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音丨1980年代的青春罪证 - 世说文丛

王音丨1980年代的青春罪证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2015年11月7日,《“85新潮”三十年——尤良诚八十年代作品展》将在如是美术馆开幕。

本文是青岛诗人、自由艺术家王音,追忆他与尤良诚共同经历的“85新潮”以及张扬着个性与青春的整个1980年代。

一个中午头,突然遭到了一个电话的袭击,那头的尤良诚逼迫我写篇东西。他说他要在十一月搞个八十年代作品展,他说我了解八十年代的他,他说非我莫属,他说。

他说的叫我又想起了那张照片,那张照片已经泛黄,那张照片就在我的影集里,那张照片曾被我用在了《青岛符号续集》里,那张照片就在我眼前。

白底红草莓图案的落地窗帘前,我们一小撮人很醒目、很醉态、甚至很病态。那时的我们比当下的年轻人还酷毙兮兮的,还牛逼哄哄的。

张美丽在用舞蹈范儿唱歌,我在用卡西欧电子琴伴奏,四青、姜慧、金萍、小林等,那满脸通红的主人良诚又显得很深沉。装饰我们的当然是良诚的绘画作品,那些作品当然是现代派风格的。这张照片,当然是老陶拍的了。

尤良诚家是个据点,岛上的地下人物大都去过,有的去探讨艺术问题,有的去争论文学观点,有的去大谈爱情主义,更有的去借房子用。

我坦白,我没去借房子用,但我去拿过书,拿过《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一册》(下)。我至今清楚地记得是喝酒后没打招呼顺手牵羊的,有偷的嫌疑,有抢的意味。这本书使我最终凑齐了四册八本的现代派经典,圆了我当年的那个梦。在此,我继续不道歉,但我要谢谢书的主人——尤良诚。

尤良诚作品《无题》,创作年代:1989年.jpg
尤良诚作品《无题》,创作年代:1989年

青春的债务和罪行是一辈子还不清洗不掉的,我知道;我知道那些远去的好光景反而是最清晰的,是最叫人能在梦里重现的。

一个人可以没有将来,但一个怎么可以没有青春呢?有幸,有型,我们这帮人恰恰就在那个该死的80年代里挣扎、彷徨、焦虑、颓废、反叛、做梦、做爱、觉悟。正是“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的一代人。今天想来,那些岁月很切分、很摇滚,简直就是活在一个很文艺的兵荒马乱的时代;成天在街上马不停蹄地乱窜、马不停蹄地忧伤,哎。

写诗的三叔(王永春)、写散文诗的唐琳(大唐)、边画画边喝酒的济南府老同学王伟业、到处写生的管非、天天喝大酒的翔子(如今虔诚的基督徒任翔)、四处搞诗歌朗诵会的力波、酷爱外国流行音乐的小胡、崇拜英美文化的Peter(胡顺峰)、又弹电贝司又弹吉他的宗键,哎呀对了,还有那张口必萨特闭嘴玩深沉的诗人王洪滨等等青岛小伙。

“青春期的天使们在世界茅房墙上歌唱”——正是她们,正是她们在歌唱。

庄庄、云、风姐、明惠、蓓蓓、大丽、张健、斐然、红蕾、冯静、徐斌、张红、孙红、阿娟、董迪、海英、谭锐、彤彤、阿玲、李榕、李珊、林娜、小栾、赵敏、谷丽丽、英子、缪缪等等青岛嫚儿,正是她们的美丽把这个城市的青年艺术家们美丽地死去活来、美丽地生机勃勃。

尤良诚作品《人体》,创作年代:1990年.jpg
尤良诚作品《人体》,创作年代:1990年

没有以上生活的沃土和气场,就没有今天良诚创作的丰收季节。良诚这些年轻时的作品,再次佐证了我们曾经放浪过、梦想过、追求过、热爱过——生活!“为艺术、为爱情”总是我们那时的口头禅和行为准则。

那种永不再来的莽撞和狂妄是我们年轻的资本,那种怀疑一切的勇气是我们年轻的核动力。今天写到这,仍叫我心跳加速度。

谁的青春不美丽?而我的那些青春罪证,在以往的潦草日子里,一不留神,竟被我几乎完全丢失了。而尤良诚他,他却有心有肺,他都一一精心地保存了下来。至此,我必须承认,我就是个傻逼。为此,我严重嫉妒当代艺术家尤良诚,他妈的。

作者简介

王音,诗人、自由艺术家(自称-民风观察者,被称-记忆修复员)。著有诗集《六月赋格》、随笔集《青岛符号》《青岛符号续集》《与贝多芬一起变奏》以及摄影集《啤酒屋里的青岛》等。举办过大型的个人影展《啤酒屋里的青岛》。

28d893f178aaf71377de7b172d7fbd3e.gif

“85新潮”三十年
——尤良诚八十年代作品展

策展人:梁克刚
出品人:张亚林
主持人:安东
地点:如是美术馆
开幕时间:2015年11月7日周六14:30
展期:11月7日-11月24日

30年前,一场关于“艺术解放”的现代主义美术运动在中国展开,一批艺术家,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影响下,试图改变多年来中国美术“命题式创作”、“艺术创作中缺失自我”、“艺术为政治服务”等诟病,试图通过否定传统文化中的落后价值观,将中国的艺术思想提升到现代派的世界水平。

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迄今唯一可被称为“运动”的或许只有“85新潮”。三十年过去了,对于经历过“85新潮”的人来说,那是段记忆犹新、无法忘却、回味无穷的历史;对于没能亲历那场美术运动的人而言,“85新潮”就像一段五彩斑斓的传奇。

时至今日,三十年的光阴也没能让“85新潮”的热度减退,余温依然持续发酵中。

在青岛的艺术家中,尤良诚无疑是“85新潮”的重要代表人物和全程亲历者。1965年出生的他,当时因为提出“艺术高于一切”的创作理念而名声大噪。1988年大学毕业便创立了新潮艺术团体“青岛艺术研究社”,1989年在天主教堂参与举办持续时间长达三年之久的露天画展。当他和朋友们把教堂门前的电线杆贴成艺术图腾,同时也是叩响了当代的声音。

在最年轻的日子,遇上了思想最活跃的年代,尤良诚如饥似渴地尝试遍了美术史上的各种流派风格。幸运的是,这些见证了一个人和一个国家当代艺术史青春期的作品被尤良诚悉数保存下来。

如是美术馆《“85新潮”三十年——尤良诚八十年代作品展》,精选了尤良诚18岁至25岁(1984年~1991年)的探索阶段作品共30余幅。回顾这些画作,不只能看到一个画家的艺术成长史,同时也能看到青岛甚至中国当代艺术最初的萌芽。
尤良诚八十年代作品展.jpg


王音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王音丨1980年代的青春罪证》 发布于2020-6-15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