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帝丨我在庙里住了十天(5) - 世说文丛

杜帝丨我在庙里住了十天(5)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绛雪 · 山民……

上午的太清宫游客众多,我和宋志坚随着一波波游人拐进了“三官殿”,宋志坚感叹,这棵巨大的耐冬树真有气派啊,如亭如盖,花红如火,确实漂亮!

我告诉老宋,原来的那棵耐冬,也就是著名的“绛雪”,并不是眼前这一棵,蒲松龄写的那棵已经枯干病死了,眼前这棵茂盛的耐冬树,是从部队驻守的长门岩岛上移植过来的。

老宋有些吃惊,真的吗?

我知道一些情况,记得当时在青岛市人大、政协会上,有青岛的古树园林专家提过议案,如何抢救崂山太清宫里濒危的“绛雪”。专家建议移走,从盛产耐冬的长门岩,找一棵最大最好的移栽过来。

我去过长门岩岛,长门岩是海上的军事基地,属青岛警备区管辖,有一个连队在上面驻守,岛上种植着大片大片的耐冬树,有的年岁悠久,如果把其中一棵最漂亮的移到崂山太清宫,确实能给太清宫增色。

不过当时也有历史学家提出反对意见,说文物不能替换,哪怕千疮百孔也是残酷的真实,不能搞些美轮美奂张冠李戴的假冒文物。

在这期间我曾经陪着外地朋友在太清宫歪歪扭扭病怏怏的“绛雪”前留过影,我告诉他们,可能会有一棵巨大美丽的山茶花来顶替它,名字还是“绛雪”,病入膏肓的弱女子,很快会变成了强健的农家妇女。

外地朋友好像不大相信的样子,问:“还说是蒲松龄的绛雪?能行?”

我看到游客们面对灿烂的耐冬花赞叹不已,拍照合影的络绎不绝,两棵树旁很快排起了长队,人们很有耐心,队伍缓缓向前移动。是的,鲜艳绚丽的山茶花非常漂亮,在这里留影真不错。

其实我也是孤陋寡闻,表面上搞了多年新闻报道,好像是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其实盲点或者无知就在近处。比如对这棵“绛雪”古树,我住在庙里,还自以为是地向宋志坚普及信息,不料几天后就遭打脸。

那天我在太清宫大院里,与侯道长聊起来,这才知道,太清宫的“绛雪”已经三易其主了。

侯道长说,因为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影响很大,清朝年间就有许多人慕名来崂山。

游客来看蒲松龄笔下的《崂山道士》和《香玉》,那时候太清宫里还有那道照壁,也有“绛雪”的耐冬树,可惜这棵“绛雪”在1926年时就死了,太清宫只好把三官殿院内的另一株差不多的“绛雪”移了过来。

二代“绛雪”接近八米高,树龄600多年,也是国内罕见的国家级古树名木。但这株“绛雪”一直被虫害折磨,园林专家会诊治疗,用钢管和木架支撑,药水泥封虫洞,但是到了2004年,这棵老树终于撑不住了,省市一些专家提出了几个方案,其中就有用长门岩的耐冬,但后来我们太清宫坚持,咱这里自己有,为什么非要移花接木呢?

我们把三皇殿院落里的一棵耐冬定为“绛雪”,把那个刻字的“绛雪”石碑,也移到了这里。如果蒲松龄老先生地下有灵,恐怕也会理解吧,他把太清宫转遍了,知道现在这棵耐冬是太清宫里最大最好的,说是“香玉”原型当之无愧。

从“三官殿”出来,我和宋志坚直接到了道士宿舍,打听那个从湖北来的李道士住哪个房间。有道士告诉我们,李道士是“道教艺术团”的,他们单独住平房。

进了李道士房间,他招呼我们坐下,问“早起念经习惯吗?”我说我们是图个新鲜。不会每天都去,就是你们也不是全参加。

李道士问我们是否喝水,我说勿客气,坐一会儿即走。我见床上有琵琶,说:“您在艺术团弹琵琶啊?能不能给我们来上一段?上次听你吹箫,很有味。”

