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三丨蓬莱古城的庙宇 - 世说文丛

张宝三丨蓬莱古城的庙宇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penglai.jpg

蓬莱城是一个庙宇比较多的县城。这些庙宇都或多或少地体现着古人的建筑艺术和技巧,可供今人借鉴。以前曾有人调查过,仅在蓬城周围这个小圈子里,庙宇就达七十一处之多。这些庙宇几经沧桑,大多已不复存在,因此我凭着记忆把它介绍出来。
 
一、城门的四楼及在其上的庙宇
 
老人常说蓬莱城的城门楼子“三滴水”,为其他县城所没有。民间传说是隋朝杨广的叔父杨陵曾坐镇登州,四个城门楼是仿照当年的京城建造的。按“楼”、“台”、“殿”、“阁”四种形式,使四个城门楼各具一格,并在其上面有意识建有不同的庙宇。
 
1.南门:是“楼”的形式,上面建有一座“火神庙”,城门上有石刻“朝天”的横额,称为“火门”。人们对这座庙的印象特别深,过去,每年除夕,按习俗“接神”以后,便打着灯笼来火神庙烧香,回去再祭祖,据说这是因为“火”常为灾,因此对“火神”的供奉也特别虔诚。
 
2.西门:这里的城门楼是仿照“台”的形式修建的。上面建有城隍庙,称之为“鬼门”。
 
过去所谓出“红差(杀人)都是出西门。城门都是两重门,西门外门的门洞中间,左右各有一个半圆形的门,离地有三尺多高,里面平坦和我们的睡炕相似,每洞里面可容十多人。据说这是为犯人家属在犯人就刑前等待看望准备的。这种建筑为西城门洞所独有。
 
西城的城门楼很早就没有了。传说是早在清朝时期,西门楼被用来储存火药,看守的人经常向外盗卖,日子久了火药亏损过多,因怕追究罪责,为了匿迹,把火药引起爆炸,听老人转述当时身临其境的人的话是这样说:“没有听到声音,只是忽然间觉得地摇身晃,房屋颤抖,西门上一阵浓烟腾空,偌大的城门楼和其上的庙宇,竟飞得无影无踪,也有人当时看见一团黑烟,物坠落在西北方向的海中,因而没有造成什么损失。
 
3.北门:是仿照“殿”的形式修造的。上面有龙王庙一处,称为“水门”,城门的横额为“镇海”,按蓬莱城的整个形势说,修建北门处最低,水往低处流,北门便于排水,称之为“水门”是有一定依据的。1944年郝铭传为了巩固城防,堵死了下水门,汛期中造成城西北方的特大水灾,记得最后大水就是从北门排出去的。
 
4.东门:门楼是仿照“阁”的形式。城门石刻横额“迎春”,上建“三圣庙”(刘、关、张),称为“喜门”。早年凡是新官任上任或者迎官接诏都是进出东门。
 
二、四大寺和四大庵
 
5.西大寺:又叫开元寺,座落在现武霖村的西南隅,是蓬莱城四大寺院之一。这里庙产不少,是僧人生产基地。现在尚在一般老人记忆中的主持僧人,名“了兴”,他的徒弟中有个名叫“武观”的,这个人精通文墨,擅长刀笔,据说一度曾因庙产和地方引起诉讼,武观亲自操笔写状,直告到济南把官司打赢,保住了庙产。还有人说,武观曾在吴佩孚手下当过官,确否尚未核实。
 
西大寺建筑雄伟,传说是由尉迟敬德监修的,主殿为大雄宝殿,内塑十八罗汉像。这里于长期主持有人,香火延续未断,直到解放前,才告结束,庙址现为住宅区。
 
6.东大寺:在东街现郝斌联中校址。这寺由于拆除很早,找不到知情人了,人们尚记得的是基督教长老会曾在这里设过医院,当时的人都称它为“东大寺医院”。
 
7.南大寺:当时南大寺在哪?说的人尚不一致,有人说是指城南郊的“天齐庙”;也有人说不是“天齐庙”,南大寺原在“南大院”后面的菜园里;还有人说,南大寺在茶棚;也有人说在村里集。不过根据情况分析,所谓四大寺是蓬莱城的四大寺,不是蓬莱县的四大寺,不会是(东、西、北)寺都在城圈子里,而唯独“南大寺”跑出城外,而且远在离城数十里的茶棚和村里集。我们认为前两种说法近于可能。
 
