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老照片,几多新记忆
阿迪看到后对我的“答卷”做了订正,并补充了他记忆中照片上的五位老师。随之小郭同学说出她熟悉的王老师的名字,还有看出来的另外两位老师。这样一来,就像考试后同学们之间互对答案,大致有十三四位老师是识别出的、占四排二十八人合影照片的近一半。再仔细核对,教过我们的老师也有五位。
照片的拍摄日期是1973年10月25日。拍照后七年,我们这一级学生才刚入校,此时要去识别出一位位其时而立之年的老师自然困难不少。
本初子午线,那“本初”作何解释呢
从最后一排数起,左二是吉忠老师,隔壁一班的班主任、也教我们班“中国地理”课。那时吉老师像是刚结婚,给人一种容光焕发之感。地理课开篇讲到的几个概念有“本初子午线”,但为什么以“本初”二字呈现,却不知追问。直到三十年后站在景点人为打制的一条金属实物线旁边,抬头看到多国文字标牌上的“本初子午線”,才猛然发觉难道“本初”之说源自日语汉字吗。
剑桥的苹果树,与牛顿有多大关联呢
与吉老师相隔两人的左五是刘悦老师,初三时教我们物理。我把刘老师想成了初二物理课上的陈老师,被阿迪及时纠正。物理课不是我的专长,虽然对现实中的物理现象多有兴趣,铭记至深的还是牛顿与苹果的故事。终有一天,怀着一颗虔诚之心去寻访苹果树时,剑桥建筑物外一棵干瘪小树被指与牛顿相关。难以想象,这苹果树到底是科学的见证还是故事的源头。不过牛顿在力学、数学、光学、热学、天文学、哲学乃至经济学上的建树和贡献,远非上学时所能理解。
后排右二是邵敏老师,是青岛师专化学系主任和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副院长。我在师专学习和工作的时段,恰好与在九中上学的六年等长。师专与九中之间也有一条人脉相连,这其中除了邵老师外,还有赵锦铭、徐茂金、王世维、耿直、项仁寿、张学曾、曹肇基等,都是我熟悉和尊敬的师长。
《春》 李立平 摄影 (QDmark)
倒数第二排的左二,是初三教我们英语的李立平老师。学校的摄影都是他在兼任的,同学们对李老师的熟悉程度也是颇高。毕业三十多年未曾谋面,在半个月前电话联系上李老师时感觉一别只才三日。如今以拍摄舞蹈动感照片见长的李老师,凭其“青岛马克”的网名活跃在摄影界。李老师拍舞蹈遵从“三不”原则,即从不用连拍、从不用三脚架、从不用PS处理。
李立平、王胜利 英语和政治老师
李老师右侧的是王胜利老师,高二时候的政治任课老师。照片上的王老师是长脸儿、长发,而十一年后他在我们的印象中是讲课笑眯眯、完全的平头圆脸。邻居刘阿姨在外贸工作,有次她问起我九中是否有个叫“王胜利”的老师,我说不太清楚。当王老师真的教我们时,我同刘阿姨描述王老师的样子,刘阿姨说小时候他可不是现在这种乐呵呵。看起来政治课上讲到的哲学问题、仅就量变质变规律而言,不仅体现在事物的变化,同样适用于人的发展。
李 芬 给我们代过一次语文课的老师
几位女老师中,有看着非常熟悉的、有大致知道姓氏的,最了解的算是前排左三的李芬老师、我开始误记为李坚老师的。李老师不是我们班的语文任课老师,但她却给我们代过一次课,大致是讲授逻辑概念那一章节内容。课后放学路上我与阿玉同行,我们都谈论起对李老师清晰思路、恰当比对、有效方法的赞同。这话可不能让教我们语文的范老师听到,因为我们班曾数次把她气得在课堂上直掉眼泪。
来自九中海外群的照片名单贴图
没过多长时间,阿荣转来一页名单、与照片上的人物一一对应。从这页详尽的名单中不难看出,书写者一定是位熟悉九中的长者或其本人就是位九中的教师。我问阿荣这是哪位老师提供的名单,阿荣回复说他也不知道、是从九中海外群里看到的。再从笔迹上略作分辨,像是一位女性所书。而名单纸的反面透着“青岛市金属回收加工厂”的印章,让名单本身已远逊于这枚故纸的收藏价值。
名单背后的“加工厂”印章清晰可见
始终想给现在的青岛九中提个小小的建议,就是在学校的官网上开设一个档案馆,把相关的老照片特别是所有老师(包括教辅人员等等)的简历贴出来。这样在时刻浏览网页之际,既能对接彼时的熟悉面孔,又能铭记每位老师的音容笑貌。再有谁拿出老照片来,看不懂的查字典、认不清的赶紧点击学校网站。
百廿飞逝,沉寂下来的即成自然而然的历史和理所当然的文化。我们不是在寻觅和填充“礼贤”与“院士”的内涵吗?与其形式上的理论化,倒不如内容上点点滴滴、踏踏实实,把一百二十年的每一天做个永久记录的保留。
远望想“祝賀”,近看思“禮賢”
第一次把学校的名称跟酒具连在一起,是在高一英语教学改革、三班班主任梁海军老师给全级部上的听力课上。他提到“九中”的发音、如果是不同的语调,那就成了一个哈酒的“酒盅”了。给老师和同学起外号,堪称校园文化的另类。我们可以把九中nickname为酒盅吗?
“禮賢”的方块字结构与“祝賀”二字的外框不谋而合,而校庆祝贺通常也离不开鲜花美酒。此刻推出一对儿各60毫升的两个酒盅,凑足百廿数字寓意,算作一款文创产品,如何?
永远的7号,在上海路的两端
一所学校的设立是在这座城市建置的九年之后。九年,在历史坐标上的移动轨迹,让学校的发展几乎与城市同步。当这所学校52岁时,她的名字从原先的“礼贤”变成了“九中”。年岁上的九龄与次序上的第九,似乎潜藏着一串密码并延续着一种基因。如果密码的解读与“文化”相关,那么基因的传承定然与“精神”相联。
校友们,敲敲键盘、推推屏幕。虽赤日炎炎,不妨沉静下来,想想段段经历、写写片片回忆。
2020.8.1
张勇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