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学周丨听八秩老人讲家族往事——丛兆桓先生访谈实录(一) - 世说文丛

于学周丨听八秩老人讲家族往事——丛兆桓先生访谈实录(一)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2012年,为拍摄纪录片《青岛制造》,我和同事一起走进年过八十的昆曲名家丛兆桓先生家,在他家里,摄制组架上摄像机,布上灯光,听老先生讲述他所知道的青岛工业创始人之一的丛良弼先生的往事。这几天得空整理这次的访谈记录,感慨良多,当年采访的情景犹在眼前,今年丛老已是九秩老人,我们这些采访者也散在不同岗位上。这此采访,不仅获取到一个人的家族史料,也有城市工业珍贵史料在里面,大量的信息,体现着一个民族资本家在那样一个时代的良知与善行,电视片用到的内容十分有限,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如不整理就废掉了。这次整理,为求真实,尽量保留原始访谈的语言状态。整理出来,我发给丛老确认,他给我回复道:“学周好!谢谢你花时费力把八年前的采访稿整理得很好。我分昨夜今晨努力把手机小字看断续看完,因我做完双眼白内障手术还没完全恢复。我身心恢复得很好。还能装书,上楼,搞卫生……九零后矣,常想青岛!……本该再回故乡青岛,因老伴一直重病住院己快三个月了,我又两次搬家,不得己由北京搬到通州张家湾静度晚年,晚已搬运完那十八柜书刊艺档,整理安顿还须半月二十天吧。你发吧,我放心!其实我的口语毛病不少,你还保留了些原样儿,哈哈。”
为求阅读方便,整理时分了段落,加了标题。

李铁拐托梦丛良弼出生

采访者:您的爷爷丛良弼是1868年生人的,那个时候在老家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还没有离开老家的时候,为什么要离开?

丛兆桓:我是小的时候听老人说的了,那个时候1868年,是同治年,有人说是八年,有人说是九年,我不确定,因为1868年阳历跟阴历不太一样,我的爷爷他是同治,好像是九年正月初一生的。那个时候中国比较落后,爷爷在童年的时代,经历的都是各个帝国主义开始侵入到中国来,从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不断地侵略中国,瓜分土地。

我爷爷出生在蓬莱安香丛家,一个农民家庭,我的老爷爷叫丛殿赏,是个农民,他有四个儿子,我的爷爷是老四,就是最小的一个。在他几岁的时候就没有母亲了,由嫂子把他带大。当时他父亲好像还带着他的大哥、二哥闯关东,他小的时候在家里只是跟他的三哥三嫂长大。因为家里比较贫寒,所以没有上私塾,我听说他小的时候,在私塾外头听人家念《三字经》《百家姓》这些东西,他也跟着学,后来私塾的一位老先生看到这小孩这么好学,愿意上学,就让他去了,不收他的钱。上了几年私塾,他就提出问题,说这个《百家姓》上那么多姓,我们家的这个丛字,百家姓上怎么没有啊?后来私塾老先生,就认为这小孩很有思想,他还敢提出问题。当时有很多关于丛姓来源的传说,就一直追溯到汉武帝。我小的时候听古代有一个忠臣被奸臣陷害,满门抄杀,只有两个小孩逃出来,从陕西经河南到山东,一直往东逃,逃到东海边,东边就是大海,没地逃了,就在这安家落户,这个地方叫丛砚,就是海边上像个砚台这样的大平石头,就以这个地名为姓,因为要改名换姓嘛,这个忠臣姓金,从金姓改过来的。

爷爷小的时候就很好学,心眼也很好,当然我小的时候也是听的老人讲的。他的名字叫丛廷梦,说生他的时候,老奶奶做了一个梦,梦见蓬莱阁上的八仙,李铁拐给她送一小孩来,她醒了以后就非常奇怪,说:“都是送子观音,观音菩萨给送孩子,为什么是李铁拐给送呢?”老爷爷就说:“你别瞎想了,这不就是一个梦嘛。”做完这梦以后,第二天就生下来这个孩子,正月初一生下这个孩子,就给起名字廷梦。良弼是他的字,据说就是这个私塾的老先生给他起的。

好运源自水性好

采访者:据您所知,丛良弼先生为什么要离开家乡呢?

丛兆桓:听长辈讲,我爷爷他身体很好,因为靠近海边,游泳游得很棒。那时他十五六岁。关于他离开家乡,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当时有烟台的商人,当时烟台还不叫烟台,叫芝罘,青岛有个芝罘路,芝罘一位姓金的商人,经营一家叫东顺泰的商号,生意做大了,从蓬莱到烟台到天津,到韩国到日本都有贸易,跟着商船,他的商船当时都是风船,这些船需要水手,水手需要很好的游泳技术,据说我的爷爷游泳特别棒,曾经在蓬莱探过龙洞,很惊险的一些地方都敢去。这个老板对我爷爷进行考试,说是这样考的,到深海里去挖出三个鲍鱼,鲍鱼是在海底下的,要潜水。他去了以后做得非常好,船上的船员有日本人、有中国人还有韩国人,都不如他的水性,就这样他通过了考试,当了东顺泰的小伙计。

