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保立丨我的外公朱熙齡回憶錄(朱旭初自傳·之三) - 世说文丛

沈保立丨我的外公朱熙齡回憶錄(朱旭初自傳·之三)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三年甲寅三十五歲。侍親在北京。時財政總長爲周自齊氏派余在總務廳充僉事上行走。時郝鵬任該廳文書科長。沈恒祺會計科長。皆余舊交。頗稱安適。

袁項城將改帝制籌備洪憲大典。以先父為耆宿。聘為府顧問。與王聘卿等稱香山四友。而先父患心臟漏血症。哮喘頗劇。

四年乙卯三十六歲。財政部派充公估局局長。

五年丙辰三十七歲。先父病益甚。延西醫診治無效。竟於三月二十一日申時棄養。長逝。享年六十四歲。是時蔡松坡通電反帝制。各省響應。項城殂逝。道路梗阻。不能運柩至杭安葬。而先父臨終前數日。有歸濟之語濟南東關姚家莊。原有地數畝。姚詩岑稱作茔地最佳。乃於民國五年九月卜葬該地。余遂失其所怙。爲罔極深恩。終身莫補。每追念教育之恩。不獲報於萬一。只有益自修省。期無墮家聲而已。

 

附録趙小魯世丈挽詩五古一首。

春日哭朱大蛻塵春日何匆匆。春陰何冥冥。歲月苦相迫。與人壽命爭。造化何不仁。奪我耐久朋。惡耗遽然至。痛哭難成聲。與君初訂交。余年十七齡。恥長君一歲。百事輸君能。君學通且博。經史紛從橫。胡不令著作。入值承明庭。公好書、居常手不釋卷、著有南史節鈔等書。君志遠且大。攬轡思澄清。胡不作宰輔。弼教兼明刑。君有作吏才。棠蔭周齊青。胡不任疆寄。鐵柱中流撑。公官山左歷任劇邑、所至吏懷民畏、稱頌至今、君有知人鑑。賢愚無遁形。胡不主銓政。量才如持衡。公官山左凡所薦拔、皆一時俊秀、君有和戎策。中外皆知名。胡不任樽俎。談笑銷戎兵。山左條約、與德人訂立有年、後大吏知其情、委公駁識修改、僉謂不能中變、公力爭、德人竟輸服改約。一生苦傲岸。仰視恒憑陵。真賞既不遇。有翼難飛昇。人既扼其遇。天復促其生。惜哉用未竟。此心胡能瞑。與君交既深。歷久情彌貞。與君緣且厚。踪躋常合併。自學以迄仕。未嘗分袂行。君知我疏闊。代謀思必精。君知我愚黯。提攜常使醒。推解更細事。假館恒居停。居遊五十載。情誼如弟兄。胡爲靜思動。幡然遊神京。聞君述意旨。中夜心怦怦。見君飭車馬。熱淚眶盈盈。問我何所以。不能言其情。但覺此行惡。使我心無寧。豈意竟長別。從此分幽明。去年省君疾。疾未入膏肓。深悔遽歸東。致令君命傾。不歸固無濟。負疚聊可輕。從此廢醫事。不讀靈素經。君家有德曜。持家懔前型。君家有令子。繼武能守成。君況富著述。更留後事稱。君固無遺憾。吾乃悲零丁。九原有佳宅。好爲留數楹。我亦豈長視。訪君同騎鯨。君死我爲誅。我死誰為銘。檐外風冷冷。案上燈熒熒。哀哉魂歸來。示我聲容形。

 

