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周丨春和楼吃饭记 - 世说文丛

学周丨春和楼吃饭记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有朋自远方来,吃一顿饭,叙旧聊天是应有之意。说到吃饭,地方的选择有时候很伤脑筋,我想了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选离客人近,且有点历史的地方,一是于人方便,二是有点话题。于是就选在距客人下榻处最近中山路上的春和楼用餐。

对我来说,春和楼是我吃饭的“神殿”。上一次在春和楼用餐还是三十多年前,当时刚参加工作,作为“小碎催”沾来青岛采访的中央电视台一位大佬的光在这里蹭饭,刚从校门出来,能吃到大有名堂的菜肴,印象之深刻难以言表,以后,每走到春和楼门前,总有种高山仰止的崇敬感,尽管后来有条件胡吃海塞,但一想到当年的那次吃饭的庄严神圣,就觉得不可以轻易来这里,怕破坏了对于美食的美好记忆,亵渎了自己对高等生活的向往。一个人一辈子总要给自己留点好的念想,一切都祛魅,最后恐怕连自己也找不到了。

微信图片_20200710160018.jpg

据说这家老店还有老“国营”的几分“风采”,服务意识阙如,为避免让客人尴尬,我和儿子提前来到。向前台要位子时,就让我见识了“店大欺客”的威风,服务员脸一歪下巴颏指点的方向就给我们定了位。位子靠窗,还好,坐下,要菜谱,服务员仍是面无表情,带搭不理,冷得真如三九天。点好菜码,想要开水,说是没开,让等,这样的就餐感觉,多少年没体验了,假如有人想对八十年代前的餐饮业来一番“忆苦思甜”,就到这里来吧,绝对不虚此行。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这里值得来!

等待客人,翻看菜单,菜单倒是做得很有文化味,用了很多古今名人做幌子。春和楼是1891年建成,是不是我们吃饭的这处?我说不准,据历史学者李明兄的说法,春和楼很多说法值得怀疑,与他掌握的历史材料不相符合,这才一百多年的时间,就有如许疑问,可见几千年的历史该有多少玄机啊!

微信图片_20200710160033.jpg

为了增加历史感,春和楼的墙上增加了许多历史图片张贴。记得在美国去阿米什,在当地一家酒店吃饭,酒店很老,在一间房间有一块墙体被一块玻璃罩住,里面是当年酒店的壁纸,是装修时特别留下的,房间里一块牌子清楚地说明某年某月林肯总统曾在这里开会用餐,而不是像这里的宣传牌大而化之的写法。这让我想到,中餐的加盐少许和西餐的每种配料精准到多少克的差别。

装点门面的牌子,让我想到,一家酒店几经沉浮换了无数主人,中间还曾属于过“人民”,谁给它的历史负责?
在俄亥俄州哥伦布时,曾去“德国村”的一家老字号吃过几次饭。那是一家老店,从创办到如今,一个家族五代人经营同一间饭店,那份历史自豪感绝不是一些道听途说传言能取代的。其实,在一个地方该有一些老地方让不同的人去寻旧,眼下,很多问题都出在“求新”上,一味求新,就像一个人试图甩掉自己的影子一样,最终必然是南辕北辙,所得非所求。

请的客人是两位年轻的美女博士,都是OSU东亚系吴伟克教授的爱徒,认识她们也有几年了,她们也都多次来青岛,在这里有很多老朋友,我和儿子在哥伦布时和她们一起吃过饭,聊过天,如今她们都已完成学业,有了称心的工作。我们聊着共同熟悉的话题,说到共同熟悉的朋友,话题泛泛,却也有趣。她们学识渊博,见多识广,活力四射心想,这真是时代的幸运儿!

点了六个菜,后来证明多了点。烧蹄筋尚好,炸虾仁比较地道,其他泛善可陈,那道滑溜鱼片实在不敢恭维,吃起来有点腥味。好在,见面为的是聊天,而不是吃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天南地北什么没吃过?

感谢两位博士的到来,让我壮着胆子走进自己心中吃饭的“神殿”!这里现在并不不高端,已是“昔日王谢堂前燕”,早就脱去了光环,新时代的权贵早就不屑光顾此处,但毕竟“先前曾富过”,也算是瘦驴不倒架,起码是我心里的一个情结,如果不是接待远来的客人,还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来寻味呢!

微信图片_20200710160039.jpg

从春和楼的窗户望出去,天色灰蒙蒙,街道也冷清,没了树的遮掩,马路显得异常赤裸,新种下的树一副孤苦伶仃的样子,煞是可怜!真想不清楚,当年何以把长了多年的大树伐掉?杀树种树究竟为了什么?和谁商量过?多少事都是这样头脑一热就办了,这都是拜“制度优越性”所赐。

中山路上商家卖着廉价的产品,这里原本应该呈现低调的奢华才对得起它的历史,可如今完全一个破落户的样子,想想也让人心疼!

一顿饭吃出如许感慨,是自己老了,还是时代的种种变迁催逼自己作无望的遐想,或许都有吧……


于学周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学周丨春和楼吃饭记》 发布于2020-7-10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