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宴会,一般都会有条活鱼,或清蒸或红烧。当鱼端上来时,菜基本就齐了。稍稍正式的场合,大鱼上桌后先作展示,随后服务员便快速专业地将鱼肉平均分到每位食客眼前的餐盘里。这时,椭圆形的盘子只剩鱼头和那根完整的鱼骨。
鱼骨的外形,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普及的电视要加装的天线形似,于是就有了鱼骨天线的称呼。当买回家的黑白电视机自带的拉杆天线在应对重影、雪花等干扰并不奏效时,有条件的就会加装一根鱼骨电线,大多在自家的房顶之上。
那时,多数家庭晚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全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看七点开始的新闻。慢慢地这种“七点”情结,逐渐替代对收音机的依赖。物资匮乏的年代,文化娱乐节目相对短缺。各种新闻节目的播放与观看,让视觉感受得到释放,这远比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更趋丰富。当个体家庭的财富聚焦到对一种全新家用电器的追求时,物质文明带来的半夜惊喜远比精神世界得到的全天乐趣更为现实。
虽然电视机已步入大众家庭,但物质水准与精神追求远非能够轻易匹配。面对被动接收仅有的三四套节目,对经常性地转换频道难以有太大的期待。遥控器是一个根本想不出、碰不到的概念,而电视节目的信号传送也是通过地面接收站,一站站、一地地送来的。如今的卫星与网络,让鱼骨天线彻底远离了周边的半空。在电视节目都要经过制作才能传送到用户端的当年,网络发达的现场直击在今天已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关心时政,就从每天的电视开始,达到一种人人参与其中的切身感受和思想升华。电视节目的新闻,差不多能有一多半的时间与开会有关。在一个缺乏群体公开与平等参政的制度约束下,大众的奢望只剩自有空间的感观慰藉,即把一种“可望不可及”变成手指间遥控器的不断转换。
我们周围的新闻何以如此之多,或者说固定时间的新闻播放率如此之高呢。想想,国家之大、自上而下,各级政府、各个地区、各类部门,都有时时刻刻在发生的事件以及为了瞩目而必须让世人知晓的事情。就各类新闻栏目而言,你不难发现报道之多,从各地自有的多层面节目即可略见一斑。
据悉,全国有四千多家电视台,两万多个频道,堪称全球第一。如此数量与品质的电视节目制作能力和配套设施,几乎是在重复播放相同的内容,极易造成社会公共资源的无尽浪费。虽说近年受到网络的冲击,但数据显示,全国年龄4岁及以上的电视观众规模已达12亿人,全国家庭电视机拥有率为95%的水平。
在电视没有普及的若干年前,国人对时政要闻的获取是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收听到的。一早一晚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随时会从家家户户的大门口飘出,就连坐火车到了点儿也要定时转播。若要看带有画面的新闻,则是在电影院里的正式放映前,先播出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场景是领导人会见各国外宾、亚非拉兄弟友谊联欢、我国今年粮食喜夺丰产等等的重大新闻。
电视时代,非《新闻联播》莫属。熟悉的片头音乐一响,准是到了晚上七点。有段时间,走在街头还不时能听到这熟悉的音乐。难以想象的是,竟是有人专门把此序曲设置成了手机铃声。
而今,电视的报道更具时效、更贴近你我的日常。千里之外的大事小事,即便足不出户,亦可尽收眼底。自然,也都沉浸在一片无比的欢愉与喜乐之中。
2016.9.4 初写
2022.8.1 补记
张勇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