8.北大寺:是座落在北关与旧电灯公司毗邻的“三圣庙”。庙荒废已久,仅余空殿,冬天为“叫化子”聚居的地方。
 
俗话说有寺就有庵,和四大寺同时代的庵,依次是:
 
9.白衣庵:在现武霖村西偏南,和西大寺南北遥遥相望。奉祀白衣大士,久已庙空,主持无人,香火断绝,解放后拆除。
 
10.弥陀庵:传说在城南郊,原落驾河村,早已无迹可寻了。
 
11.镇水庵:在北关桥南侧,和北大寺东西相望,解放后拆掉,群众改建为住房。
 
12.大姑庵:在城东北隅和东大寺南北相望,庵很早就不存在了,只有其地,至今尚有“大姑庵”之称。
 
此外还有潮海庵,是属于蓬莱阁的范围,这里就不赘述了。
 
三、其它
 
13.城隍庙:建筑规模仅次于西大寺。庙的前门和西大寺相接。门前有石狮一对(已经搬到蓬莱阁上),庙后身隔岸(间隔一片洼地)与白衣庵相对。庙院中间有戏楼一座,两边廊房里是十殿阎罗,壁上画着阴世间的刑罚,如:上刀山、下油锅、割舌头、锯裂……。最后是大殿,匾额上写着“有求必应”“你来了么?”“也有今日”。庙里城隍端坐中央,高有丈余的皂隶,身着蓝长衫,头戴红毡帽,肃立两旁。城隍的造像可以随便移动,皂隶身上造有“机关”,不慎触动这机关,他们的双臂会自动垂下或前伸,不悉底细的人,在这样阴森的气氛中突见其景,难免心惊胆颤。
 
在每年古历的清明节,七月十五日、十月一日,传说是“鬼节”,城隍庙里在押的阴魂“放风”,家有新丧的妇女午饭以后,都要到城隍庙旁(旧名后大地)烧纸祭奠,哀悼亡魂。好赶热闹的青年男女们也把去城隍庙看哭的视为乐趣,到了日子都不约而同,成群结队来这里。届时一边哭声婉转倍极凄凉;一边则是评头品足谈笑风生,两种心理,不同的感情,也是旧社会的一种怪现象。
 
城隍每年春秋两次出巡是早年的惯例,后来中断。所亲眼见过的人告诉,城隍出巡(清明节、十月一)时,雇用些人扮做“小鬼”,用城隍专用的八抬大轿抬着城隍,从城隍庙出发,前呼后拥,沿着热闹的街巷,出东门、进北门,到北关的“鬼烽台”。家有三灾两难的人,可预先许愿,趁城隍出巡的机会,主动到城隍庙披枷带锁,尾随在城隍的轿后,游行示众,这样就可以豁免阴世的罪孽确保阴世平安了。
 
14.药王庙:在窑坊,群众也叫它“窑坊庙”。庙分前殿、后殿。前殿供奉药王,相传药王的肚子有特殊功能,误吃了有毒的东西,可以随时呕出,因此敢尝百草以知药性为人民治病。后殿供奉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和轩辕黄帝,称“三皇”。庙院里有银杏两株,高入云际。庙南有戏台一座,遥与庙门相对。
 
