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萌之丨壬寅暑期答客问(二) - 世说文丛

祁萌之丨壬寅暑期答客问(二)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问:今人概念模糊不清的现象,是否与传统文化有关?

答:确实与传统文化有关。先秦人创建中国文化时,就存在概念不清的现象。例如:儒家文化推崇的道德理念仁义、仁政,是什么意思?没有明确的说法;中庸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中庸是什么?没有明确的说法;“道”是道家的重要思想理念,《道德经》中的“道”是什么?没有明确的说法。这样的例子很多。可以说概念模糊不清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点。但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中国文人把模糊不清的概念视为学问的标志,认为这个标志里含有丰富的内容、深邃的思想。拿模糊不清的说法当学问,是中国历代文人的致命弱点。例如

《道德经》里的“道”,到底含有多少知识、多少思想,不知道。两千五百多年来,研究一个“道”字的人汗牛充栋,至今还在研究。至今也没有搞明白“道”是什么。这样的研究,与古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滚石头还有区别吗?

中国文化里有很多文章,讲的道理本来是很简单、很明白的事,经文章一说反而复杂了、不明白了。

问:中国学问竟“把简单的讲复杂了、把明白的讲糊涂了”?

答:例如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根据人类现代文明的说法,人与人之间都是以博爱为核心的平等关系。只是子女与父母之间的这种博爱,因为血缘、家庭的原因变得更深厚更亲近罢了。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没有太多复杂的内容。

但是中国文化,特别是道德教育经典《孝经》,把这种关系讲出了复杂的原理与太多的道理。

我曾经与西方学者交流过中国文化的孝道思想,不管我怎么解释,他们也不明白:中国文化怎么会有孝道这种价值观,他们感到这个说法匪夷所思。也就是说,西方人不讲孝道,他们也无法理解中国的孝道。西方文化找不到可以对应孝道翻译的词汇。他们就没有孝道这个思想意识。有人说西方不讲孝道,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所以冷淡,缺少亲情感——实际情况并非这样。问题是不讲孝道的西方社会,没有中国社会围绕子女与父母关系出现的众多家庭纠纷、乃至官司,在这种纠纷官司中,子女与父母形同陌路人——这个中西方家庭的重要差异,对中国人讲孝道,是否是个巨大的讽刺呢?

所以有位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孝道,是一种落后文化中的观念。当然他谈不出孝道涵有的文化上、政治上的原因。这个问题我准备写一篇文章。这里不讨论了。

应该看到:中国文化里的概念模糊不清、把简单的问题讲复杂了、把明白的事讲糊涂了——这叫作茧自缚。

问:您的话真是一针见血点到了中国文人的可悲之处:把模糊不清的说法看作大学问。中国历代做这种学问的人太多。中国文化落后,是否与这种做学问有关?

答:你说得没错。中国文化在历代文人的做学问中,没有更新与发展:《九章算术》是中国最高水平的数学著作。但是《九章算术》里就是加减乘除,连平面几何都没有,更遑论函数、解析几何、微积分等其他数学知识了。《九章算术》属于最低级层次的数学。

问题是:中国文化没有数学,也不可能有科学。因为所有的科学定律都是用数学计算出来的,所有的定律又是用数学方式予以表达的。这是上过中学的人都知道的常识。

问:记得您在一篇文章中说过,中国文化没有发展出科学,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有关系?

答:造成中国文化没有科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香港大学的陈方正教授在《继承与叛逆》中的结论是:“科学出现在西方,是西方文化发展的逻辑结果。中国文化没有发展出科学,是中国文化的必然现象。”也就是说,中国文化存续一万年也不可能出现科学。陈方正的这个结论符合事实。但没有多少意义。这个结论没有道出中国文化未能发展出科学的那些具有根本性意义的原因;未能道出中国文化的根本性缺陷。

例如,中国文化没有逻辑学,这样的文化土壤不可能养育出人的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很成问题:没有问题意识,没有批判性思维,不会逻辑推理。中国教育培养了学生凡事问“是什么”、不会问“为什么”的思维习惯。“大一统”的社会环境又强化这种习惯成为永久性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思维方式很难发现问题,很难有创造与发明。科学都是在发现问题上起步,进入研究中,才可能有科学的发现与创造。所以西方人有句箴言“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但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导致自己“没有问题意识、没有质疑精神、没有批判精神”这样一种病态的人格素质。

问:为什么说这种人格素质是病态的?