又吳鶚友石朱司使家傳

仁和朱公諱鍾琪字養田。晚號蛻廬。幼侍父筠舫先(生)。生費縣滕縣官廨。習吏事。筠舫先生勤於政。家人生產一屬公無不理。父許甚能。公好讀書。日必盡多卷。昕夕寒暑無間。極之賓文牘集其前。亦不輟。手録者積篋笥。尤深南北史。兼擅書法。爲人喑嗚叱吒。如古烈士。而書體工秀。乃作婦人女子之致。其立身尤皎潔光明。不以嗜好纍。視世之苟慕道學者不同也。公初以文學進。既屢不得志於有司。始試爲吏。納資以知縣筮仕山東。甫到省。試代壽張縣。壽故盜藪。公下車擒治渠魁。所云大大王二大王者。境以安。鄰盜亦莫敢犯。期滿去任。濟寧直牧遽檄代嘉祥縣。嘉祥疲敝甲東省。老吏無往者。公任事僅三月。頌聲大作。方歉然以時促未竟其施也。旋入參福撫軍幕。積資補招遽遠縣。招遠地瘠。山水極秀美。而俗陋文敝。公延宿儒丁咸亭陳用民兩先生講學。又擇士之尤者。躬自教授。士風爲之一變。逾年調蘭山縣。前任以事去官。負纍鉅萬。公身任之。時以爲俠。中東戰起。蘭山當南北孔道。軍伍之北街京幾。東防海港者。皆道蘭山。蘭山北至泰安。東至諸城。皆近四百里。軍行需車馬急。或不得。則捉民車。往往不歸。公設車馬局。預置車馬數千以待。又約兩縣如其法以備。軍無阻。民稱便焉。虧纍因益重。既李忠節公車秉衡撫東。中蜚語。檄公回招遠。公旋上書李公陳時事。李轉重其才。疑亦盡釋。調升清平。至則繕城郭。治盜賊。政平訟理。益整以暇。清平有巨匪盧池。已受撫。充臨七州隊長。其黨仍陰肆劫掠。李公索捕急。臨清牧不能治。東昌守亦不任責。公獨計定。將緝其盜。屬盧池招之至。佯置酒。酒半伏起。擒盧及其黨五人。解省置於法。地方德公。朋儕或以報復爲公危。公不以爲功。亦不自知其險也。李公益才之。調單縣。甫三月。又調歷城。單多盜。治之如壽張。且與參將岳聯。盜以斂跡。歷城首邑。事繁且難。他人爲之日苦不遑。公及是時。乃飾之以經術。戊戌政變。知帖括不足爲學也。於署設澤古文社。集高材生導之以經史。課之以策論。子曜侄是。皆就學焉。一時人文振起。及後之言維新而或奔走國事者。社中人爲多矣。是年李文忠公巡閲河工蒞東。溥貝子以查辦某案繼至。同時兩欽使駐節。且皆勲貴。事務之棘。供億之勞。固應之難。聞者見者。均疾首蹙眉。而公處之裕如。豪僕驕卒。或抑之亦莫敢違。以理直而中無所餒。氣平而外無所撓也。次年調泰安。企石徂徠遺風。於泰山麓建仰德書院。課士用澤古社規成才亦衆。又於白鶴泉起思鶴堂。集賓客唱詠其間。世擬歐陽公平山堂雲。膠澳約成德意志人之遊泰者多。且驕。至軼恒軌。有費某出泰山下。以一語之細。歐邑人李大全至死。公聞之憤。詳勘而上。固請辭職率事主赴訴於青島。德人已許論矣。會拳禍作。大總統袁公撫東。檄公回。五日三遷。以知府任東路巡防營務處。權知青州府。與袁公一意治匪。用重典焉。燭奸於幾先。弭患於事始也。練兵籌餉。省以東惟青爲重鎮。次年解職。歸道班。袁公以匪亂未已。益急餉事。且重商業。爲標本兼治之計。特設籌款局商務局。均奏公及唐公紹儀綜其事。袁公既攜唐公蒞北洋。繼任建德周公、泗州楊公。復倚公如左右手。公亦益發抒。住事七年。籌款至增歲入八十萬金。商務則扶官銀號於將倒。爭五礦權於既失。設商務會於全省。此外復東阜公司以濟運。設工藝局以惠工。設商埠局以通商。設農桑試驗場以重農。並創立公立學堂、山東官書局、濟南報館。即官立之高等學堂客籍學堂。亦由公建議而次第設立。辛丑而後清廷。始建議行新政。顧無不始於東省。無一非公所倡導也。言時務者遂以山東爲模範。公之名既大著。嫉忌者謗亦叢焉。適欽使蒞查楊公。因劾公及曹州知府丁鏜以解。實皆非其罪也。公既去職。洋洋如平時。東人或憤憤爲之不平。南皮張公、襄平趙公、先後調公至湖北總文案事。逾年。特奏開復。趙公督東三省。且奏公爲度支使民政使。在鄂在奉。均不及期。未獲大展布。而意志風采。一如在東時。壬子國體改革。公浩然以行。卜居青島。杜門讀書。不復問世。袁公就大總統職。屢詢以政。因之時或遊京師。而宦情淡如也。説者謂民國初政。得公數輩出而爲之佐。其成效或有可覩者。宜不至囂陵雜霸。急切近名。干位貪利。爲世詬病。然豈公之志哉。世以公才不盡用爲可惜。不知公節不少屈爲可歛也。民國十年。治日非。俗日敝。道德淪喪。名節敗壞。亦日甚。公幸前逝。不然者、其爲痛哭長太息。當何如也。公以丙辰三月歿於京寓。歸窆濟南。會喪者塞於途。其感人之深如此。亦可見直道猶未泯也。夫人華亭袁氏。幹略有大夫風。尤能以勤儉爲公助。妾鄒氏言氏先公卒。張氏於公之殯仰藥殉。遇救得蘇。入教舍以守其志。子二、長曜、知府財政部公估局局長。官硝廠廠長。次晟、財政部僉事上行走。女二。長適葉景葵。次適王傳經。公歿之年六十四歲。所著書南史節鈔藏於家。