还有一种说法,因为当地一位金老板的儿子在水里玩,出了危险,他把人给救上来,金老板很看中他,这个孩子挺好的,就把他吸收为东顺泰伙计,这些在烟台的档案里头会有记载。在东顺泰当小伙计,因为工作非常努力,为人非常诚实、勤劳,所以得到老板的赏识,老板就带着他去天津,去大连,有的时候忙不过来,就让他也做驻烟台和驻天津的代理,他每一个任务都弄得很好。后来东顺泰的金老板就把他带到日本。他还有一个长处就是学日语和韩语比别人学得快,所以很适应环境,是老板所需要的人才,很快提拔他当驻站代理,最后就把他放在日本大阪,在那里掌握那个分店。

洋火与日本老婆

采访者:那时候烟台的公司主要是做什么方面的贸易?对他后来有没有影响?

丛兆桓:当然有的。那个时候的对外贸易主要把我们的山东土特产,好像最主要的是叫柞蚕丝这样的东西从中国运到日本去,换回来的都是些工业品,像洋铁、洋油、洋火等等。那时候洋火是个很重要的东西,清代的时候,都是用这个火镰、火石打火的。我们老辈子用那个火镰、火石你们见过吗?那当然很落后了,洋火当然很方便了,一下子就打火,所以这个洋火是家家户户都需要的,刚开始有洋火,只有有钱的人才能够用。

当时就叫洋这个洋那个,甚至西红柿都叫洋柿子,什么都是洋,都是从外国运进来的。中国因为是封建帝国几千年,科学技术都是比较落后的,换回来日本的洋货,这生意当然很好。

到了光绪年间的时候,中国的经济也在慢慢、慢慢地发展,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也不是那么闭关自守了,特别像山东这个地方,经过甲午海战,等于被打破了门户。甲午海战的时候我爷爷他已经到了日本了,他应该是16岁当的小伙计,18岁就到日本了。去之前也有一个说法,我的老爷爷,就是他父亲不同意,说:“那不行,一下子到那么老远去,就坐船也能几个月才能往返,得给他娶个媳妇。”金老板很慷慨,就说:“这个婚礼我来办,你赶紧的给他找一个媳妇吧。”就这样我爷爷娶了一个比自己大两岁的媳妇,也是蓬莱的,是爷爷邻村,村名叫木基迟家。但是他因为跟着人家商船出去做生意,就不能带媳妇,每年回来,回来在家里头住一个月两个月就得走,有的时候住几天就得走。

我跟祖母也一直生活在一起,直到我来北京前,都是和祖母在一起生活的,她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个小头发长。祖母个子长得很矮,大概一米五几,但是头发非常长,我记得,梳头的时候,祖母坐在凳子上,头发拖到地上转两个圈,所以这个头发可能要比她身高要高吧。她非常节约,因为她是农村出来的,吃的用的什么都非常节约。

这样一个奶奶,她不识字。

采访者:你爷爷有没有跟你讲过,他去到日本,对那儿的印象?

丛兆桓:因为那时候我比较小,和爷爷在一起的时候,爷爷讲他的事业很少,有的时候会讲讲如何为人,讲应该诚实。因为我小的时候,大概6岁的时候就七七事变了,被日本统治了。爷爷那个时候他很为难,因为他在日本待了将近20年,而且在日本娶了一个日本女人作媳妇,所以我还有个日本奶奶。他结婚以后10多年,我亲奶奶就连着生了3个女儿,而爷爷在事业上有很大的发展,变成经理了,掌握一些东西,开始打理公司,金老板等于把整个企业都交给我的爷爷来做了。当时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奶奶因为没生儿子,所以压力很大,就说你都这样了,就另娶一房吧。后来这个日本奶奶给他生了两个孩子。

采访者:你爷爷怎样做上了洋火生意的?

丛兆桓:当时的贸易生意有日用百货、杂货,而火柴是一个很重要的项目,是他比较看重的。

还有个说法不十分确切,当时我听我的姑姑讲的,就是关于爷爷在日本的太太,这个婚姻也是很特殊。当时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提前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说这个日本奶奶,是属于一种合同婚姻,10年的合同,给这个女家多少多少钱,到了10年,这个婚姻就结束了,在这个期间,生了儿子归男方,生了女儿归女方。我的一个伯父,一个叔父都是日本奶奶生的,只有我的父亲是嫡系,就是在奶奶生了三个女儿之后,当知道了日本奶奶生了一个男孩以后,她第二年就生了我父亲。这个事情都是在二十世纪了,爷爷的三个儿子,分别生于1903年、1904年、1905年,他在四十几岁的时候,连续生了三个儿子,事业也如日中天。(待续)

2.png 丛良弼


于学周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于学周丨听八秩老人讲家族往事——丛兆桓先生访谈实录(一)》 发布于2021-11-18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