李道士说:“弄乐器我是半路出家,我们团里有高手,青岛大学音乐学院毕业的,他们专业,我们互相切磋,提高快。过几天有个外国总统要来,市外办给安排的。外国总统要听太极音乐,看道教武术表演,听说是市里书记、市长陪着,我们现在每天下午和晚上忙着排练。”

李道士和艺术团的其他道士一样,住的都是单间,七八个平方的样子,一个单人床,我发现床上的被子没叠,散乱地堆着,桌上一台14英寸彩电,正开着,图象模模糊糊,声音也不清楚。

可能房间小,放的杂物多,屋里的气味有些难闻,我看到宋志坚悄悄皱了皱眉头。

“那边的新楼谁住?”我问李道士。

李道士说:“也是道友,他们的房间大一些,14个平方,环境干净。我们艺术团的愿意住平房,比新楼舒服,接地气。”李道士笑了笑说。

下午的太清宫,是旷世般的静谧,静的啊,好像你能听见自己的心跳。

这是因为来逛崂山的人,都走了。

开始我非常纳闷,怎么到了下午两三点以后,整个世界好像突然静止不动了,万籁俱寂,上午摩肩接踵的游人,喧嚣沸腾的人声,都莫名其妙消失了,原先熙熙融融的早市,全撤了摊,好像被一场强大的飓风,呼啦啦卷走了。散场的剧院,人去楼空。

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到崂山旅游,基本上都是晚饭前赶回青岛,加上路上的一两个小时车程,下午的崂山,完全成了无人世界,除了很少的当地居民,当然,还有我们庙里的。

宋志坚到海边去了,我独自在山路上慢慢走。耳边只有山间掠过的风,还有一声声的鸟叫,你自然会想起千古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在崂山这样清净幽雅的环境里,你会不断撞上古人的诗情画意,经常遭遇可遇不可求的诗境和梦境,我有时苦于表达的窘迫,一次次感到文字的苍白和软弱无力。

有几个男女农民从我身边经过,其中一个老头与我打招呼:“出来散步啊?”我说是,接着加快脚步赶上他们。我问:“你们是回家啊?是不是太清宫里的?”因为我看着他们面熟,太清宫里的“物业”人员主要是附近村民,每天早晨来下午走,伙房里的,打扫卫生的,看大门的等等。

老头说是,他们住在山后的青山村,从这里过了垭口下去就是。我又有些吃惊,这一趟不近便啊!我和宋志坚去八仙墩,回来就是从垭口下来的,好像走了一个多小时。

我和这几个村民聊天,问他们崂山里有多少个村,这些村民靠什么生活。他们告诉我,住在崂山里的村民,基本上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现在出海打渔不大行了,海里的鱼越来越少,沿海的村子主要搞海水养殖,海参鲍鱼等等,还有的搞农家宴。纯粹山里的就吃山,种茶叶,采摘野菜,例如拳头菜、黄花菜、崂山参,还有的捉蛇捉虫养蝎子。在景点摆摊的也不少,趁旅游旺季挣外地游客的钱。

一个围头巾的中年妇女说:“像俺没有本事的,就凑副干个临时工行了,在庙里活儿不累,固定工资,挺好的。”

我说你在庙里干什么,她说洗衣服,庙里有洗衣机,闲的时候也帮着打扫打扫卫生。

这些农民的体格真好,在崎岖的山路上健步如飞,我马上感觉跟不大上了,特别是那个老头,轻轻松松走着,还抽空抽了支烟。我问他多大年龄,他说61岁,又把我吓了一跳,人家61了,身体刚刚的,每天往返十多里山路,如果换成我,恐怕早就累瘫了。我这副皮囊,被各种酒精泡软泡虚了。