吳鶚曰。公名能知人。所治事多創舉。而才如夙備。因其長而用之。以教以戒。弗蹶弗怠。大府或需人。向公咨取罔不應。或無不能者。時論多之。幕中客李黯李熙。尤天下才。惜乎其汶汶以終也。今惟袁大啓葉景葵。治銀行業有聲。鶴從政久。無役不與。淚公之隱。所志鮮得假手以告成者。今且老無以報公知。可愧也夫。可愧也夫。

 

六年丁巳三十八歲。復闢變起。因項城卒後。黎黃陂繼任總統。黎爲漢口革命元勲。但兵權多屬項城武衛右軍舊部。不甚服從。府院又不能合作。議會尤多掣肘。張(勲)坐鎮徐州。素稱效忠清廷。辮髮未去。至是乘機竊發。帶兵入北京。逕懸龍旗。恢復清廷。但所聯絡之軍人。未盡滿意。段合肥祺瑞乃由津馳至馬廠誓師。偕其師長李長泰聲罪致討。派段芝貴香岩爲討逆總司令。派馮玉祥馳至廊房。接收其舊部十七旅。安徽督軍倪嗣倪嗣衝響應。而保定曹鍋督軍。張勲難曾派人先事諒洽。至是亦表示合作。余因先父曾充武衛右軍執法營務處。故與段香岩公爲世交。招充其幕僚。即接收天津電話局以通消息。中夜知廊房收成功。即趕去北京。三日大局奠定。馮河間國璋繼任爲大總統。段祺瑞爲國務總理。余授爲陸軍少將。

七年戊午卅九歲。余納唐宛宜爲簉室。唐爲廣東中山縣人。王祝三係其義父。經其介紹。即闢王祝三北京東拴馬樁住宅西偏院住居。年十四歲歸余。十五歲受孕。稟明家中至家。十六歲六月十七日生子傳榘。十七歲生次女傳雅字尚柔。適遼陽唐秉初。十九歲生三女傳懿適天津劉紹宸。二十歲生四女傳訓。適湖州沈蘊昌。二十二歲生次子傳一。二十三歲生五女傳榮。因揆初姊丈無子。寄於大姑家。取名喈喈。適潮州郭啓新。

