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广训丨亦父亦兄 亦师亦友——追忆我与杨昌老师的足球缘 - 世说文丛

范广训丨亦父亦兄 亦师亦友——追忆我与杨昌老师的足球缘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我与杨昌老师因足球结缘,开始于我在台西区少年足球队踢小野球时的巧遇。所谓巧遇,也就是上帝赐下的“缘”吧!它让我与杨昌老师相遇相知,而又陪伴终身在一起踢球,我视杨昌老师亦父亦兄、亦师亦友,这种视角和自估,恐怕在杨昌老师数不清的足球弟子当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吧!

1942年3月,我出生在台西区定陶路,五岁那年举家搬迁至观城路。记得家父在日资三井商社的码头上充当司磅员,母亲和大我七岁的姐姐都在惠隆发网厂当工人,一家四口尚能勉强糊口度日。1948年在我六岁那年祸起萧墙,家父因病突然去世,撇下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母亲33岁守寡,带着13岁的姐姐在发网厂做苦工,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家中的独苗我的身上。然而生性顽劣的我,少不更事,六岁失怙,无人管教,也不喜读书,所以小学毕业考不上中学,只能在当时电业局和橡胶九厂合办的民办中学——电业橡胶技工中学就读。家境贫寒使我的童年衣不蔽体,食难果腹,可想而知母亲和姐姐对于我的成长已经尽了她们最大的努力。他们节衣缩食,从生活上尽量照顾我的需求。

有道是,上帝饿不死瞎麻雀,各人有各人的成长道路。而我的少年成长期恰恰得益于父母所赐的先天优势,与同龄人相比,不仅骨骼健壮,跑得快、跳得高,在一帮踢小野球的同龄人当中,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能冲能撞、能踢能跑,很快就入选了台西区少年足球队并司职前锋。恰巧杨昌老师正在为1959年年末的全省少年足球锦标赛物色球员,在1959年秋天全市少年足球选拔赛中,一眼就相中了我,打通各种关节,于年底青岛少年足球集训队组队过程中,我与24中的张循纪是最早到市体校报到的球员。经过一个月的集训,1960年元旦前后,在烟台参加了全省少年足球锦标赛。青岛队战胜了参赛的其他八个地市的足球队,获得冠军。整个赛程杨老师安排我司职右后卫,时隔60多年了,当时的队友已记不全了,但有些优秀的选手却终生不忘。如青岛队的守门员王吉利、薛仲升;后卫范广训、张文亮、林维玉、袁玉锁;前卫戚文灏、鞠连祥、张克智、徐广祥、前锋孙长海、祝敬国、张循纪、贾绍仁、王敬、罗友林等。

从集训到赴烟台比赛前后两个多月,我给杨昌老师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第一是因为我踢球的风格是杨老师所喜欢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猛冲猛打毫不畏惧;其次是我头一次遇上了管饭的足球队,十分听老师的话,腿脚又勤快,队里跑腿的事杨老师都爱交给我去办;再次是认识了这么多新队友,他们对西镇出身的球员大都敬畏三分,因为西镇号称难民窝,民风强悍,尚武好斗,所以西镇足球的球风天然带有“东北风”的风格,勇猛顽强不轻言败,这也是足球运动独有的一大特点,小脚女人是踢不了足球的。这就是我和杨昌老师头一次结缘。

1960年春节过后,青岛体校运动科足球队正式成立,在南海路七号吃住,我和张循纪又是最早奉调报到的队员。这次组队的目的是为了迎接于当年8月份在宝鸡举办的全国少年足球锦标赛(17岁以下组)。1960年从3月到6月,青岛体校运动科足球队组建成功,队员以原青岛体校足球队适龄队员为基础,又从山东二队借调一名中后卫孙广聚,一名前卫曲礼新,一名前锋吴胜泰,担纲中轴一线主力阵容。经过一个多月的集训之后,7月1日抵京参观七国足球联赛,并利用观战间隙,安排与到京观战的各专业足球队进行了教学比赛,锻炼队伍,组织磨合。记得曾经的领队是市体委训练科长赵明道先生,教练员是杨昌和金天民老师,当时的队友有:守门员王吉利、薛仲昇、车仁强;后卫范广训、张文亮、潘月岱、孙广聚、袁玉锁;前卫吴胜泰、曲礼新、沈建中、刘皖;前锋孙长海、祝敬国、迟志春、张循纪、王敬、罗友林、肖相梓。在这一个月的学习和练兵过程中,在杨昌老师的安排下,我队以2:1战胜了当时北京市少年足球冠军队——东城少年队;2:0战胜河南队;0:1不敌湖北队。在观战过程中,还有幸聆听了当时国家体委球类司司长李凤楼的专题讲座。从世界足球运动发展史到中国足球运动的现状,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许多闻所未闻的新鲜故事,给我们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记得还有幸得到了当时国内顶尖中锋张宏根给我们带的一堂训练课,队员们依次从中线传球,给站在18码线外的张宏根,由他一磕一碰给我们作球,赶上去一脚射门,天知道他怎么能如此轻松地把球做到我们十分舒适的脚步上,赶上去抡腿猛射,感觉再合适不过了!这真是一磕一碰非一日之功!令我们心悦诚服!这也是我的足球生涯当中,终身难忘的一堂训练课。

