经》里有句很重要的话,你没有好好理解体会——“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这句话的重大意义是,上帝不管尘世的事。尘世的事由人类自己解决。上帝如果管尘世的事,让你来到尘世干什么?人来到尘世就是要在受苦受难中经风雨见世面,努力奋斗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这是原罪说潜在的重要意义,也是上帝为人类指明的伟大出路。

在没有宗教信仰的世俗文化的中国,从国外输入的宗教,大都是“中国化了”的宗教。不要说这些信徒都程度不同地有着上述“神保祐”的愚昧表现;就是那些道貌岸然的宗教“师爷”,也不乏世俗社会才有的功利思想。所以神圣的宗教教义在这些宗教“师爷”的布道中,往往变了味,对宗教赋予了太多的中国人才有的功利意识。

中国宗教信徒存在的上述愚昧现象,让原本就对宗教持抵触心理的中国人愈发轻蔑宗教了。这个实实在在的国情,使中国人很难接受宗教文化,很难认同上述“科学与宗教是密不可分”的观念,也很难完全彻底接受科学,很难发展科学,很难进入现代文明社会。没有宗教文化背景的中国人,不太容易搞明白以下这些问题:

(1)无神论的民族,必定没有敬畏意识,这是道德教育长期不能有效于家庭、不能有效于社会的根本原因。无神论文化是人间仍然存在野蛮的“丛林法则”的生存土壤。无神论文化是产生专制主义、极权统治的温床。因为无神论否定了信仰中的神,又制造了人间的神,也就是通常说的救世主。凡是崇信人间有救世主的民族文化,必定是产生专制主义极权统治的文化。

(2)有神论并非认为信仰中有个人格化的神。有神论的根本意义是确立天地间有个可以满足上述人类“皈依宗教的主要目的”之万能的、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这个至高无上的存在,就是宗教文化里所说的神。所以有神论的民族不大可能相信人间有救世主。更不可能像东方人激动地流着热泪喊“万岁”。有神论文化世界也不大可能出现东方这种“君权神授”的中央集权制政体。

(3)既然宗教信仰中的神是超然的、精神意义上的至高无上的存在,那么,神并不在尘世,就不会为尘世中的人提供世俗生活中的具体帮助。实际上,没有人能提供神具体帮助过自己的先例。但是,神为尘世人提供积极入世、积极生活、积极创造、积极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在精神上帮助、指导、鼓励、指引尘世人的生活。这是宗教信仰的伟大意义所在。神若为尘世人提供具体帮助,则意味着尘世人不必劳动、不必创造、不必努力奋斗,坐等神的帮助就行了。这样便失去尘世人活着的意义了,也不是神的意志所在。

如上所述,无神论的民族,实质上并非绝对的无神论,看看中国寺院庙宇旺盛的香火就知道了。问题的发人深省之处在于:这个标榜无神论的民族虽然没有正规的宗教信仰,但在百般无奈时,却相信有个超越世俗的力量可以祈求帮助。实际上,就是那些嘴里标榜自己是“彻底的无神论者”的人,在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中,也往往会问道佛门,希望得到指点迷津。这说明这些“无神论者”在万般无奈中,也相信有超越尘世的力量可以祈求帮助。至于这些无神论者的“祈求帮助”最终都以绝望告终,那是另一回事了。虽然没有人能提供这种“祈求帮助”成功的例证;但无神论者的这种“祈求帮助的”现象如缕不绝,代代相传。于是问题就来了:到底是有神论者愚昧还是无神论者愚昧?

(4)不仅科学在有神论文化与无神论文化中呈现两种不同的命运,科学是在有神论文化中发展起来的;无神论文化不产生科学,也很难发展引进的科学。就是文学艺术在有神论文化与无神论文化中也呈现水平高低不同的面貌。

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之一、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朱光潜,在其代表作《诗论》中有个说法很能体现上述意义:中国文学能拿出手去与西方文学试比高低的,只有古典诗词。其余的都捉襟见肘,羞于示人。

在经久不衰的世界文学名著长廊里,在琳琅满目的世界艺术名作园地里,绝大多数作品是宗教(基督教)文化世界创作的。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宗教开阔了人的精神天地,丰富了人的精神家园,打开了灵魂的遥深世界,从而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足以浮想联翩的旷远视野与探索不尽的灵魂世界,以及取之不尽的精神资源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在功利思想为主的无神论文化里,文学艺术家的视野却是狭小的,灵魂是浅陋的,精神世界是贫乏的。无神论文化世界可能出现文学艺术名著名作奇迹的几率极低,几乎为零。

结束语

自从欧洲乌托邦思想家的理论挑战有神论后,二百年来,关于无神论与有神论的争辩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虽然乌托邦思想家那套以无神论为理念的理论体系被实践证实是失败的,但是无神论的观点在东方人中仍然普遍存在。鉴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里不讨论“以无神论为核心理念的理论失败”的问题。仅提醒读者注意,不管是人类近现代史,还是目前的现实世界,都呈现这样明明白白的事实:

近代以降发展出的,以先进、发达、繁荣为特色的人类现代文明,都是基督教文化世界创造的。非基督教的文化世界对人类现代文明几乎没有贡献。构成人类现代文明的主要元素:民主宪政、市场经济、文化多元、民间自治、自由主义、科学精神、法治思想、契约意识、妥协双赢等精神元素,既可以在基督教文化里找到思想源头,又可以在基督教文化发展史中,看到这些精神元素日臻完善的踪迹。

但是,基督教有神论中的上帝不是人格化的神。虽然上帝是万能的、仁慈的、绝对的存在,但上帝不管尘世的事,尘世的事由人类自己解决。那些凡事祈求神保佑的中国基督教信徒,在念念有词的“神啊”中无所作为,实际上是没有读懂圣经的表现,忘记了:“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

纵观人类迄今为止全部历史得出的结论,可能是中国人陌生的,但这个结论是符合人类发展史实的、又是具有逻辑理论根据的:如果说市场经济是人类走向富裕的康庄大道,那么科学是人类不断摆脱愚昧与落后中前行的无限希望;宗教是人类完成文明进化的归宿与走向未来的力量源泉。(续完)



祁萌之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祁萌之丨科学与宗教问题(4)》 发布于2021-9-15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