段合肥既爲參戰勲臣。又爲討逆首功。且武衛宿將。勛業日隆。以徐樹錚為外蒙專使。徐才氣縱橫。文武兼擅。不免稍露驕矜。以陸建反覆欺詐。於家中槍殺之。以是遭直系所忌。陸即馮玉祥之長官。故馮尤恨之。當時直系以馮河間國璋為首。直督曹錕寧督李純及吳佩孚等屬之。皖系段合肥祺瑞爲首。皖督倪嗣衝浙督盧永祥魯督張懷芝及段芝貴吳光新曲同豐徐樹錚等屬之。余參加討逆。故與皖系接近。

 

附録徐樹錚略歷

徐樹錚、字又錚、徐州蕭縣人。袁項城督魯時。曾以布衣上萬言書。項城命先父與接談。頗器重之。陳於項城。資其學陸軍。交段合肥試用。故拜合肥爲師。與王祝三交甚密。告余爲世交。由受知先父。始得至此。嗣檢先父日記。內載『徐州布衣徐樹錚、以萬言書干項城、命余接見、其才氣縱橫、定當杰出、但須斂才就範、否則恐易招禍、云云』,當將日記示徐。徐亦深加佩敬。徐飲酒甚豪。善崐曲。文章頗精深。舍弟去非充其秘書。亦有文名。但批擬文牘。偶有未當。徐改竄後。仍批述其淵源極詳盡。恒至數千字。曾教授曾雲霈之女及室人讀孟子。講解曉暢。其使外蒙時。深資懷柔。直晚戰爭時。皖敗。徐蜷伏柳筐內。逃至津。遠遊歐美。逮合肥執政歸國。由津乘火車赴北京。至廊房。馮玉祥遣部下拉至車外槍殺之。先父日記果驗。故並誌之。

 

八年己末四十歲。至十年辛酉四十二歲。余充財政部直魯豫京兆四省官硝廠廠長。查官硝廠之設。基於鹽政之統一。蓋硝石屬於火藥原料。産於鄉村牆根屋隅。於仲春出産。鄉民掃取。用柴火熬煉。沈底者爲硝鹽。浮出者成硝石。佳者透明如冰箸。謂之淩硝。可制鞭炮火藥及硝銀。原屬於軍部。與磺石並稱。而硝鹽味苦。再加提熬。可做食鹽。淹肉色紅味尤美。惟以私鹽充斥食鹽。有妨鹽政。劃歸鹽署管轄。規定所産硝鹽。以官價收買。掘坑用滾水銷毀。硝則由軍部領護照出售。但事屬創辦。撥款甚少。而四省地面寥廓。稽核極難。除京兆直隸尚能服從命令外。魯豫分局。皆值督軍專擅之時。藉口違抗。經余悉心研討。著書一巨冊。分析各地産質産量。及用途。並將來計劃。該書惜爲亂事遣失矣。所可記者。硝質雄霸兩縣産爲最佳。可得百分之八九十分之純硝。直隸他縣次之。京兆次之。山東又次之。西府曹屬更次之。河南開封蘭州最劣。尚不及百分之五十。但若提至總局。再加提熬。亦可至百分八十以上。其銷路可售與上海蘇杭鞭炮業。因南方不産之故。但銷數無多。日本軍部曾來購兩次。由天津駐屯軍委火倉洋行代購。定約後。經其技師化驗。各保存樣本。第一次,係以雄霸之硝。及本局加提之硝。與之無異詞。第二次、適山西派人托售烤硝。因本局存硝無多。遂以晉硝經其技師化驗。亦稱合用與之。乃運至日本。則謂硝質太劣。派其參謀金井來交涉。余笑謂我方係土法熬煎。不知成分。技師爲貴方所派。親自抽驗。祇能由技師負責。渠無辭而去。嗣大倉來言。此間無白銀鍋。提驗之法。係先提硝石。勝者爲硝鹽。故所提不淨。東京兵工廠則先去硝鹽。勝者硝石。故成分較純云。余當然不再究詰。惟實際則所予之硝。産地不同。所致。至硝鹽衝毀之規定。余意殊不謂然。蓋化無用爲有用。古有明訓。今將有用之物。用款收得。用工毀棄。似屬不智。且銷於土內。是否可舟掘取重熬。流弊孔多。乃覓一葉瑾仲技師研討。渠謂亦用作漂白粉及硫化碱等。乃自出資金。托其至日本聘請技師。購買機件。建築工廠。鑿井修池。用炭素板。造三貯氣室。先將硝鹽化氣。由鐵管輸入貯氣室。再經石灰調勻。即可成爲漂白粉。不意大爲失敗。其原因有三。(一)含硝之鹽。最能蛙蝕器物。致炭素版容易毀壞。鐵管亦易破漏。(二)硝鹽化氣。硝輕鹽重。硝先鹽後。遇冷。硝氣凝結。鹽氣被阻。不能通過。(三)貯氣室氣。無機攪勻。下層石灰。不能得氣。若用人入攪。則緑氣難堪。設用木扒。在室外拉攪。則有孔漏氣。故辦年餘。賠纍停業。致將私有中興股票。賠於其中。實知識不足。急遽試辦工業之過。

