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同俊丨青岛四方铁路客车:百年嬗变的诗和远方(下) - 世说文丛

张同俊丨青岛四方铁路客车:百年嬗变的诗和远方(下)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始于早期胶济铁路,奠基于新中国成立之初,跃升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回望青岛四方工厂百年,新中国铁路客车驰骋八方的历史缩影生动呈现,人在旅途的冷暖体验也成为时代变迁的侧影。

一九五零——二零零零

青岛解放后,客车生产从仿制到自行设计、生产,1954年是重要节点。这一年,顾懋林、张孝钲、李钟嶽、徐寅忠等十几位设计师,由一机部调入四方机厂,设计科成为唯一拥有客车设计权单位,工厂成为客车主导厂。

23.jpg
顾懋林

24.jpg
张孝钲

25.jpg
李钟嶽

从此出产的逾万辆铁路客车,影响到无数中国人半个世纪的出行和聚散。

一、 车体越来越长、越高

客车车体每一次加长、增高,都代表着产品升级、技术进步。新中国成立前就有的21型(22米),经过几年生产,1958年停产。22型、23型(23.6米)、 25型(25.5米长),六十年代开始研制,长期生产、使用,都是干线客车主型产品。
担任设计科副总设计师的顾懋林,主持了各型客车的设计研发。张孝钲、李钟嶽等设计师,参与了多型产品设计。苏联专家也给予很多技术指导。

26.jpg
21型餐车

27.jpg

28.jpg
22型硬卧

29.jpg
22型图纸

30.jpg
31.jpg
25型空调软座车驶入深圳站


25型车打破了绿皮车的历史,有多种颜色涂装。
1958年四方工
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列双层客车,1961年生产出双层客车列车组。《人民日报》进行了报道

32.jpg
四方厂领导、技术人员与苏联专家合影

33.jpg
34.jpg
35.jpg
1961年10月7日《人民日报》

36.jpg
六十年代的工农兵座卧夜间用车

37.jpg
八十年代四方机厂硬座车座椅安装

38.jpg
1990年,原铁道部长吕正操来工厂视察

39.jpg
工厂职工刘仲石1979年创作的水粉画《车城即景》

40.jpg
七十年代四方工厂客车交车线

41.jpg
老厂区废弃的客车车间走盘

二、 运行越来越安全、快捷

五十年代末期开始,设计专家就一直为降低车辆自重、提高车速不懈努力。
1960年,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列低重心轻快稳列车,构造时速140公里,铝合金流线车体,首次采用空调。

42_副本.jpg
低重心轻快稳列车车体

43.jpg
低重心轻快稳列车硬座车厢

1965年,试制成功第一列25.5米空调轻快稳客车,以时速160公里为目标,硬座车轻量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60年代末期,工厂设计部门受到冲击,戴仲为主组织重建了客车设计队伍。

44.jpg
1978年客车设计科部分同事留影

45.jpg

就在这个时期,工厂受命研制国家最高领导人乘用的甲级公务车和餐车,安全稳定性、乘用舒适度、公务功能性等技术指标前所未有。八十年代中期形成全系列,《青岛日报》报道,国内国际领先。

甲级公务车主任设计师是姚士衡,乙级、丙级主任设计师是顾寿璋。

46.jpg
设计师顾寿璋在工作

47.jpg
1995年,新型公务车内部

经过30多年努力,1993年试制成功准高速空调列车,试验时速达到183公里。

48.jpg

火车行驶必须“循轨蹈矩”,装有车轮的转向架,直接影响着载荷、安全、稳定性和舒适度。最早定型202型,最早设计U型转向架,四方工厂客车转向架设计、研制长期领先。转向架设计师张鹤宾,在结构、工艺等方面的创新建议,为车速及安全性提高做出了努力。

49.jpg
22型硬卧车转向架安装

50.jpg
右二为张鹤宾

51.jpg
摘自《四方机厂车辆厂志 1900——1993》

52.jpg
位于德占时期办公大楼的客车设计处的转向架组八十年代末工作情景

53.jpg

三、 旅行越来越舒适、环保

旅客栖身车厢,吃喝拉撒睡的必需,诗和远方的浪漫,最前端的规划者是设计师。
总设计师顾懋林,主张以人性化设计提高旅行舒适度,车内环境应既实用又美观,最早提出设立工艺美术师岗位。
各型号客车不断改进,功能不断升级,硬座、硬卧、软卧,空调车,旅游车,餐车、行李车,客车大家族日益繁荣。长期困扰环境的卫生间直排,逐渐被集便器取代。这些使出行越来越舒适愉悦,服务越来越人性化、个性化。

54.jpg
22型硬卧车厢

55.jpg
22型软卧

56.jpg
四方工厂一位职工乘坐本厂生产的软卧

57.jpg
58.jpg
广深客车餐车

59.jpg
1992年的“希望”号旅店车
铁路客运高峰时,拥挤不堪、一票难求的苦涩是很多人的记忆

62.jpg
准高速餐车内部情景


四方工厂最具人性关怀的客车——健康快车,“流动的铁路医院”,由香港的基金会出资发起,1997年香港回归时开行,为边远地区群众治疗白内障,播撒爱与光明。1999年的第二列、2002年的第三列、2008年的第四列改为双层,时速由120公里提升为160公里。高玉功是唯一参与了四列车设计、制造、检修的设计师。

四、市场越来越开放、多元

六十年代初,四方工厂客车出口锡兰(今斯里兰卡),中国客车产品第一次走出国门。生产了第一批国际联运客车,车轮驶出国境。

65.jpg

七十年代,援坦赞客车中,周恩来送给两国总统的公务车备受称赞。

坦赞公务车会议室

68.jpg
坦赞客车餐车

69.jpg

吴冠中受命为专列画两幅非洲风景画,参与专列美工设计的朱仁普等配合吴冠中工作。吴冠中还留下了一幅俯瞰工厂交车线的精美画作。

改革开放后,四方工厂与日本企业的合作,对后来的动车引进产生影响。向缅甸、伊拉克、斯里兰卡等国家出口,客车走进更大的国际市场。
1986年客车分厂在棘洪滩建立,1995年12月,第10000辆客车下线充满标志性和仪式感。分厂逐步成为中国动车研发、生产的龙头。

70.jpg
上世纪末,工厂积极参与国产动车组研制,世纪之交新老厂区共同生产的“中原之星”动车组成为京广线明星。

71.jpg
九十年代末研制的动车在老厂区落车

传统上靠机车牵引的客车也有了强大动力,铁路乘客乘坐着风驰电掣的动车组,进入了高铁新时代。

【作者授权专稿】

图片来源:杭文、《四方机厂车辆厂志》、胶济铁路青岛博物馆、《胶济旧影》《青史“影”存》《图说老青岛:日本第一次统治时期》《胶济铁路旅行指南》(1934年)等,部分来自网络。

张同俊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张同俊丨青岛四方铁路客车:百年嬗变的诗和远方(下)》 发布于2022-12-14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