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晨丨穿越时空七百年 - 世说文丛

史晨丨穿越时空七百年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2019年12月11日,我与外孙王少楷南下江西广东,飞机、汽车、火车历时一周行程万里,穿越时空到700多年前,踏上文天祥当年路过的山川,寻觅心中英雄的历史足迹。
文天祥江西故乡是吉安,吉安机场也称井冈山机场,这里是一片红土地,我1966年“文化革命”大串联时来过此地,记忆中当地糙米难以下咽,荒山野岭要用当地特有的砍刀开路,可现在完全改变了面貌,毕竟离开半个多世纪。从机场租车去县城的“文天祥纪念馆”不用半小时,遗憾正逢停电不开门,第二天是星期天,全国的纪念馆都闭馆,参观不成岂不白来?当机立断!驱车直奔文天祥的故乡——青原区富田镇文家村。出租车在柏油路上飞驰,镇与镇之间的路修得很好,可下到乡间就是狭窄颠簸的土路了。幸亏司机是当地人,曾到过附近,他讲文天祥的墓地很少有人来过,仅仅听说过而已,查阅地图距县城114里路。
汽车穿村过巷,左拐右转,卫星导航实在管用,像有只无形的手指导着大致的方位,深山老林也在监控之中,不然问路也找不到村民,而且我不懂当地方言。看到牌坊了,离目的地不会太远了,总算放下心来。到了!到了!一尊6.6米高的文天祥雕像,背着西方的阳光,投影到四方形的大广场上,看看方位是面东而立。广场右上方有一六角亭包围在树草丛中,分开草丛寻觅,原来是沙孟海题字的《正气浩然》匾额,刘海粟的“掷笔卷海涛,长啸迎天风”柱联。陵墓在哪儿?总不会在草丛中吧,没有任何标牌提示!
向南的乡道远处好像有村落,无鸡犬之声,无人迹言语,我独自急匆匆向南寻去,树丛中路左边的牌坊映入眼帘。这座5门6柱镌刻着“仁至义尽”四个大字的石牌坊是陵墓的入口,遥望半山腰就是“宋丞相文信国公天祥之墓”。文天祥陵墓在鹜湖大坑村东北的卧虎山上,坐东北向西南,左右有两山,山下有一泉。山环水绕之中,如同当年的文山山庄之缩影。入口横流一小河,过了石拱桥,登上台阶就是47米长的神道,寓意文天祥47岁为国捐躯。神道两侧成对的石羊、石虎、石马、石俑、墓表,与常见的帝王陵墓全都少了一半多,表面均被岁月染成黑褐色,它们成年累月默默守护着这位千古忠魂。登上三层石台阶,分12级、8级、3级就到了燃烧香烛的拜谒台,据说寓意文天祥1283年辞世。再登83级石阶(共106级),来到半球形、高2.6米的陵墓前,有五块灰黑色的墓碑,正中碑文是“宋丞相文信国公天祥之墓,至元二十一年甲申阳月吉日,文陞泣石”。左右墓联分别是“捐躯柴市永葆节操碧血长弘传正气,埋骨青山尽忠邦国丹心暎日誉磁针”“志可凌云文能载道,生当报国死不低头”。我冒险从右侧山石草丛中爬到墓顶,可见题字的碑石,正中上面是“古谊忠肝”,下面是“大义精忠、光照汗青、成仁取义、乾坤正气”,右碑是“南宋状元宰相”,左碑是“西江孝子忠臣”。墓塋建在虎形山的虎头上,墓碑分上下两部分,据说上为虎鼻,下为虎齿,符合风水要求。
离开此地后,我和外甥又飞赴广东揭阳,去“拜访”文天祥后裔的踪迹。文天祥海内外的后裔约有几万人,据说他的长子文道生的陵寝在广东梅州丰顺县的大胜村,我下飞机后驱车到丰顺。在县城先去拜见前县文化馆馆长、文天祥研究会前会长、文天祥后裔文衍源先生。文先生比我大两岁,同是老五届大学生,虽然学的是越语,但他一直致力于文天祥的家谱研究。在一楼简朴的寓所里,他拿出来几本文氏族谱,还有先人留下的笔迹让我拍照,他说这是文天祥嫡孙文伯平所书。
文衍源先生的族谱与正史出入很大,一是文氏始祖祖籍竟是山东莱阳,并非四川成都;二是文天祥17岁结婚,而中状元的皇榜上记录,二十岁时尚未婚配;三是文天祥有道生、佛生、环生三个儿子,道生生于庚申(1260)年,佛生生于丙寅(1266)年,环生生于庚午(1270)年。道生比文献早生了6年,还多出了三子文环生。四是文道生被宋恭宗诏督理军机,策命苏女为配,1276年生子伯平,19岁亡(1278年8月22日申时),而文天祥自己讲1278年文道生死时仅13岁,而且是在祖母曾德慈九月初七死后方病故的。
我与文先生探讨以上四处异点,他言辞凿凿,以家谱为据。虽然文道生的后裔现分布在广东、福建、海南三省八个县,可江西文天祥纪念馆中文道生却无传,文先生对此颇有微词,曾与纪念馆馆长谈及此事,可正史不能变动。辞别文先生我又驱车进山,去大胜村拜谒文道生夫妇的陵墓。山道弯弯,一路颠簸,到达“大胜深塘背”处却无人可问询,村庄在山坳环绕的谷底,女村民们不知是听不懂普通话,还是不知道文天祥其人,问了几个聊天的农妇,才告知前几年有个大墓修在村西山上。穿村过街,来到西山坡,路窄陡峭,汽车难上,只好弃车步行。水泥道路虽然平整,因有山石滑坡,有几处需绕行,气喘吁吁终于来到“有峰雄秀,状若蜈蚣”的“飞天蜈蚣”墓地。这是2016年夏季文氏子孙重修的坟茔。座乾向巽的墓地左边还立有“墓誌铭”,没有作者落款,文中仅书文道生1278年惠州病故,与文献相同,却未记出生年月日,末句有“蜈蚣妖娆冲碧霜,极目江天分外妖,灵山演绿埋忠骨,胜地含丹照今朝”。