当我们八月初离开北京时,得知因全国灾荒来临,国家取消了当年的锦标赛,我们返回青岛,省队的三人也打道回府。当年秋天,形势急转直下,运动队都下乡保三秋,粮食极度匮乏,运动员开始定量供食,无人训练了。记得当时队员因伙食管理意见较大,民主推荐杨昌老师出任司务长,但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生活每况愈下,转眼到了1961年春荒时节,3月底体校运动科解散。为迎接山东二队移师青岛,青岛体校运动科只留下了王吉利、孙长海、祝敬国、潘月岱、孙世森和李树实六人。杨昌和金天民留任省二队教练员,其余的人就各奔东西了。

据我所知,全国许多专业足球队和军队的职业足球队都派人到青岛选拔优秀球员,北京体育师范学院的史万春从青岛队带走了迟志春,肖相梓、罗友林;侯方才、贾绍仁、胡国伦去了新疆军区足球队;赵书田、徐广祥、戴春藩去了南京部队足球队;王德林和郭学礼去了浙江省足球队;徐修章去了湖南省足球队;许义德和于敬德去了四川省足球队;赵利基、刘克全去了北京青年足球队;矫欣本和矫应本兄弟俩去了昆明部队足球队;张克智和王明新去了上海警备区足球队;张协纪和张循纪兄弟去了北海舰队航空兵足球队;李天恩、王业仁去了火车头足球队;车仁强去了内蒙古包头钢铁厂足球队等。当年杨昌老师带出来的这一大批优秀足球青年运动员,就这样散布到全国各地的专业足球队中去了,为中国足球的发展充当了那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还有一些优秀的选手,因为家庭出身不好或者是政审不合格而忍痛放弃了足球生涯,到工厂就业或下乡当知青,为了生存而各奔东西了。

我的情况比较特殊,母命难违,回家充当临时工,等待机会就业。后来很多人问起我来,按我当时的足球水平,为什么放弃足球生涯选择就业,这个问题无疑是问到了我的隐私,作为当打之年足球技术刚刚成熟,我何尝不羡慕足坛生涯生活呢?但是我六岁丧父,母亲年轻守寡,眼巴巴地看着我长大成人,又在观城路邻居中为我相中了一门美丽大方的姑娘当媳妇,实指望我这棵独苗早日娶妻生子、传宗接代,绝对不会放我到外地去闯天下!

机缘凑巧,1961年体校运动科解散之后,我就在食品进出口公司驻厂组小港心库当了一年多临时工,随着形势发展,1962年我由合作队转正为红旗冷藏厂的正式工人,按照母亲安排的人生轨道生活下来。机缘凑巧,1962年7月原山东足球二队也解散了,杨昌老师归队回到外贸局工作,同时带回来五名省二队的主力队员,郭承文、王大运、王吉利、孙长海、潘月岱、李树实老师也归队回到外贸,先期临时工转正就业的我和郑福钧、张宗贤、邱植辛等人,在杨昌老师的带领下又组建起新的外贸足球队,这就是外贸足球队因杨昌的归队而中兴的天赐机缘,也是我和亦父亦兄亦师亦友的杨昌老师重逢并交往终身的开始。

图片1.png
前排左1潘月岱、左2王业仁、左3李树实、左4郭承文、左5宋福绥
后排左1张宗贤、左2范广训、左3孙长海、左4宋修德、左5王吉利、左6杨昌、左7邱植信、左8王大运