十一年壬戌四十三歲。先母七十正壽。在津祝壽。參加來賓。孫念希沈景臣鄒心一均自濟南來。孫介紹其表第馬驥良。與棠女聯姻。余乃先薦之於華北銀行。練習以覘之。華北銀行係余及郝鵬字雨蒼李思浩字贊侯等所組織。任章晴孫爲經理。郝爲山東舊交。李於民國初年。在財政部監務署任僉事。人極誠篤忠誠。公牘閑熟。辦事勤廉謹慎。為知交中最為耐久朋。余暮年多依賴之。

十二年癸亥四十四歲。先母患腹內生癌日以長大。腫痛。醫言恐系惡瘤。屢醫無效。甚用憂慮。

十三年甲子四十五歲。張弧字岱杉任財政總長。時吳佩孚爲國務總理。鐘世銘爲煙務署長。與張總長不甚融洽。乃以官硝廠委鐘世銘之人。余辭職。爲中興煤礦公司常務董事營業主任。

十四年乙丑四十六歲。長女傳詩於歸紹與馬驥良。馬在華北銀行服務頗勤謹。至是其兄馬貫之來主婚。孫念希王子香爲大賓。在國民飯店成禮。賓客極一時之盛。但馬氏家寒。由孫念希墊款千元承辦。余除妝奩外贈與六千元。

張弧復爲財政總長。錢方軾爲鹽務署長。任余爲鹽署總務處長。張總長人極有才。爲項城時代三名次長之一。與稽核所總辦英人丁恩。訂立鹽務借款。統一鹽政。但豪放不矜細行。亦時爲人所朦蔽。若有人能説明原委。即毅然更正。錢系錢嶸世伯之第三子。留學英美。極誠篤。在稽核所多年。丁恩頗器重之。但舊式公牘未甚諳悉。故命余長總務。凡場產運銷兩廳事。亦命參加備諮詢。

