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香丨王洛宾:永远的西部歌王 - 世说文丛

胡香丨王洛宾:永远的西部歌王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世界上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他创作的歌曲在传唱,所以,他是整个华人的骄傲!在他83年的生命历程中,整整60多年的创作生涯是在西部度过:在他创作挖掘和整理的1000多首歌曲中,有700多首是西部民歌,所以,他更是永远的“西部歌王”!

是他,使中国西部民歌蜚声海内外

对于中国西部来说,在近一个世纪的现代史上,真正可以载入史册的艺术家并不是很多,但是,任何一部中国20世纪音乐史,无论怎样书写和遴选,都不应该没有王洛宾。

被称为“一代歌王”和“西部民歌之父”的王洛宾,离开我们已近7年。在他身后,日积月累的,除了岁月,还有西部各民族乃至整个华人世界对他越来越深的怀念和不断加封的荣誉;永远传唱的,除了他创作、挖掘、整理和翻译改编的700多首西部民歌,还有他一生浪漫又坎坷的传奇人生和爱情故事。

是他,使中国西部民歌蜚声海内外,世界上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他创作的歌曲在传唱。《达坂城的姑娘》《半个月亮爬上来》《掀起你的盖头来》……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并不知道这些歌曲的创作者或改编者是谁,但却几乎没有人没听过、没唱过。尤其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在那遥远的地方》,不仅华人人人会唱,而且被世界著名歌唱家罗伯逊作为保留曲目唱遍全球,又被巴黎音乐学院编入教材。

王洛宾.jpg

一首“花儿”将他永远地留在了西北

王洛宾几乎一生的创作生涯都在西北度过,尤其是新疆和青海,他创作、挖掘和改编的新疆民歌和青海民歌也最多、流传也最广。因此,有人说“新疆是洛宾老人的根”。

的确,1996年3月14日,他在乌鲁木齐市平静地辞别尘世和他的乐迷。时隔6年,2002年8月18日,吐鲁番市又在“第十二届中国丝绸之路吐鲁番葡萄节”上,追授他“吐鲁番市荣誉市民”称号。

身前身后,他的作品、他的生活,无一不与新疆,不与西部融为一体。然而,他却是地道的北京人。

1913年12月18日,王洛宾出生于北京一个小职员家庭。193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同年为徐志摩的《云游》谱曲,开始了职业音乐创作生涯。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他像当时大多数知识青年一样,流亡大西北。参加萧军、塞克、丁玲领导的西北抗日战地服务团期间,他创作了《老乡,上战场》《眼泪的花儿漂满了》等抗战歌曲。

后来,王洛宾在青海“羁留”了下来,因为他被一位叫做“五朵梅”的当地农村妇女唱的“花儿”迷住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位艺术家的精神世界都有信徒一般的宗教情结,他所供奉、他所皈依的,就是他的艺术追求。对于王洛宾而言,当一种最朴素、最原始的旋律让他如闻天籁一般感到震撼时,音乐的感召便是他的不二法门。从此,他留在了青海,留在了西北。

传说中那首最著名的早期作品《在那遥远的地方》,就是在青海海北的金银滩草原上,因一位穿红袍、骑白马,名叫卓玛的美丽藏族姑娘而创作的;而那首《半个月亮爬上来》的情歌,也是在青海,为他的第一个恋人,河南籍兰州姑娘方珊写的:“半个月亮爬上来,依拉拉爬上来。照在我的姑娘梳妆台,依拉拉梳妆台……”

在“天堂”或者在“地狱”唯一不变的是优美的旋律

对于一个天性单纯的艺术家来说,最尴尬的莫过于现实与理想,创作与生存之间始终难以调和的矛盾和背谬,尤其是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和各种各样的“非常时期”。

王洛宾无疑是乐观而充满浪漫情怀的,在他创作的大多数歌曲中,我们都会不自觉地被歌曲中明快,浪漫、乐观甚至俏皮的节奏和旋律所感染,然而,也有一些歌曲流淌和回旋着深厚绵长的忧伤情绪,最著名的莫过于那首为一位年轻狱友而写的《高高的白杨》。