1962年山东外贸足球队正式成立,教练员杨昌(兼队员),队长:宋福绥、郭承文;队员:王吉利、潘月岱、李树实、王大运、孙长海、范广训、邱植信、郑福钧、张宗贤12人。从此,外贸足球队跻身全市足球甲级队行列,经常参加市内各种足球赛事,并于1965年获得全市足球甲级联赛冠军。这段时间里,我在杨昌老师的安排下,主要司职前锋,凡是攻城拔寨射门得分的事没少干,因为天生黑皮肤,又加体壮如牛,所以人送外号“外贸小黑”。我与几位专业队退役球员在一起踢球,又有杨老师的耳提面命,自己的球技和比赛经验迅速提高,在这段时间里,队友和我一样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历史时刻,纷纷娶妻生子,照料家事。同时在那计划经济票证供应的短缺经济情况下,外贸行业的福利待遇和计划外的油水也吸引了大批年轻人求职,当“文革”开始之后,一大批足球的后起之秀纷纷投身外贸行业当临时工。例如王家樑、张道揆、王广顺、刘俊、李永存、周维民、李永恩、王景禄、曲华全、张维良等,使外贸足球队牢牢地雄踞在市甲级足球队行列。

1967年,山东足球队莅青训练,由杨昌率领的市财贸联队与省队进行了一场正式的比赛,联队是由山东外贸和沧口银行两支队伍的精英为主体,又从学联队借调了王家樑、万永恩两位当红前锋。这实际上就是以原山东二队退役队员为主体的一支队伍与现役的山东队的比赛。沧口银行的著名球星陈孝信、周永林、张叔镛、张吉洪、顾树立、吴胜泰等都悉数登场,加上外贸的郭承文、潘月岱、王吉利、王大运、孙长海、邱植信、郑福钧、张宗贤和我,双方都是老熟人,知根知底,向岛城球迷贡献了一场十分精彩的攻守大战,在杨昌老师的指挥下,我们的弱旅战劲旅的智慧,先抑后扬,打成了2 : 2平手。射入山东队的两粒进球就是吴胜泰和王家樑打入的,下半场我被替换上场打右后卫,参与了这场历史性的比赛。可以说这场球就是岛城业余球队所能打出的最高水平的一场比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成了多年之后还令岛城球迷津津乐道的一场比赛。“文革”当中外贸足球队不断壮大,省队王黎、姜通等人的加入,使外贸足球队长盛不衰。

图片2.png

斗转星移,光阴荏苒,转眼间杨昌老师就到了退休的年龄。在众多老球友的鼓动下,1983年,以杨昌老师为主。组建了青岛第一支元老足球队,在山东海洋学院足球场定期活动,以球会友,踢个小场,聚个小餐,喝点小酒,老友聚会,其乐无比。当时山东海洋学院的体育老师江福来和吕大瑛都很支持元老足球队的活动,提供场地和器材,有空也参加元老队一起活动。

图片3.png

这张记载着元老足球队建队一周年的集体合照,其中大部分人已离世,仍健在的人可谓凤毛麟角。前排左一是郭承文(时年47岁),左二王德章(63岁),左三李志信(51岁),左四曲连科(56岁),左五唐纪青(53岁),左六马承和(50岁),左七杜华(46岁);后排左一孙毓璧(47岁),左二朱耕莘(71岁),左三李义忠(54岁),左四宋敬臣(52岁),左五胡亦明(59岁),左六陈和庆(48岁),左七盛得新(即“海里蹦”,69岁),左八杨昌(62岁)。

下面这张照片是这支元老队活动了15年之后的一张合影,人员有新变化。上一张照片中没有参加照相的有李克伦(64岁),王汝晨(63岁),安殿平(65岁),宋敬臣(67岁),吕崇贤(71岁),吕崇惠(67岁),林先华(71岁),徐宗贵(69岁)。这是一张极具历史价值的照片。

前排左一林先华,左二徐宗贵,左三安殿平,左四胡亦明,左五宋敬臣,左六吕崇贤,左七郭承文,左八李义忠,左九吕崇惠;中排左一王汝晨,左二曲连科,左三杨昌,左四王德章,左五唐纪青,左六王竞禄;后排左一李志信,左二马承合,左三李克伦,左四孙毓璧。