曾有三案批鹽務照辦。(一)青島日本歸還鹽田。招商投標承辦事。因第一得標人自動放棄。第二標人爲山東東綱鹽商張竹銘。第三得標人爲青島商人丁敬臣。第四得標人爲青島商人隋石卿。丁爲江蘇人。經商青島。不解鹽務。爲人頗刁滑。與久大精鹽公司景本白聯合。景代爲接洽稽核總所丁恩。允予接辦。惟該鹽田既在山東。以屬東綱最爲適法。乃張竹銘懦弱。丁恫赫之。不敢接受。隋在青島未來。故只得屬諸丁氏。但命與合作。故丁張景聯合成立永裕公司。嗣丁返青島。隋嗾使鹽戶擊之。幾斃。(二)吉黑權運局報銷。時奉張入關。聲勢喧嚇。吉黑榷運局長閻廷瑞。爲張所信任。大中銀行孫仲山代爲説項。要求將其報銷批准。張總長業已照批。但內多不合手續。余不肯副署。張總長乃以電話責余。謂予爲總長。責任在予。何得撓阻。余乃面陳原委。張即改批。(三)北京女子商業銀行徼股事。該銀行為陳香元所創辦鹽署。曾承認入股未交。茲陳呈部請陳張批照付。但該行虧折業已停辦。帳冊已至警廳。付款定遭物議。故亦駁回不付。嗣王克敏代掌財部。告余將不利於張。張乘汽車避津。而查辦命下。命代余之鹽務署總務處長徐某、參事李律閣、檢查案卷。思有所彈劾。即查上所述之三案。但以無弊作罷。李律閣面告余。汝爲好小子。張嗣後告人。對於公牘交朱某核辦後。即不閱亦可簽發。決無糾錯云。

去非四弟肋膜炎卒於天津。自先父母扶先祖父母靈樞返杭。葬於丁髻峰後。即偕從堂叔燮臣公來濟寧同居。燮叔奉余叔祖母及嬸母沈氏並去非弟同來。弟原名祥暉。以祖母鐘愛。頗驕縱遭厭。翌年嬸母以肺病逝。繼母孫不加憐愛。乃奮勉讀書。改名是字去非。別號硜齋。與余同硯讀。甚聰穎。遠過於余。工詩。能作駢體文。性耿介不可干以私。嫉惡如仇。但戆直不合時。郁郁不得志。嗣見知於徐又錚。在外蒙充秘書。頗見信任。自直皖戰役。徐失敗居於津。逮徐遭害。即大哭得病。遂以不起。知友咸痛惜。生男二人。長早卒。次憲武。女二人。

 

余曾以祭文痛陳往事、附録如下、

維中華民國十有六年      日、功服兄曜謹以清酒庶羞致祭於亡弟去非之靈日、嗚呼、去非遂而竟逝耶。 
豈衆皆濁而獨清耶。衆皆
醉獨醒耶。胡抱澄清之志而轉以促其生耶。胡負啓迪之責而不克觀厥成耶。胡重友于之義。而竟捨我以行耶。將時不可待數則盈耶。抑世風日降。即此抑塞磊落正直剛方之氣。亦不許在下嗚不平耶。嗚呼哀哉。憶弟四歲。始來任城。初攻小學。已解恭兄。翌年喪母。祖慈鞠養。愛護憐惜。矜氣以長。祖母云逝。失歡繼母。縱酒酣嬉。弛防潰走。逮年十六。就學歷下。吾父時宗。詩壇文社。澤古諸子。吳李其尤。弟與砥礪。遂廁時流。弟之處世。剛膓自矢。弟之事主。終始如一。剛則易折。邪所不容。一則難合。終致困窮。氣節幸完。功名終礩。命輿身仇。以有今日。初治恩邑。頗爲稱最。代者愆期。忽爲盜隳。繼事徐公。公倚如臂。公則迍遭。弟尤韜晦。以廉繩己。無以爲生。以貞勵俗。寡合賓朋。抑郁牢愁。無可傾瀉。作爲詩文。乃其末者。嗚呼哀哉。至性之人。厥畏感傷。矧弟所值。深痛巨創。愛國國亂。事主主亡。經財財匱。教子子殤。今年元旦。痛哭徐公。挽弟悼子。百感集中。遣世以去。殆有決心。彌留之際。一笑沉沉。天不祚善。吾欲云何。撫棺一慟。涕泗滂沱。君留子女。後死主之。魂兮有霛。來享一巵。嗚呼哀哉。尚饗。