答:本来凡事问“为什么”是人的天性,人人都有好奇心,都想知道外部现象是怎么一回事,这是人的一种本能需要,是正常人的表现。幼儿园的小朋友有问不完的“为什么”,这不是幼儿教师教的,而是孩子的天性。但是从上学开始,学生的这种问“为什么”的天性,在教育灌输的“是什么”中逐渐地退化消失了。学生毕业来到社会上,不再有问“为什么”的习惯。社会环境又不允许凡事问“为什么”。于是凡事问“为什么”的天性,就这样被教育与社会扼杀了。凡事问“为什么”、问题意识、质疑精神、批判精神都是正常人的素质。但是中国教育没有培养出这种素质。

问:目前教育界呼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不是意识到这个问题了?

答:鼓吹批判性思维的那些特级教师都是说空话。没有说到点子上。他们就不明白:批判性思维就是凡事问“为什么”的思维,这是人的天性,不用教。教育的职责不过是引导这种天性升华为一种成熟的思维方式,也就是“批判性思维”。这种批判性思维含有三重意思:一个是对不明白的事物、现象、问题提出“为什么”;一个是对存在的现象、问题、结论提出批判——思维进入“认识、解剖、分析、综合、总结中;一个是在自我总结、自我反思、自我深省、自我忏悔中,获得心理解脱与精神提升。

批判是舶来品,中国文化里没有批判这个概念。西方文化里的批判本来是一种科学研究中的方式方法。但是中国人把这种方式方法理解为批评、否定、打倒的意思。

例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个文学理论家叫李长之,出版了专著《鲁迅批判》,其实这部书是深入辨析了鲁迅的思想格性与文学思想理念;高度评价了鲁迅的作品,以及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的杰出贡献。

问:中国人,接受科学方式方法都很难,更遑论问题意识、质疑精神、批判精神了。所以中国文化之所以没有解决“人是什么”,既是文化的原因,也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问题,中国人就提不出“人是什么”这种问题来。但是翻遍了电脑里储存您的几十篇文章,我未找到您谈过“人是什么”的文章。

答:“人是什么”就是指人具有哪些天生的特性,中国文化没有对此作出解答,也不可能做出科学的解答。中国文化中所谓的人,都是道德意义上的人,不是天性的人。这个问题我在《人类为什么需要信仰》中讲过,这里不讨论了,你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问:中国文化没有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有什么不良后果?或者说,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有什么积极意义?

答:中国文化没有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为“政教合一”的教育留下了恣意妄为的巨大空间。统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要求教育培养听话的人。因为中国人不知道“人是什么”,都误以为圣人讲的“人”,教育要求的“人”,才是自己做人的标准。都心甘情愿地做听话的人。人性就是这样“心甘情愿”地被扼杀了。

古罗马时的奥古斯丁用《论自由意志》初步解答了“人是什么”的问题。所以欧洲人在古罗马时就知道自己是什么——“人天生有理性,天生会自我判断自我决断,天生会思想”,这是上帝赋予人的思维能力。保护这种能力,既是保护自己的人性,更是维护上帝的尊严。这种能力若被剥夺了,不仅是人性被剥夺了,也是对上帝的亵渎。这是不可让步、不可饶恕的。

古罗马人进一步发现:维护这种能力的重要条件,是人可以不必听从他人支配,就能正常地生存。所以人必须拥有自己说了算的财产——这是古罗马人提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个立法理念的唯一原因。这个理念是对人类法治思想的巨大贡献。

问:鸦片战争后出现西风东渐至今一百八十年了,“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确实如您所言:五四新文化运动留下了很多“未竟的事业”。

答:五四那代先贤没有解决的思想问题很多。否则不会有“新启蒙”误导中国的命运。那代先贤没有发现:(1)未能解决“人是什么”是中国文化的根本性缺陷。(2)由于对西方文化缺少深入的了解,不清楚自由主义是怎么一回事,不知道自由主义是怎么来的。(3)未能发现西方文化就是基督教文化。

在多年的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中,我有一个重要体会:不能深入了解自由主义,不可能实现“从世界看中国”。实际上就是今天的学界,很多人并不清楚这个问题:

“人是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中国的现代化永远是可望难及的目标。我对“人是什么”给出的答案,是从自由主义中总结出来的。

问:这样看来,中国文化的根本性缺陷有两点:既没有解决“人是什么”,又没有信仰。关于信仰是什么,我查过辞海词典,对信仰的定义让人费解。辞海词典对信仰的定义是不是也存在问题?

