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周丨史实与史识——从“死诸葛走生仲达”说起 - 世说文丛

学周丨史实与史识——从“死诸葛走生仲达”说起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回忆自己读《三国演义》时,年龄已经很大了,可是,因为从小受的教育,不可避免将书中人物划成分,诸葛亮无疑是“高大全”的,与之相对应的周瑜也好,司马懿也罢,都是“坏人”,尽管心里对周瑜这个人的“坏”未必真恨,可是因为诸葛亮的缘故,起码对他的“小气”爱不起来。至于司马懿则干脆为他涂上一脸白粉,让他在心里彻底龌龊。及至年长,被充斥荧屏的抗日神剧恶心到吐,这才反思,我从罗贯中那里得到的那点可怜的三国历史是被演义过的。从此,无论读正史、野史、笔记还是演义,都让自己尽可能获得准确的史实,进而形成自己的史识。

《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四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见木像魏都督丧胆”说的是诸葛亮死在五丈原,死后还将司马懿吓退的故事,罗贯中写得绘声绘色,抄录如下:

却说司马懿夜观天文,见一大星,赤色,光芒有角,自东北方流于西南方,坠于蜀营内,三投再起,隐隐有声。懿惊喜曰:“孔明死矣!”即传令起大兵追之。方出寨门,忽又疑虑曰:“孔明善会六丁六甲之法,今见我久不出战,故以此术诈死,诱我出耳。今若追之,必中其计。”遂复勒马回寨不出,只令夏侯霸暗引数十骑,往五丈原山僻哨探消息.....却说夏侯霸引军至五丈原看时,不见一人,急回报司马懿曰:“蜀兵已尽退矣。”懿跌足曰:“孔明真死矣!可速追之!”夏侯霸曰:“都督不可轻追。当令偏将先往。”懿曰:“此番须吾自行。”遂引兵同二子一齐杀奔五丈原来;呐喊摇旗,杀入蜀寨时,果无一人。懿顾二子曰:“汝急催兵赶来,吾先引军前进。”于是司马师、司马昭在后催军;懿自引军当先,追到山脚下,望见蜀兵不远,乃奋力追赶。忽然山后一声炮响,喊声大震,只见蜀兵俱回旗返鼓,树影中飘出中军大旗,上书一行大字曰:“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懿大惊失色。定睛看时,只见中军数十员上将,拥出一辆四轮车来;车上端坐孔明:纶巾羽扇,鹤氅皂绦。懿大惊曰:“孔明尚在!吾轻入重地,堕其计矣!”急勒回马便走。背后姜维大叫:“贼将休走!你中了我丞相之计也!”魏兵魂飞魄散,弃甲丢盔,抛戈撇戟,各逃性命,自相践踏,死者无数。司马懿奔走了五十余里,背后两员魏将赶上,扯住马嚼环叫曰:“都督勿惊。”懿用手摸头曰:“我有头否?”二将曰:“都督休怕,蜀兵去远了。”懿喘息半晌,神色方定;睁目视之,乃夏侯霸、夏侯惠也;乃徐徐按辔,与二将寻小路奔归本寨,使众将引兵四散哨探。过了两日,乡民奔告曰:“蜀兵退入谷中之时,哀声震地,军中扬起白旗:孔明果然死了,止留姜维引一千兵断后。前日车上之孔明,乃木人也。”懿叹曰:“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也!”因此蜀中人谚曰:“死诸葛能走生仲达。”后人有诗叹曰:“长星半夜落天枢,奔走还疑亮未殂。关外至今人冷笑,头颅犹问有和无!”司马懿知孔明死信已确,乃复引兵追赶。行到赤岸坡,见蜀兵已去远,乃引还,顾谓众将曰:“孔明已死,我等皆高枕无忧矣!”遂班师回。一路上见孔明安营下寨之处,前后左右,整整有法,懿叹曰:“此天下奇才也!”于是引兵回长安,分调众将,各守隘口,懿自回洛阳面君去了。

按:作为小说,这一段描述是精彩的,从司马懿“夜观”“惊喜”“跌足”到“大惊失色”“回马便走”再到“神色方定”“徐徐按辔”,将司马懿的神态与心态都活灵活现呈现出来,这是小说家笔法,切不可当历史来看。

再来看看陈寿的《三国志》关于诸葛亮之死这一段是怎样的介绍:

(彰武)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按:这是史家笔法,冷静干练,有一说一。尽管,因为作者凭一己之力完成的《三国志》完全是按人物排列的本纪和列传,没有任何如地理、经济、典章制度等的志书或表的内容,称“志”稍嫌勉强,但却是记载三国时代历史的最为翔实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对诸葛亮之死这一史实,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分别征引了《魏书》《晋阳秋》及《汉晋春秋》。

《魏书》是这样写的:

亮粮尽势穷,忧愤呕血,一夕烧营遁走,入谷,道发病卒。

按:《魏书》所言,诸葛亮是在粮草耗尽,势穷力屈之际,又气又恨,以致吐血,自烧大营,撤退途中发病死的。关于呕血一节,裴松之以为不真实,他的理由是诸葛亮谋略深厚,不至于在胜负未分的时候,因为司马懿而吐血。我看裴松之的看法未必准确,《魏书》或许有“污蔑”之嫌,但确实道出了一些实情。魏蜀之间国力差距是根本,蜀汉灭亡时人口110万左右,魏国接近600万。诸葛亮带兵出征一般是五六万,这已经是蜀汉的绝大部分精锐,打光了就没了。司马懿、曹真不光每次迎战所带兵力远比诸葛亮多,更为关键的是即使打没了还能补充得上,这是最直观的国力差距,当然粮食供应也是一大问题,先不说蜀汉库里有多少存粮可供消耗,单是运输就是大问题,所谓木牛流马恐怕只是杯水车薪,很难真正解决前线供应,诸葛亮因此忧愤是可以想象的。

《晋阳秋》写得比较玄乎:

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入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

《汉晋春秋》对诸葛亮之死写得最简单:

亮卒于郭氏邬。

按:只是将诸葛亮病亡地点做了交代。

但《汉晋春秋》对诸葛亮死后尚有交代:

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偪。于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宣王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按:罗贯中在《演义》中据此发挥。

对这一史实《晋书》卷一这样写:

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百姓奔告,帝(司马懿)出兵追之。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距帝者。帝以穷寇不之逼,于是杨仪结阵而去。经日,乃行其营垒,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谷甚众。帝审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辛毗以为尚未可知。帝曰:“军家所重,军书密计、兵马粮谷,今皆弃之,岂有人捐其五藏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关中多蒺藜,帝使军士二千人著软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著屐,然后马步俱进。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审问,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帝闻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按:司马懿是《晋书》的主角,将司马懿对战场的判断与行动措施写得很细致,但也未把诸葛亮写得不堪。一句“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很有人情味。

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来到蜀军大营,应该是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也应该有胜利者的心态,毕竟诸葛亮死了,他活着。对死去的对手,司马懿不吝赞美之词,表现了作为统帅的心胸,对手高明,自己才不低陋,惺惺相惜,这是应该的。从历史的走向看,司马懿也是胜利者,诸葛亮的北伐之矛原本就不锋利,他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而司马懿的隐忍与坚守之盾却很厚实,足以抵挡诸葛亮的虚张声势。这就是历史史实,依据史实,或许会得出合理的史识,历史可以演义,却不能意淫。




于学周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学周丨史实与史识——从“死诸葛走生仲达”说起》 发布于2022-12-7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