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龙丨雅士 - 世说文丛

​阿龙丨雅士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微信图片_20230308092634.jpg

烟花三月,扬州城披上春天的新衣,淡妆浓抹,等人来赏。三月初三这天,人们骑毛驴,或坐篷车内,去城郊水涘修禊,以游玩为主,吐尽腹腔一冬的闷气。这里面,不乏结伴同游的文人名士。他们与街巷布衣的不同是吟诗作文,让山水怪石艳花碧草文字中复活,留给后人诗情画意,名之雅集。
出来镇淮门,步循小秦淮曲曲折折北上,两岸诸多情态,一丛竹一丛木,隔不远,再一丛竹木,倒映清流之中,淡淡的,水雾中,青石间,半弯腰一个女儿身,撩水梳洗长发,手边稀竹翠叶就多了一份婉约。康熙三年春天,扬州府推官王渔洋《红桥游记》写:“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溪塘幽窈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一同冶游吟赋的,还有林古度、杜濬、孙枝蔚、徐承家等,他们步行大半晌,感觉累时“拿小艇,循河西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所谓红桥也。”红桥,扬州城文人名士频聚之地,落下多少如花步履记不胜数。康熙二十七年胜春,孔尚任慕王渔洋诗名,召集八省二十四名士雅集红桥,其中不少王渔洋好友,称“八省之会”,留下了“至三月三日,天始明媚,士女祓禊者,咸泛舟红桥,桥下之水若不胜载焉。予时赴诸君之招,往来逐队。看两陌之芳草桃柳,新鲜弄色,禽鱼蜂蝶,亦有畅遂自得之意”的记述。有谁知八省之会为他创作《桃花扇》带来多少灵感呢。卢雅雨,即与纪晓岚结为亲家的卢见曾,时任两淮盐运使,曾三次召集颇具规模的红桥雅集。第三次集会上郑板桥终与袁枚相会,两人避谈走狗,却传出讨论大清律最好废除刑杖之“打屁股”的趣谈。
王渔洋者,王士禛也,山东新城人,顺治十四年进士,诗名中天,扬州推官五年创作了大量诗文,其中康熙三年雅集上一首《冶春绝句》“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声震江湖,唱和者众,形成“江楼齐唱冶春词”盛况。李斗《扬州画舫录》载:“贻上司理扬州,日与诸名士游宴,于是过广陵者多问红桥矣。”冶春和红桥,因王渔洋诗文一时成清初文人名士的向往之地。扬州的园林山水浸泡了王渔洋的诗情,即便进京做了刑部尚书也念念不忘,于周村城西长白山自然风光中修建“夫于草堂”,闲暇时小住。“东山清风来,西涧凉雨度。”康熙四十三年被罢官归里,居草堂,著小文,《长白山录》详尽记叙了长白山的自然景色、山川风物、民生民俗,不失雅士情怀。
乾隆十七年秋冬,郑板桥六十一岁,被罢官,结束了潍县七年县令,告别了官宦生涯。时年,他并未草草返回扬州兴化,而是抱铺盖卷离开县衙,借寓好友的郭氏南园。南园为潍县最大园林,遍修篁竹,亭台隐现,夹道通幽,他于小径徘徊,画下竹石兰花,炼句题词,赠送并逐一辞别故友,当时的诗句,尽弃阿谀奉承,返回了诗人本质。来年三月,三头毛驴带他下了扬州,又见烟花柳巷,让他好不自在。他在兴化和扬州之间穿梭,卖画为生,享受清贫但不失风骨的书生晚年生活。郑板桥喜爱园林不减当年,扬州城北及瘦西湖一带,园林座座,相接不断,其中的李氏小园占地约十亩,他去扬州便进住几天,感受清风明月,物是人非。城东二里远的梅庄,也是他多次流连的方寸,作《梅庄记》,以抒情怀。虽再无雅集可喧,但他时时与自己的灵魂交汇,率性游冶,举笔而作,岂非亦雅士的雅集之举?
阴历的三月,青苗萌发,再不用躲避啮齿动物。即便春去冬回,寒风砭骨,雅士们也不需要穿道德的外衣了。库切说:“我们穿过尘土就像鱼儿游在水里。”
 
写于2019年
整理于2020年



阿龙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阿龙丨雅士》 发布于2023-3-8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