答:辞海词典关于宗教信仰的两个定义都存在不恰当、不明白、不正确的问题。对宗教这个概念的定义,基本上是错误的。宗教被认为是一种愚昧的现象。

全世界有宗教信仰的人类超过五十亿。信仰基督教的人类大约二十三亿。能说五十亿人类都愚昧?能说二十三亿基督教信徒都愚昧?何况人类现代文明,基本上是基督教文化贡献的。能说基督教文化愚昧?对这些基本问题的认识都是错误的,给出的宗教定义怎么可能正确?

问:什么是宗教?人类为什么有宗教信仰的需要?

答:简单说,宗教就是偶像崇拜中完善出涵盖一切的人生哲学。宗教中的人,突出特征是:迷信偶像。这里的迷信是绝对相信的意思。

远古时期的人类没有偶像崇拜的需要。随着人类的进化,考虑的问题、产生的需要会越来越多。这些问题与需要往往是实践中无法解答、无法解决的,于是人类就梦想有个偶像能解答、能解决,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慰藉自己的精神。

在中国,这个偶像是天。所以中国文化里围绕天的概念很多。例如天理,天命,天谴,天问,天佑,天道酬勤,天助我也,拜天所赐、天经地义、天作良缘、天马行空、天助我也……但是,创造中国文化的先秦人,没有从天发展出中国的宗教信仰来。

这种“偶像崇拜”中的偶像,是生活中、社会上、人世间、自然界所没有的。中国人不太容易相信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所以认为宗教是愚昧。至于人类为什么会有宗教信仰的需要,可以参考《人类为什么需要信仰》。

问:辞海词典对信仰的定义不准确,应该怎样理解信仰?

答:这个问题某大学的一位教授讲过了。他对信仰给出的定义是:“信仰就是坚定不移地相信超世俗、超自然的存在。”——这个定义是目前学界对信仰最好的定义。但是这个定义美中不足,有两点问题需要注意:

1.汉语中的信仰有时是名词,有时是动词。“什么是信仰”一般的是指名词的信仰。易中天这句话中的信仰是动词。这句话没有讲出动词信仰的意义。

2.坚定不移的相信,是世俗社会常见的理性在场的意志力。但是作为动词的信仰,是一种理性不在场的特殊情感表达,其实就是迷信。宗教中的迷信是:无条件、无功利、无目的、无原因、无理性的绝对相信。信仰佛教就是迷信佛;信仰上帝就是迷信上帝。

但是在基督教文化世界里,人们普遍认为尘世没有值得迷信的对象,只有上帝才值得迷信,所以鲜有人崇拜国家的统治者,不容易出现全民愚昧的现象。

在中国文化里,迷信是愚昧的代名词,中国人所谓的宗教迷信,就是宗教愚昧的意思。虽然这样,中国人却迷信圣人、迷信帝王、迷信统治者——这才是真正的愚昧。

问:很明显: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众多的世界文学艺术名著名作,大都是基督教文化世界创造的。看来民族文化是否有信仰是大不一样的。但是很多人认为,有无信仰无所谓,没有信仰的人一样活得很好。您认为呢?

答:这个问题也可以参考《人类为什么需要信仰》,这里不讨论了。

问:《人类为什么需要信仰》,看题目就很吸引人。什么时候能读到这篇文章?

答:文章正在作最后的修改定稿。不久你就可以读到了。

咱俩光忙着说话,忘记换茶了。换西湖龙井吧,你可以在比较中感觉出:崂山绿茶有一种与西湖龙井不同的清香韵味。据专家介绍,这种清香韵味只有北纬36度的崂山水土才能养育出来。我相信这个说法。因为我多次用崂山绿茶与外地的绿茶比较过,虽然“各有千秋”,但是崂山绿茶在回甘中的那种清醇宜人、余香缭绕,使人感到格外的神清气爽。我给你准备了一份崂山绿茶带回去。

此时,老伴过来提醒“已经过晌午了,吃完饭你们再聊”。

我抬头一看挂表、已经午后一点了。于是对访客说:“在家里吃个便饭吧,都是青岛海鲜。”

访客喜出望外:“吃海鲜,也是来青岛旅游的盼望啊!”


祁萌之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祁萌之丨壬寅暑期答客问(二)》 发布于2022-8-30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