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占丨六旬菜农李延崔 - 世说文丛

阿占丨六旬菜农李延崔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再小的手艺也可以构成美。比如,李延崔卖菜呈现的就是一个美学的标准流程。
在青岛延吉路农贸市场,六十岁的菜农李延崔像一个淹没在人潮里的黑点。他从不开口叫卖,站在菜摊后面,甚至还有点腼腆。
菜摊却是一派葱翠鲜活。十几个尺寸相同的铁盆里,摆着码好的各种蔬菜,哪一盆卖空了,赶紧再一棵一棵地仔细码放上去。
在摘掉黄叶这件事情上,李延崔绝不手软。菜一定都是绿的;其次,菜一定要码好了再卖——每天早上五点出摊以后,他就开始不停地维护这两个标准。
油菜五棵成一排,一层层,整齐地码成一个小山堆。盖菜同样如此。苦瓜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底部多,越往上越少,呈金字塔造型。我甚至觉得李延崔的菜美如五言七律,讲究平仄,一韵到底。
而且,胡萝卜一定要带着绿莹莹的缨子,等买的人挑好了,上秤前再砍掉。为什么不跟其他菜农一样事先把胡萝卜缨子砍掉?筐子里能多装一些,而且还能节省现场售卖时的麻烦。李延崔说,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带缨子拉过来能使胡萝卜的新鲜度更持久些。二来嘛,水灵灵的好看。
李延崔就是要卖好看的菜,据说这是他年轻时养成的习惯。“年轻时,跟着村里的老人出来卖菜。装筐之前,先用绳子把菜捆好,再一捆捆码放到竹筐里,把竹筐绑在自行车后座上,一路上再颠,菜也不乱。”
他说他看不得菜受搓揉。他还说那些年,青岛的齐东路、无棣二路、延吉路菜等大市场都跑遍了。
“现在的热销菜标准跟十年前完全两个样。以前,菜的个头越大价格越高,现在反倒是菜心价格高,大的卖不上好价钱。”他说。
李延崔的菜,均价比其他菜摊略高,但不愁卖,因为老顾客都知道,他的菜全部产自城阳夏庄西宅子头,都是他和邻居一起种的,吃不了才拿出来卖。由于菜品新鲜,李延崔几乎每天都能卖光300斤菜。晚上收摊回家,邻居们已经把第二天要卖的菜整理好了,20年来已经数不清有多少邻居做了他的供应商。
油菜是李延崔的四季主打菜,他家有三分地种油菜。“油菜忙活人,一个半月长成后,割完一茬就得赶紧撒种,一年四季都闲不着。”

 03_副本.jpg 菜农李延崔  阿占画

一到秋天,南方油菜大量上市,青岛本地油菜因为高价不占优势,这个时候,李延崔码菜的好习惯派上了大用场。“现在的人讲究,多花几块钱,也要买个养眼。”
在他的生意经里,凡是摊位打理上花了心思,顾客在菜市场转一圈就能立刻作出比较。另外,他不像有的菜农,坚决不吃自己卖的菜,而自己吃的菜又绝不会拿出来卖——他是也种也吃也卖。一方土地里长出来的,一种汗水浇灌大的,哪有里外?
为了迎合顾客的求新心理,李延崔的菜摊上也有秋葵的影子。当有人问及秋葵如何食用时,李延崔竟然会说出“上网搜一下就知道了”的时髦话。原来,文化程度不高的李延崔背后有个“枪手”,那就是自己的儿子。
“儿子会在网上查询有啥稀罕菜,然后买来种子进行种植。他跟我种地不同,好像非要种出个花花样来才高兴。”
至于怎么个“花花样”,李延崔也说不明白。他只听说儿子要开网店卖蔬菜,还起了个好听的名字,“清新一族,菜农特供”。
李延崔说,儿子的梦想是在市区开个线下体验店,他的梦想就是种好家里的三分地。关于“线下体验店”这个术语,他是支支吾吾了好久才说明白的。


原载《青岛财经日报》“人物周刊”
2023.3.28  A7版
组稿编辑:周晓方




阿占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阿占丨六旬菜农李延崔》 发布于2023-3-28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