旧历四月二十八日是这庙的会期,一般为三天。多与物资和骡马交流大会相结合,届时,庙内香烟缭绕,罄声阵阵。人入人出,拥挤异常。庙外各种物资分类分区排列。农民多趁此时采购生活与生产上的用品。如果遇上许愿的,也有时在庙会上演唱京剧,那就更为庙会增添色彩。有些短工们趁机用席棚搭做“看台”备有茶水、瓜子,以供当时所谓的上流社会人士看戏和休息的地方,工人们从中赚几个赏钱。奇怪的是不少的乞丐和当时所谓的“下九流”的人,也都闻风赶来,他们有的牵着条狗,跪在路旁乞讨;有的唱着莲花落和快板挨着货摊要钱;更有的光着膀子用两把菜刀拍着胸脯沙哑着嗓子喊叫;还有的用刀划破头顶强行要钱,给的少了不走。货主们往往避免和他们纠缠,见他们来了便忍痛破费点,以免影响生意。这恐怕是旧社会的特有现象了。每年来这里赶庙会的人不仅遍及全县,外县也有不少人前来,会期中,北至上水门,南至下来王沟村北,人山人海,每条通路也都是人群接踵,极盛一时。这里是我县最大的庙会之一,一直延续到解放前二、三年,因时局不安定,才自行停止。
 
15.药王阁:蓬莱供奉药王的庙,还有叫药王阁的,位于浦洼村北,水城的西南角,庙是“阁”的式样,所以叫“药王阁”,由于地处偏僻,香火久废,后拆掉改为菜园。
 
16.万寿宫:又叫道观庙,奉祀玉皇大帝。庙会是正月初九日。庙的前院是空旷的广场。旧社会时,有的慈善机关冬天在这里放饭给穷人。大殿是仿照旧帝王宫殿的式样建造的,门前是“龙墩”,殿内蟠龙绕梁,昂首在神位上,院内赑屃驮碑。因为庙是修建在蓬莱城所谓的“三山不显”的万寿山上,因此人多称之为“万寿宫”。但因主持无人,香火早断,解放前,这里设职业学校。解放以后景熙小学和县立医院也曾相继设在此处,最后改建为县武装部。
 
17.文昌庙:蓬莱城有文昌庙两处,在画桥东头的一处,规模较小,有人说这是县文昌庙。很早就改为“民众讲习所”,不定期邀请一些知名人士来这里讲演。
 
另一处在武霖村和旧府学毗邻。庙门内院东侧建有“魁星楼”一座,楼的上层塑魁星像,面南而立。二院的南半部有左右廊房,中央有古藤萝树一株,弯曲盘旋,古老苍劲,枝叶满架,占满半个院落,院的北半部是个平台,平台后面是正殿,“至圣先师——孔子”,就奉祀在这里,大殿的匾额为“紫藤华榭”,据说是名书法家手迹。
 
院里的两廊,解放前,进华私立小学曾多年借用为教室,解放后才把这里拆掉。
 
18.观音堂:是供奉观音菩萨的地方。原位于武霖村观音嘴街的一处,规模较大,庙东南角有井一口,名“观音井”。这里由于常年有主持僧,所以直到解放前香火始终延续没断。这里是所综合性的庙,正殿供奉菩萨,配殿里有“筋骨老爷”“十不全”和“子孙娘娘”的塑像,娘娘怀里抱着个胖娃娃,裸着下体。奇怪的是娃娃的两股间被挖了个碗大小的深坑,问起来才知道,原来民间有个传说,谁能把娃娃两股间的“小东西”剥下来,吃下去,能生怀孕生个男孩子。这样一来,娃娃股间的“小东西”便供不应求起来,得不到的人,由于心急情切便采取非常手段一挖。你挖我也挖,挖来挖去便把好端端的娃娃造成既不像男也不类女的畸形状态。据说凡是娘娘怀中的娃娃到处都有同样的遭遇。
 
另一处观音堂是在原文会学校里,修建学校时被拆掉,但是习惯难改,后来仍然有不少人,把文会学校叫做“观音堂”。
 
19.大小关帝庙:大关帝庙:这是一座最大规模的关帝庙,有人说是洪武年间重修的,位于现武霖村西集上街路西,这里长期为县立第二小学占用,中殿、配殿和过道被改为三个办公室和五个教室,只余下后殿尚存,塑像残缺不全,殿内尚陈列着周仓曾扛过的一把大铁刀,据说重180斤。
 
