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丨难忘学珠算 - 世说文丛

张敏丨难忘学珠算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二姐比我大三岁,当爷爷教二姐学珠算时,总会叫上我。于是,家中的方桌前便有了两个学生。爷爷如同教书先生一般,热闹的家顿时成了安静的课堂。

那时,我也就五六岁。再小一点,记得爷爷教过我学写毛笔字。跟二姐一起学珠算,成了另一门学习的课程。

微信图片_20210922110826.jpg
二姐志孙(1931-1946)

学珠算先从背诵“小九九”开始,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这样一直背到九九八十一。有了数的概念之后,开始识别算盘上的算珠。下半部分的一个珠代表一个数,上面的一个珠就是五个数。接下来,要学会如何进位,即一见九进十、二见八进十,直到九见一进十。这些都要反复练习,直到熟悉为止。

微信图片_20210922110844.jpg
蓬莱城里,家在密分桥北

有了学习珠算前的基本概念,就轮到伸出手来拨动算珠了。拇指、食指、中指,靠在或是悬在算盘上,手指单用或是并用,做简单的一加一、二加四,再到复杂点儿的五加五、六加八之类。单指独拨、或是两指联拨、还是三指联拨的,是一个慢慢认知和适用的过程。不过爷爷算起来,加减乘除的,总是让人觉得眼花缭乱。

算一会儿,累了、琢磨不过来了,爷爷就让休息休息。到院子里跑跑、转转,回来再从头理解、练习。每次学完之后,爷爷将买来的山楂去掉核后,裹上一层砂糖,就是对二姐和我的奖励。为了能添口福、喂饱馋虫,每次学习珠算我们姐弟俩儿都非常认真。

微信图片_20210922110849.jpg
父亲在前排左二

爷爷做什么工作,始终不太清楚。不过父亲是以珠算成绩好而闻名的。家里有一枚老照片,是1935年7月15日父亲在长春市政府礼堂参加珠算比赛的场景。那次珠算还有其他国籍的参赛选手,父亲得了第一名。这到底是场什么名称的比赛,我始终没有查到明确的资料。

照片中的父亲坐在前排,他的手下是一只小号的算盘。而右侧穿西装的洋人,则明显在使用一只大号的算具。父亲左边三四位穿中山装的选手,使用的算盘看起来要更为细长。

那时父亲独自一人在长春(当时称“新京”)工作,是一家织布厂的会计。后来往关内汇钱受到限制,以至最终完全中断。于是蓬莱老家的老老少少八口人,便从烟台跨海到大连,再乘火车去长春。我和二姐跟爷爷学珠算的经历,就此画上句号。后来我参加了工作,想想熟练地会打算盘的技能还都是爷爷教会的。

微信图片_20210922110858.jpg
去长春前合影,左一是二姐、右一是我

那年去长春,爷爷已经七十六岁。我是家中最小的,不过只有八岁。因为经受不住东北的严寒,转过年来我同三奶奶和母亲又重新返回蓬莱。爷爷和二姐都在长春留下了,还有大姐和哥哥。没想到两三年过后,大姐、爷爷、二姐却相继去世。

每每想起,在老家学珠算的经历,就成了一份凝固的记忆。


张勇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张敏丨难忘学珠算》 发布于2021-9-22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