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起庆丨零星的感想(13) - 世说文丛

王起庆丨零星的感想(13)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欲望主体


有观察者说:在精神病院里,所有的男人都想干大事;所有的女人都想被人爱。这个观察者也可能会搞错了地址,因为你无论在哪里观察,也都是这个结论。只是这个结论稍嫌武断,应该还有其他的状态。
“男人都想干大事”,这一点把社会学和生物学一下子拧在了一起。前者就是雄心壮志、雄视天下等词语所形容的那类事情;后者就是公猴都想当猴王,雄狮都想当狮王那个情况。“女人都想被人爱”,这一点让人觉得还是女人的发展方向更好。但想被人爱,正是对想干大事的有力鼓动。
福柯说“身体是被许多不同的政体所塑造”。德留兹则说“身体是欲望的主体”。这两位当代哲学家的话,让人觉得“主体”严重下滑。往前回溯,笛卡尔那时候说的是“我思”的主体(我思故我在),即“理性”主体;到了现在,人们却只说“欲望”主体了。令人感慨的是:两千多年前的圣经《旧约》里,说的也是“欲望”主体。圣经叙事中,讲述了那么多生动的、劫难中的“欲望主体”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示。这是上帝的眼光,他早已把人的主体性质看透了。这里只是说“人的主体”,因为圣经的真正主体是神,人则是神这个主体的分有者。
我觉得,不必把欲望等同于主体,这样就把人彻底碎片化了。欲望不是主体,而是主体发动机里面的燃料。虽然欲望总是被看作罪恶之源,但没有欲望才是不可思议的。它往往被看成是“撬动历史前进的巨大杠杆”,或被说成是“全部文明升华”的起点,等等。总之,人很难从主体自我中剔除欲望的杂质。无奈,还是把这样一个不完美的主体归还上帝吧。


务实和务虚

一个务实的世界,一个务虚的世界。二者交叉在人的生命里,但并不一定会造成人的精神分裂,因为人总会被其中的一个所吸引,产生出不同精神趋向。
务实的热心不一定真实;务虚的热情不一定虚幻。说是“不同的精神趋向”,算是一种程度很低的说法了。其实,务实与务虚已完全成为人特定的“生活方式”了,如同观念可以驱动生活行为的道理相近。
萨特学说里有一个重要概念叫“想象界”。作为人的一种感知形式,想象界是与现实事物发展联系的形式。萨特又认为“没有任何东西是虚构的”。那么“想象界”也并非虚构,譬如说,我们的言语行为都被“想象界”所牵动。
对于人的不同选择来说,务实还是务虚并不是一个真假问题,而是一个兴趣问题。务实者与务虚者之间,相互体会不到对方的乐趣。

萨特.png 萨特



王起庆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王起庆丨零星的感想(13)》 发布于2023-2-8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