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丨新中国成立后的火柴工业 - 世说文丛

张勇丨新中国成立后的火柴工业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微信图片_20211129215550.jpg

1949年6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华北火柴厂。同年11月,青岛市对旧的同业公会进行整顿,陆续成立了73个行业同业公会筹备委员会。其中火柴公会的主任委员是李腾蛟,登记的公营企业3家、公私合营企业1家、私营企业19家,全市在册火柴企业23家。

1952年1月,青岛市人民法院判决的结果是将华北火柴厂的财产予以没收。之后,连同环海火柴厂、华荣制梗厂一起划归青岛实业公司管理。6月,新华火柴厂认定属国民党官僚财产,没收后交付实业公司。至9月,华北火柴厂、新华火柴厂、永安火柴厂、华荣制梗厂、环海火柴厂、电锯厂先后并入组建成“国营青岛实业火柴厂”。这一全新的组织结构,视为七年后国营青岛火柴厂的基本框架。

此间,全市同业公会在1952年6月进行改组,将原有的73个同业公会调整为39个。火柴业同业公会登记企业38家,从业人员1308人,占24个工业同业公会职工总数的4.2%,位列纺织、印染、机器、金属、棉织之后,与化学同业公会的人数相同。

1953年,青岛市再将原有的工商两大类同业公会改组,统一划分出八大类、57个工业公会。火柴业工业公会,由来自振业火柴公司的迟序程担任主任委员。

始自1951年底至1952年10月的“三反”“五反”运动,在火柴行业呈现不同程度的反响。1952年5月,“兴业火柴厂经理曲建堂”在《青岛日报》发表《我深感今后只有依靠职工才能搞好生产》一文。开头阐述,“本市‘五反’运动开展以后”,“我的旧思想开始有了转变;逐渐认识到五反运动的伟大意义”。

从旧体制转换而来的新企业,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来之前,体现出新社会劳资关系的微妙变化。作为行业代表,曲建堂的发声是众多私企业主思想状况的现实表露。

从1949年至1954年,国家对火柴生产实行限产,并对生产企业进行整顿。1954年开始,火柴的生产和销售由国家统一组织管理,原料由国家统一调拨,产品由当地百货批发公司包销。国营青岛实业火柴厂生产的火柴统一使用“拖拉机”商标,其他曾使用的品牌全部弃用。

1954年,国家开始有计划地扩展公私合营,为此国务院公布《公私合营工业暂行条例》,资本主义工商业实施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逐渐加快。

1955年4月,曹县路29号的青岛振业火柴股份有限公司与曹县路8号的青岛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合并成为“公私合营青岛振华火柴厂”。“振华”的名称像是“振业”与“大中华”的简称,也是新中国延续“南刘北丛”火柴基业的组合。振业的丛贯一和大中华的刘念义,两人分属两大民族产业的第二代管理者、两人在家族的排序都是次子、两人命运的归宿又异乎寻常地相同,那正是一个特定时代的真实写照。回首走过的半世历程,两家公司在中国民族火柴工业的地位作用,举足轻重、不可估量。

1956年1月,青岛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23家私营工业和24家私营商业、加上之前批准的,共计49家私营工商行业全部实行公私合营。其中,青岛实业火柴厂为一家独立的生产单位,从业人员705人;振华火柴厂并进16个厂,职工人数达到最高的928人;信昌火柴厂并进8个厂,人数328名;明华火柴厂并进2个厂,共有150名员工。全市火柴从业人数达到2111人,与1952年相比增加六成。至此,青岛市的火柴行业形成上述四家大的生产企业。2月,青岛市成立火柴工业公司,统管全市火柴生产。

实行公私合营后,全市同业公会进行第三次调整划分,即从原来的57个同业公会削减为27个。化学与火柴两个行业,合并成“化学火柴工业同业公会”。

从1955年开始,青岛便有少量火柴出口,以天安门图案的“新华”商标为主。1966年济南火柴厂开始出口,1977年济宁火柴厂开始出口,山东省成为火柴出口基地,使中国从历史上的火柴进口国一跃成为火柴出口国。

以青岛、济南、济宁三厂火柴出口为例,其中都隐含当年丛良弼精心创办的以“实业救国,振兴中华”为宗旨的振业火柴厂的痕迹。青岛振业在开工后的几年,曾有火柴梗片出口东南亚地区的记录。或许先辈们未及想到,当火柴满足国人日常生活之时,还有余力服务世界各地。振业火柴除在山东经营的三家大厂外,安阳火柴厂和蚌埠火柴厂也都传递和延续着振业火柴的成长基因。

1958年,青岛市火柴工业实施进一步改组,“国营青岛实业火柴厂”和“公私合营青岛振华火柴厂”合并组成“地方国营青岛火柴厂”。1959年经过进一步整顿,信昌火柴厂和明华火柴厂同时并入组建“国营青岛火柴厂”,利津路20号成为青岛地区唯一生产火柴的厂址。原振华火柴厂改作台东化工厂,岛城再无其他生产火柴的企业。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年,火柴工业从逐渐恢复到稳步发展、从无序经营到计划生产、从厂家林立到合并重组,青岛本地的火柴演化过程与国内其他地区的情况类似。

以1956年的火柴业户30家、进而优化调整为四大家生产厂、再到最终以国营青岛火柴厂一统天下,除了企业在固定资产方面增加绝对值外,从业人员的交叉特别是技术力量的汇聚,为企业走向革新创造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从五十年代末开始呈现的技术创新和经营业绩看,青岛火柴厂始终走在全国火柴行业的前列。


张勇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张勇丨新中国成立后的火柴工业》 发布于2021-11-29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