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丨莱阳专区的火柴生产 - 世说文丛

张勇丨莱阳专区的火柴生产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1950年5月,隶属山东省的莱阳专区建立。它位居胶东半岛的中心地带,下辖莱阳、招远、掖县、黄县、栖霞、掖南、栖东、蓬莱、平东、平度、莱西、平西、平南13县和山东长山岛特区。
 
追溯历史,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烟台和龙口就有火柴生产。随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加剧,几家民族企业受到严重摧残以至停工停产。抗战胜利至莱阳专区成立之前,掖县出现的火柴工厂成为该地区重要的生产性企业。
 
微信图片_20220726221639.jpg

1947年10月,掖县解放。转过年来的2月,中共掖县县委和人民政府划拨2.5万公斤救济粮为资金,开办生产辅助社。其主要任务是救济、扶持、组织生活困难的贫民,以开展生产自救。这其中包括1948年8月,在掖城招收4名正式工人和40多名临时工而创办的火柴新厂。由此,开启每日出产2400盒左右的“劳动火柴”。
 
微信图片_20220726221643.jpg

“劳动”用作商标,是一个全新的名词。广义上说,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以狭义的概念理解,它是人们通过体力和脑力的劳作,达到获取生活资料的目的。
 
经过半年多的发展,1949年4月,生产辅助社改名“掖县兴华工厂”。名称的更换,标志着由单纯救济的互助组织正式转变为包括草编、工具、机械等多样化产品制造的生产企业。就火柴而言,早期商标的“劳动”牌号是一位老汉耕地的图形,表达一种最直接的劳动含义。同时,它还显示“掖县兴华工厂造”以及“胶东掖县城里”的地址。
 
“胶东掖县”的胶东,是抗战末期由山东抗日根据地改编而成的山东解放区所包含的渤海、鲁中、鲁南、胶东、滨海的五个地区之一。掖县所在的胶东区,就是被后来的莱阳专区替代的行政管辖机构。当莱阳专区设立后,一轻工业管理的任务遂由区属实业公司负责。1950年9月,莱阳实业公司成为兴华火柴的上级主管部门。1951年3月,原来的掖县兴华工厂改称“莱阳实业公司兴华工厂”。
 
微信图片_20220726221648.jpg

与掖县相隔五十公里的平度,也在这段时间诞生了一家火柴厂。1948年10月,当地几位进步人士和工商业者共同集资,开设“平度新业火柴厂”。1949年新春,首批火柴投入市场,成为平度城内的大事。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工厂选用的新商标即为“新中国”。新业火柴厂采用人工操作,日产硫化磷火柴一大包,计240封、2400盒。这与掖县兴华工厂初建时期的产出水平相当。
 
五十年代之初,掖县与平度同属莱阳专区。从1952年开始,全省工业系统进行适度调整。在掖县,1953年的春节过后,兴华工厂的火柴设备和生产人员分出,组成单独的火柴厂。与此同时,平度新业火柴根据上级指示并入掖县,从而组建起“莱阳实业公司兴华火柴厂”,地址仍在掖县城里。据1953年的统计数字,兴华火柴厂拥有排梗机8台、切梗机1台、卸梗机2台和10马力柴油机1台。

微信图片_20220726221652.jpg

火柴厂名称的变化,从实物本身可得到印证。两盒火柴的外尺寸是4.7 x 3.4 x 1.3厘米,装有大致80根、约4.1厘米长的火柴梗。盒体的侧边,是“掖县·莱阳实业公司兴华火柴厂造”的字样。商标的核心图案,是人物表情和体态动作较之前大有改善的“劳动”之图。背标的两束麦穗托起的“劳动”二字,与正面四个边角的“劳动火柴”前后呼应。
 