即便如此,仅仅从王洛宾的作品中,人们也很难相信在他60年的创作生涯中,竟然有整整16年是在牢狱中度过的。

他曾两度入狱,有几百首歌曲是在囚室里写作的。

第一次入狱是1946年,为讨生计而担任马步芳音乐教官期间,因为曾经是抗日积极分子,被马步芳宪兵怀疑是“卧底”的共产党间谍,因此,抓他下牢并施以酷刑,那期间,他写了许多追求自由的歌曲。

青海解放时,他获得了自由,并跟随王震大军,到了新疆。

新疆本是歌舞之乡,维族更是一个载歌载舞的民族,到了这里,王洛宾仿佛到了天堂和故乡,再也不想别处。在他的作品中,有大多流传甚广的歌曲都吸收和采用了维吾尔族民间乐曲的旋律,经他整理、翻译和传播开来的汉语维族民歌也多不胜举,如《萨拉姆毛主席》《掀起你的盖头来》《达坂城的姑娘》《阿拉木汗》《亚克西》等等。

但是,“艺术的天堂”却让他经历了“生命的地狱”。在新疆,他再度入狱,那是1963年,因为他曾担任马步芳的音乐教官,所以,“理所当然”地被治了“反革命罪”,一关12年。从50岁到62岁,最黄金的创作年华,他被关在牢中写“囚歌”。这时的王洛宾,已经不像第一次入狱时那么血气方刚,他内心里埋着越来越深的苍凉和悲哀。对生命的同情、对人道与人性的呼唤,渐渐在他心中形成一段优美又忧伤的旋律,他将它写了出来,唱给那青年,唱给自己,唱给一切在苦难和被摧残、被扭曲的人性中仍能保持着美好爱情的生命。

唱一个没有作者的歌,对我们并不体面

1975年,他重新获得了自由。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年届七旬的王洛宾迎来了真正创作上的春天,而他一生的艺术成就被社会普遍承认和尊重,并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赢得他应得的一切荣誉,却是在他晚年,甚至更多是在他身后的事情。

他应该是一位真正西部民间的歌王,从他被一首“花儿”留在西北,一生都在汲取民间音乐的营养,一生都在以民间的方式创作歌曲,以民间的方式传唱并流行开来。因此,人们虽然被他创作或改编的歌曲陪伴了大半个世纪,但真正熟悉他的名字却只是近十来年的事情。

他第一次获得全国奖的作品,并不是这些脍炙人口,流传久远的歌曲,而是为新疆参加1980年全国文艺汇演创作的三部歌剧音乐中的一部——《带血的项链》,获汇演二等奖。

1992年10月,伴随着《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半个月亮爬上来》相继被选入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著作和巴黎音乐学院教材、他获得了中国文化部和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金唱片奖”“西部歌王”的称号跟他的歌曲一样开始家喻户晓。

1996年,王洛宾去世后,为了怀念他,第一套《王洛宾歌曲欣赏集》,分上下集歌唱篇和演奏篇出版。

之后,关于王洛宾各种版本的作品集、音像制品、评论文章和著作、纪念馆,以及影视剧作品——传记体故事本《在那遥远的地方》、六集纪录片《传歌人》等相继问世。王洛宾的名字在世界华人和音乐界获得越来越高的声誉和评价。

然而,跟他作品传播的时间和程度相比,这尘世间的荣誉整整迟来了半个多世纪。大约在九十年代之前,很少有人知道王洛宾的名字,经他整理、翻译、改编甚至创作的歌曲,无论是公开演奏还是公开发展,都不署他的名字。为此,他曾经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含蓄地致函中国音协:“许多音乐会都把我的歌曲放在前面,却不署我的名字,只写‘青海民歌’‘新疆民歌’,如果别人问这歌是哪个民族的,歌曲里的汉语是从哪里来的,我们说什么?唱一个没有作者的歌对我们并不体面。”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这自然是一件“并不体面”的事情,但是,大约也不能全怪那些最初的曲目编选者,因为他们可能真的只知歌曲却并不知道作者是谁。直到今天,乃至将来,我们仍在和将要传唱的还有许多足够经典却不知作者的作品,这大约既是民间艺术和民间艺术家的悲哀,同时也是他们的伟大与可敬之处。不知作者却能世代相传的艺术,其经久不衰的生命力胜过任何奖品与荣誉。

(原载2003.1《新西部》)


胡香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胡香丨王洛宾:永远的西部歌王》 发布于2021-11-10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