文氏家谱记录文道生的儿子文伯平三岁丧父,十岁丧母,后遵遗训迁往“不寒不暖之地”,与侄汝安来到潮州凤凰镇的下埔村安家落户。我们第二天又从揭阳乘车来到潮州,这里是唐朝韩愈的被贬之地。下埔也是山村,村民4000余人,大多姓文,村口竖有“正气长存”的石牌坊,是潮安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气堂”是专为文天祥设定的灵堂,正中是文天祥与欧阳氏的牌位,右有文道生和苏氏的灵位,左有汝恕斋夫妇灵位,可能是他侄子汝安吧?因为他俩是最早来到下埔村的。询问村长文潮国,他是现任文天祥研究会会长,他正接待一客车从深圳来的文天祥后人,工作忙碌来不及详谈,于是介绍给我文衍源的电话为我答疑。下埔村文氏的祖宗上溯文天祥和文道生,然而他们两人都未来过此地,天地悠悠沧海桑田,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已经过去七百多年,尤其中间又有蒙古人统治了近百年,很难还原真实的宋末三帝时代,我们现今活着的历史都在随意篡改,何况死去几个世纪的人和事?
千里迢迢前来凭吊文天祥,是我对他忠肝义胆的敬仰,对他仁至义尽的膜拜,崖山之后无中华,崖山之后却永远铭记文天祥。我决定去一趟崖山。
司机把我们从梅州市送到普宁市,然后乘3小时火车到达新会,再搭出租车去崖山宋元古战场,往返租车车费220元。这里很少有人光临,大人物除了周恩来1950年代来过外,另一位就是为“崖山祠”题字的杨尚昆了。700年前,空前绝后的宋元大海战在这里开打,空中仿佛仍回荡着当年的厮杀声。山河易主,忠良相随,十万军民投海殉国,场面何其惨烈!宁死不屈,愿随宋朝一起共存亡,其原因让后人一代代思索。联想吊死煤山的崇祯帝,身边仅仅一个太监;洪宪皇帝死后,民众鞭炮相庆,民心民意何在?宋人有过的尊严和风骨都丢失了,宋朝用礼仪和法治构建的社会,成了遥远回忆的历史。
当年,元将张弘范在崖山石壁上刻过“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12字,后被宋人把前面加一宋字,然而张弘范是蒙古人却不是宋人,后来这13字被铲去,1962年田汉改成“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13字,“文革”中又被凿去,据说田汉的刻字现在又重现了,崖山祠工作人员告诉我,题字圈在海军基地内,普通百姓是看不到的,只能在“诗碑廊”看到田汉的《七律·崖山怀古》。碑廊中我还看到毛泽东抄写文天祥的那首名句《过伶仃洋》,不过他给作者改动了几处:文天祥原作“辛苦遭逢起一经”,改成“辛苦艰难起一经”,这里的难字是仄声,违反了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而且成了“孤平”;“身世浮沉雨打萍”改成“身世浮萍浪打萍”,这句明显是错句,因为上联“山河破碎风飘絮”与“身世浮沉雨打萍”才是工对,“雨”改“浪”尚可,“破碎”应对仗“浮沉”,但决不能对“浮萍”。因为是领袖,错了也就错下去,哪管千百万后人来参观凭吊。其实错了就改,谁都应该实事求是,王羲之的《兰亭序》自己改了多少字,仍是天下第一书。不知直言犯上的文天祥能否容忍这样的改动?这可是他千古绝唱的版权,他们在阴间会不会吵起架来呢?
文天祥生于江西葬于江西,生于斯葬于斯的还有胡耀邦,他是我最为敬佩的共产党人,老百姓称他为中国共产党的良心。“文化大革命”中我到过北京团中央,目睹了胡耀邦被轮番批斗的残酷现场,深深理解他平反冤假错案的无畏决心。今天瞻仰了古代的英雄文天祥,不能不去瞻仰现代的英雄胡耀邦。我与外孙从南昌乘高铁来到江西共青城,来到富华山的胡耀邦陵园。入口两侧是胡耀邦手书的一幅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我们购了两束黄菊花来到胡耀邦的墓地,直角三角形的墓碑上有他的雕像,我们一一鞠躬缅怀,一一拍照留念。日本友人栽种的樱花林似乎在一旁窃窃私语:崖山之后无中华,唯有文天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胡耀邦当之无愧。
从南昌乘飞机返回青岛前,坐电梯登上滕王阁,真如神童王勃所书,江西的的确确人杰地灵:古有陶渊明、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晏殊、晏几道、黄庭坚、朱熹、杨万里、文天祥……今有祖籍宁都的孙中山、祖籍吉水的毛泽东刘少奇、祖籍九江的周恩来、祖籍吉安的邓小平胡耀邦、祖籍德安的陈独秀陈毅、祖籍新干的习仲勋、祖籍崇仁的华国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如穿越了700年的时空隧道,让我看得更远,认得更多。


史晨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史晨丨穿越时空七百年》 发布于2023-1-27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