我说你们每天这么走,不容易。老头说那是了,你们城市里上健身房,走跑步机,我们这就是锻炼了。

他还告诉我,村里年轻人也不愿意走路了,他们很多人骑摩托车,转北边的公路,风快。

我说你们先走吧,我坐这儿歇歇。

坐了一会儿,山上下来一个年轻道士,手里拿着一管牙膏,慢慢走过来。我说这位道友,坐下歇会儿吧。他朝我笑笑,说:“吃饭时候看见你,好几天了,住在庙里?”我说是,出来散心的,在城市里乌烟瘴气,到处是污染和毒素,人都憋闷坏了,躲到庙里清净清净。

“这里也未必清净。”年轻道士不以为然地咧嘴笑笑,“现在哪里还有清净地方!整个社会烂透了,妖魔鬼怪,豺狼当道,毒蛇虎豹,贪污腐化,病入膏肓,世界末日……”

我有些吃惊,有些懵,这个年轻道士满口成语,朗朗上口,听着挺整齐,可是内容好像牵强附会,铿锵有力却有些哗众取宠,好像词不达意。我说小伙子真敢说话,有个性,已经出家了还这么愤世嫉俗?

我拍了拍干净的石板,示意他坐下。我说你是个大学生吧?

年轻道士扯了扯道袍,坐下了。他抬头看了看我,慢悠悠地说:“是不是大学生,有什么关系?现在的大学生,就知道吃喝玩乐,打游戏,谈恋爱,根本就没兴趣学习。唉,根烂了,树枝树叶能活吗?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朽木不可雕也,对不对大叔?”

我说对,所言极是,所见略同。

“我本来是到庙里来重生的,凤凰涅槃,告别旧世界,进入新世界。可是来了一看,妈的,比社会上好不了多少。”年轻道士有些义愤填膺的样子,我想不到他竟然还说脏话,出家不大彻底啊。

这位年轻道士吐了口唾沫,抿了抿嘴继续说:“我们已经快世俗化了,领导们整天晚上在外面忙着应酬,山吃海喝。底下的也不清净,你看庙里谁没有手机电脑?上网太方便了,道友们随意在网上聊天,我们什么信息不知道?本来我的打算,是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封闭地方,起码污染很少的地方,世外桃源不敢想,但是要原始、古朴或者纯粹,结果很失望!”

我呆呆地看着他。

年轻道士声音大了起来:“你可能不信,连我们也要创收,发动每一个道友去挣钱,下一步,太清宫要建世界上最大的老子雕像,正在向社会集资募捐,我们每一个道士也要捐款。至于给游客算命,集体出去给人家做法事,收费,那就更多了。你说我们这些经,是不是念歪了?”说着他哈哈笑了起来。

“就这样,许多人还嚷嚷着出家修行,你看网上,这方面的信息一大堆,当然要去当和尚的多,当道士的少。”年轻道士好像拉不住了,自言自语,“他们是不知内情,我们身在其中,墙外的想进来,里面的想出去……”

我第一次听到道士说话这么直接深刻,抨击一切,甚至有些玩世不恭,我对这个年轻人印象深刻。

我问他是不是因为爱情婚姻失败,伤心欲绝才遁入空门的?

想不到年轻道士又一次哈哈大笑,说大叔真会开玩笑,我才不会为女人伤筋动骨。

“那肯定是因为事业了?”我试探地问。

年轻道士眼睛眯了起来,好像在看着远方山下,他的一只手不断地握住伸开,那支硬纸盒装着的牙膏,被攥得变了形。

“我不会说的,大叔,每个人心底都有自己的痛。我先走了,拜拜了。”年轻道士说着站起来,朝山下绿树掩映中的太清宫走去。

我望着他的背影,心情复杂,一家之言,怎么说呢?起码我见到的,并非如此。

年轻道士走远了,他穿着道袍,背后看很有仙风道骨的模样,可是他愤世嫉俗的一些话语,又分明是现代都市里此起彼伏的声音。

他非常年轻,也非常苍老,蓝灰色的道袍在石阶路上晃动,我一时有些迷离和恍惚。

(续完)

原载  杜帝语丝



杜帝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杜帝丨我在庙里住了十天(5)》 发布于2022-8-14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