另一座称为大关帝庙的是在水城的点将台附近。这庙之所以称为“大关帝庙”是为了区别于水城的其他关帝庙,此外蓬莱还有几处关帝庙,情况大致相同,不一一赘述。
 
小关帝庙:蓬莱城里每两条街的接口处,一般都是修建着一个小关帝庙。这样的庙是建筑在墙中央,有两扇可开关的小门,里面的塑像是:关平双手棒印、周仓扛刀,分立两旁。关公端坐中央,庙两旁对联是:“功在汉室三分鼎”,“志在春秋一部书”,横额是“亘古一人“或“山西夫子”。小关帝庙全城很普遍,详细数字还没曾有人统计过。
 
20.三步两庙:在府后街西头,一所座北朝南,一所座西朝东的两处庙紧挨着修建的。所谓“三步”是极言其相隔之近。这两座庙一座叫做关帝庙,一座叫做“三元宫”。拆掉以后改为菜园。
 
21.蚂蚱庙:在旧西关疃中央,供祀“蝗神”,过去蝗虫常常为灾,农民苦之,故建庙祀之。解放后曾在这里设西关小学。
 
22.天齐庙:位于城南郊,奉祀东岳大帝(黄飞虎),这里早就断墙颓垣,只余空殿,解放前住着一帮乞丐,很少有人出入。
 
23.大土地庙:又称“都”土地庙,这是由于过去这里是“登州府”而得名,位于现在粮管所对面的箭道弄的东边,现已改民宅。习俗人死了要送“浆水”,蓬莱城里的习惯是,“头浆水”送大土地庙,“二浆水”送城隍庙,“三浆水”送天齐庙。看来人到阴间也要先“土地”再“城隍”,后大帝逐级上解,浆水如果送乱了顺序,就难准确及时送到,岂不误了大事。
 
24.财神庙:财神有文武之分,文财神比干,武财神关公。蓬莱城的财神庙是建在大街路北旧二衙宅子里,常年作为蓬莱县商会的办事处。过去这里除每年七月二十三日;九月十七日是庙会外,七月廿一日和九月十六日晚上灯火通宵达旦,晚上演八出京戏,白天演八出京戏,俗称“朝八出”、“夜八出”,情况十分热闹,届时商号放假,伙计们大吃大喝看戏。此外这里每年除财神庙会外,要算古历正月初一到十五的几天内最热闹,群众叫“赶宅子”,这里形形色色的吃的、玩的、看的,对孩子们的吸引力最大,他们过年辞岁钱大部份要消耗在这里。
 
25.忠烈祠:在二衙宅子,和财神庙并排,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宋庆的仲兄名良砥,字吉山,咸丰十一年(1861年)率领乡团到城南平山河抵御捻军,因无援战败而死,同死的还有乡团长二十二人,团丁一百零七人。事后根据清廷谕旨,修建了此祠,准宋吉山及同死者一并入祀。
 
26.三官庙:位于北河转弯处的北岸,院内有银杏两株,庙门常年关闭,现在知道详细的人很少。
 
27.真武庙:在原北门偏西的城墙上,庙在城坡上,庙门开在城下,年久失修已经荒废,供奉真武大帝,据曾看见过的老人说,真武大帝的塑像,一脚踩着条蛇;一脚踩着个鳖。也有人说这表示真武大帝坐镇北海,威慑水族的意思。
 
28.十王庙:在现在长裕村上马台街,是十殿阎罗庙,因主持无人,年久失修,“七、七”事变以后,殿倒墙颓,一片瓦砾。
 
29.龙王宫:在画桥西头,龙王宫早就不存在,只剩平地一片和平房数间,但群众仍然习惯于把后面的街巷叫“龙宫后”。
 
30.庙山:也叫“南顶庙”,上面建有“十殿阎罗”和“老母”庙。由于庙的构造特殊,也叫做“无梁殿”。山上有塔耸立,传说塔下是口井,井边绕着铁锁链数匝,镇压着什么东西。年久塔身坍塌,可惜没人证实传说的真伪。现在政府已经在庙山上建起“烈士陵园”,仍就原塔处修建一座烈士纪念塔。