微信图片_20220726221655.jpg

火柴盒体与内盒边框,都是木片的结构。有意思的是,内盒的衬底是用废旧书报的纸片裱糊而成。可能是报纸广告的一角,透出的盒底是TONICUM BAYER的英文字和图示的玻璃瓶。查询到1945年的年历广告资料,其中TONICUM BAYER是“拜耳名药”的“拜耳健身素”,它具有“强身补脑”的作用。内盒纸片唯一可读的“酌量增减”四个字,应是对药品使用说明的特别提示。
 
微信图片_20220726221659.jpg

以火柴侧边的厂铭为线索,另外两盒红色商标和一盒黑色商标的“劳动火柴”,都是“莱阳专区实业公司兴华火柴厂造”的文字。从莱阳实业公司到莱阳专区实业公司,特别是在劳动图案的设计风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人物的精确刻画与背景的细致描绘又有了显著的提高。
 
微信图片_20220726221703.jpg

不过,同一名成年男子在田间手握锄头、开荒种地的场景,以三种或更多火柴和火花上的相同人物轮廓表现出来。而包括面部、衣领、胳膊等部位的细枝末节,却都存有肉眼可辨的微弱差异。“劳动”商标几种版本的略显不同,应理解为厂铭调整或字序排列的变化时,相应做出重新绘图和制版印刷的依据。
 
微信图片_20220726221707.jpg

火柴盒背面的“劳动牌”火柴商标,在上端标有“地方国营”,是一段时期企业性质变化的见证。原先相对写实的麦穗图形,已被图案化地概括,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装饰的效果。而下端的飘带之上,还显示“硫化磷火柴”的产品类别。另有“山东掖县兴华火柴厂”的厂铭出现在其他火柴盒的侧边,正好说明企业在不断演化过程所留有的痕迹。1957年,兴华火柴厂易名掖县火柴厂。
 
微信图片_20220726221711.jpg

当“跃进牌”的商标替代“劳动牌”时,盒面就是“地方国营掖县火柴厂”。其时,外盒4.7 x 3.7 x 2厘米的尺寸比“劳动火柴”的装盒支数要多。火柴盒面“平均每小盒100支±2支”的表述,证明企业是在执行中央人民政府地方工业部1956年颁布的《火柴产品标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跃进牌”火柴是在1956年之后的生产。
 
微信图片_20220726221714.jpg

1956年文登、莱阳专区合并为新的莱阳专区。两年后,莱阳专区、烟台市又合并为烟台地区。1958年7月,掖县火柴厂成立造纸车间。工厂利用火柴杆的下脚料和绳头、桑皮等原材料,开始生产文化用纸。至1960年,原有火柴生产逐渐停止,火柴厂也不失时机地向专业化造纸厂转型。1964年12月,原先的掖县火柴厂转产造纸后,企业正式改名“掖县造纸厂”。
 
微信图片_20220726221720.jpg

莱阳专区的专署驻地是在莱阳县,而莱阳专区的火柴厂却在八十公里外的掖县。1949年,胶东军区曾在莱阳开办大轮制杆厂,专门生产火柴的梗枝,但次年即告停办。当掖县火柴厂消失五六年后,七十年代初的莱阳还真出现了“山东省莱阳县火柴厂”。不过,火花目录记载的莱阳火柴的商标只有1970年出品的、与青岛火柴厂图案相同的“现代戏”,还有1973年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这两种全纸火柴的标贴。
 
微信图片_20220726221725.jpg

回到公元1951年,这年,山东大学地矿系师生会同地质学家在莱阳发掘出我国第一具最早、最完整的棘鼻恐龙化石骨架,随之命名为“青岛龙”。百公里的距离,莱阳与青岛有着如此紧密的关联。两地的火柴,从平度到掖县、从青岛到莱阳,几十年间的几家工厂相互交融、共同成长,写就火柴工业发展史的新篇章。如今半世已过,留下的皆为难以忘怀的记忆和耐人寻味的故事。
 

2022.7.8初写
2022.7.25补充


张勇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张勇丨莱阳专区的火柴生产》 发布于2022-7-26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