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易丨陪读的日子(八·目标) - 世说文丛

木易丨陪读的日子(八·目标)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高二那年,我带儿子去美国探亲。回来的飞机上,想着这一个月的所闻所见,特别是对几所高校的探访。我问儿子:去美国读大学怎样?我知道他对佐治亚理工印象非常好。
他没有丝毫犹豫:不去!我的成绩估计能去个不错的学校,但是我不想!我一定要参加高考!从小,我有自己的学习环境,这个学习环境好比一个土壤,在这个土壤里我埋下了一颗理想的种子,我就想看看这颗种子在这样的土壤里到底能发出什么样的芽,结出什么样的果。我有自己的目标,我可以考不上,但是不可以不考,不考会有遗憾,将来无法弥补。还有,我和那么多同学一起经历了很多,就要冲锋了,我走了?那不行!
听儿子这么说,我只说了三个字“支持你!”
儿子和许多同学一样,有明确的目标学校,他们一直在努力,为目标奋斗。有一次去开家长会,看到班里同学写的梦想学校,很多人写了清北复交,当时我想,这些学校一个城市才能考上几个?觉得这些孩子很了不起!他们给自己定了这么高的目标,也敢于说出来,这是需要勇气的。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一位老师说过:制定一个比较高的目标,并鼓励孩子为之努力,遇到挫折也不轻易放弃,这样可以激发孩子的潜力。有的孩子给自己设立了目标,但是一遇到挫折就降低一下目标,在降低目标的过程中,激发不出自己的潜力,还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我们不是要求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是希望通过努力让所有人都无限地接近目标。
所谓: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无所得。
《孙子兵法》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孔子教育学生:“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都是一个意思。如果单从学习求知的角度来分析,确实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一个较高的目标,然后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即使实现不了高目标,也会有个不错的结果。

威廉·戴蒙.png

美国权威的儿童心理学专家威廉·戴蒙在《目标感》里说过这样一段话:青春期的时候,人类的大脑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而且精力也达到了人生最旺盛的阶段,如果这个时候孩子没有宏大、扎实的目标,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就会是“空虚”和“愤慨”。其主题思想简单概括就是:一个人有宏大扎实的目标对自己有意义,也对世界有意义。这是我看过的对目标做的最不功利的解释。
高中生参加高考,就是一个对自己有意义,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努力学习,成就更好的自己,未来也会对社会做更多的贡献。时间被学习填满,哪有时间空虚和愤慨?
目标也许不会一步到位,因为有时“学其上,仅得其中”。目标可以分步到位,一段一段地实现。
我知道一个孩子,高考的时候目标学校是北师大,他没考上,去了曲师,硕士去了华东师大,博士终于去了北师大!这其中的努力和艰辛是可以想象出来的。
为目标奋斗的身影是最美丽的风景,为目标奋斗的足迹会留下最美丽的印记。
(待续)


木易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木易丨陪读的日子(八·目标)》 发布于2023-1-10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