31.雷神庙:在原东关果园附近,多年前还存在着庙的遗址,但也有人说,那是“倒坐观音”庙的遗址,雷神庙还在其东,因拆除很早,已经无迹可寻了。
 
32.倒坐观音庙:在原东门外瓜市附近,传说是当年姜太公封神,诸神俱都封齐,太公夫人却来迟了,一见面南而坐的神位都已经封满,唯缺自己,不禁怒气填膺,堵气面北而坐,被封以后,倒坐着的“观音”也只好住在“倒座”的观音庙里了。(近于神话的传说,都属无稽之谈,但它来自民间,姑志之。)
 
33.后土宫:在密分桥西,大街路北,很早就改为“民众教育馆”。当时正殿设有图书馆,东西两廊分别建有乒乓球室,围棋室、象棋室、阅览室、职工办公室……。后由于时局变化停办,解放后改建了。
 
34.寄骨寺:在原西门外,即现在一中东南角教工宿舍。这所庙过去是专为寄存死于异乡要迁回故土的灵柩,或者待葬的灵柩,庙后面是一片“乱葬岗”,里面有七、八座和尚墓(圆形直立着),一中在建校中,从其中发现一具没有变形的干尸,工人们认为罕见,露放在附近多日,供人们观看。
 
35.老母庙:在水城土门里东侧,这里“老母”的塑身是个坐像。民间传说,这里的“老母”和庙山上老母庙的“老母”是姐妹俩。
 
36.众神庙:在水城土门里与城门相对,这里综合供祀着诸神。据说土门内还有灵官庙、子孙庙、火神庙……,怎样分布的说法还不一致。
 
37.小神庙:在水城点将台附近。
 
38.子孙庙:在原城西南角的金家庄(现已经不存在了),过去这里只住几户人家,地处偏僻,庙的规模很小,一向很少有人注意过。
 
39.府学:登州府建的孔庙,规模较大。前门在现在武霖村,门前竖一个牌坊名曰“笔架”,后面座落在戚家牌坊里,占地数十亩,前有井名曰“文渊井”早已干涸,门旁墙上砌有石碑,刻着“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等字样,年久失修,门仅存西偏门,里面也很荒芜,院落宽敞,有柏树数十株分行排列,偏东有古槐一株,粗六、七抱,树心因年久腐烂已空,但枝叶仍然繁茂。院正中有石牌坊一座,遥与在庙外的一座相对,北面横列“大成殿”,是供祀孔子的地方,再后隔院耸立着的是“藏经阁”,岁月易逝,人世沧桑,曾几何时,这里已是空场一片,瓦砾堆积。解放以后一度作为学校体育场,现在北半部改建为军人休养所,南半部为“元件厂”。
 
40.县学:是蓬莱县修建的孔庙,位于原建国剧团西偏北,建筑规模不及府学,前有东西辕门,门前墙上石碑刻着“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等字样。正门直通“大成殿”,殿内黑脸的孔子塑像两旁站立四人(颜、曾、思、孟),下边两旁各站六人为十二哲。甬道是青砖铺地,道旁各有老松树五、六株,离门十多米处有石桥一座,是人们所谓“七桥不露”的七桥之一。桥西侧有荷花池。据说,在过去祭孔子的日子里,只有有功名的人(廪生以上)才有资格从桥上行过,没有功名的“白丁”只好绕荷花池走。东西两廊是供祀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贤”的地方。
祭孔又叫“祭丁”,过去春秋两次在这里举行。祭孔的日期一般是在古历的二月和八月上旬,具体的日子每年不固定,旧时的历书中每年都有规定,及时可以查寻。祭孔时大成殿里陈列着猪、羊各两口,猪、羊身上只有一处留着一撮毛,其余地方都去毛留皮,挖去内脏,囫囵着放在架上。殿前设着香案,两旁陈列古器、钟、磬……。主祭的人和与祭的人都身穿古制的衣服,根据祭程,仪态严肃地进行。
 
本来祭孔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废止,但在敌伪末期,他们为了拢络人心,稳定局势,竟异想天开,把这古老的一套又搬了出来,至于是否起到什么作用,历史已给他们做出了答案。

原载《蓬莱文史资料·第一辑》1985年政协蓬莱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张宝三丨蓬莱古城的庙宇》 发布于2022-1-7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