这张照片的珍贵之处在于其中的八个人曾经是1955年全国大中城市足球分区赛上海赛区夺冠的主力队员。他们是杨昌、王德章、胡亦明、宋敬臣、唐纪青、曲连科、吕崇惠、安殿平。加上失联的沈蕴昌、崔岱志、朱耕莘、金天民,几乎就是当年的全部主力阵容了,我们可以从这一侧面看到岛城足球运动员之间的传承。

图片4.png

与此同时,外贸元老足球队也在郭承文和海牛足球学校李永存校长的大力支持下,于1998年正式成立了。由杨昌老师和宋福绥负责。在体育之家运动场组织每周一训。这支队伍由杨昌任教练,队员有宋福绥、曲连科、郭承文、王黎、王大运、王吉利、范广训、潘月岱、郑福钧、孙长海、戚文灏、曲全华、张道揆、周维民、高柏山、王广顺、王景禄、张循纪。由于有杨昌老师统率队伍,这支队伍就格外团结与和谐,他的人格魅力,使这支队伍像一个大家庭一样。踢球锻炼是共同的爱好,每次训练完毕,大家在一起AA制聚餐小酌是特别令人期待的,酒足饭饱之后的交谈和跳舞唱歌,有时还有家属和女粉丝参与,使这支队伍的凝聚力超强,其乐融融!直到后来人员聚散和迁徙,才聚少离多,但也有新人更替,一直保持了20多年,外贸元老队仍然活跃在岛城老年足球比赛当中。尽管郭承文、曲连科、杨老师、王吉利、王大运等先后离世,但是这一优良传统却保持至今。

回到开头的话题上来,我因家庭的变故较早,幼年丧父,九岁才上学,生性顽劣,又不喜读书,是杨昌老师引导我走上了足球之路。杨昌老师比我大20岁,机缘巧合的是我父葬于1948年,杨昌老师的父亲去世在1949年。根据当时的丧葬习俗,二人都是土葬,在当时的第三公墓(湛山),且墓穴相隔不远,有时逢节祭祀后人们都能相遇。伴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湛山烈士陵园的修建,市政府将原先的第二公墓和第三公墓迁坟,改建成现代的植物园。在这一过程中,我和杨老师都面临着为先人选择新的栖身之地的抉择,于是我们两家经过协商决定,采用起骨之后就地深埋的方式处理,由我负责找了施工人员现场操作,并分别选址深挖埋葬。杨老师父亲的棺材开启之后,遗骨尚有明显的白布包裹,似是按基督徒的丧葬习俗下葬的,这也让我联想起杨老师一生的行事为人,处处谦和,从不动怒,从来没有见过他口吐脏话迁怒他人,和师母一样都是有信仰的老者,甚至对待像我这种香烟不离手、脏话不离口的学生,也总是和颜悦色地说教,从没有见过他动怒,哪怕是在球场上受到了恶意的伤害,他都能显出他一身的大爱,真有点世界五大球王之一——李惠堂的风采。

杨昌老师退休时,刚刚改革开放,物资短缺情况还没有很大的改观。他们家孩子多、收入少,生活比较艰难。后来,我被调入肉食蛋品进出口公司担任工会副主席,知道杨老师家的生活状况,就经常接济杨老师,知他好喝酒,有了机会我就送些酒和食品给他家分享。他家住龙口路11号,一间房子住八口人。在岛城大兴盖私房的过程中,我和众队友一起帮杨老师在院中盖出两间砖石瓦木结构十分像样的房屋,终于解决了成年子女同室居住的尴尬。后来杨老师年岁渐大,就改打网球,他幼年良好的网球功底,曾得到万里副总理的赏识,他又担任过青岛老年网球队的教练,参加威海、香港等多地的老年网球比赛,同样名扬四方,到现在青岛老年网球爱好者,还能详述杨昌老师的打球技术如何精湛。

明年是杨昌老师百岁冥诞,同辈人已有不少人先后随先生而去了,作为杨昌老师早期的弟子,我一生没有作出光宗耀祖的事业可以夸口,如今我也是八十岁的老汉了,因水平所限,无法把我与视为父兄师友的杨昌老师的密切关系和很多感人的事情完整地表达出来,只能根据我的一些零碎记忆,记述一些亲历的历史,以告慰我所敬仰的杨昌老师在天之灵,愿杨老师安息!

曾经的徒弟和同事
范广训敬记
2021年10月1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范广训丨亦父亦兄 亦师亦友——追忆我与杨昌老师的足球缘》 发布于2021-10-13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