曹錕既以賄選受各方攻擊。吳佩孚復與馮玉祥積不相容。奉督張作霖聯段馮合力討曹。吳軍敗走。乃由段合肥任執政。李思浩任財政總長。張訓欽爲次長。余充財政部總務廳廳長。時馮張皆以殊勲駐京。要索軍餉。極難應付。多命余支應。是時金佛郎問題事起。查金佛郎系庚子法國賠款。用紙用金。大有出入。用金則損國庫。用紙則外交挾持。國際經濟。胥受停頓。段乃命李總長解決該案。時張訓欽次長亦未明真相。密囑余向李總長詢問原委。謂此件必遭物議。除非有濟於國政。或大利於私圖外。皆以不辦爲是。余乃於夜間無人時。親往謁談。李即登樓取公事皮箱。出示執政批示。內有數晉。略記憶。『查外蒙事件、因稍因循、致失事機、贊侯尚未喻此旨、苟利於國、即當斷然辦理、毋事顧慮、云云”。始知此案決心。純出於執政。且係愛國。絕非賣國。乃告知次長共同進行。
 

是時各督軍專擅。山東張宗昌督軍扣留鹽稅。乃命余往交涉。為陳利害。張勉為順從。並邀余充山東財政廳長。余婉謝之。故山東關係。李財長交余辦理。感情頗洽。金佛郎案既擬已解決。德賠奧賠相繼辦理。外交感情日以融洽。乃擬發行公債。外交亦承認贊助。時李總長對吳光新在滬助浙督盧永祥所用之軍費。及張馮要索。於無法應付時。每以私人借貸應付之。擬於發行公債後呈請報銷。乃事未舉而亂又起。

 

郭松齡原屬奉軍。與張學良交頗密。至是時受馮運動。由山海關回軍攻奉。李景林督直。亦爲奉系。但奉張遇事責難。至是聯郭扣留奉方將領。而馮則貌與李聯。又密派張之江率兵進駐楊村。迨郭軍失敗。馮複嗾使學生在天壇集合遊行。且持赤旗。向執政府攻擊。燒搶曾雲霈李思浩住宅。曾被禁錮。李避居東郊民巷道勝銀行沈吉甫樓上。余徑謁見。告以赤禍將興。擬至津聯李張兩督共同討赤。李贊同。乃先至馮軍需處長、魏某家坐談。候至午後四鐘。京奉火車將開行時。駛至站攀提而上。到津後。即至潘復字馨航家。告此旨。潘係張宗昌顧問。頗贊成。時直隸財政廳長郝鵬長廬鹽務局長張小岱咸在坐。乃於晩間同至河北督署謁李。初接談時。李不謂然。言事前李總長既無表示。事後段執政亦未來津。共策患難。現復何濟。潘恐勢將決裂。又知李郭關系。乃借便遁去。時已夜分十二時。李乃邀夜餐。飯畢。余私對其員警廳長岳屹言。余欲直言責李。若李怒希事營救。岳允諾。余乃逕陳利害。告馮決不容李。可以其進兵楊村證之。張督有青島可避。李總長已有安全住所。而公失敗後。將等於郭。無可容身。現只有一法。與魯聯合。聲言討赤。既可得外交及人民之同情。亦可得奉張之諒解。即失敗尚有逃避之所。李乃大悟。謂連夜籌思。未得善策。茲已決心。即連夜發討赤通電。與馮軍開戰。初戰勝。再戰敗績。乘船逃。經青島至濟南。余亦追從前往。張督命余至奉為李督疏解。迨歸魯後。適蘇浙皖三省聯師孫傳芳。命靳雲鶚征魯。進駐兖州。張又命余至兖州説靳罷兵。靳允之。交還火車一千輛。余乃就德韓鐵路局局長職。因津浦車僅能北至德州。南至韓莊故名。當即在濟南舊工程處大樓。成立路局。局員悉用舊部。以蘇步濱段長兼車務處長。故事易舉。(待續)


沈保立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沈保立丨我的外公朱熙齡回憶錄(朱旭初自傳·之三)》 发布于2022-8-25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