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基亮丨王凤仙,一位柔韧的女性 - 世说文丛

孙基亮丨王凤仙,一位柔韧的女性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清晨,阳光普照,初冬的温暖,一扫昨天的阴雨冷风。

2016年11月1日,是于恩波先生塑像在青岛一中校园的揭幕式。

于恩波(1884-1941),教育家、革命家,民国时期国会议员、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国立青岛大学筹委会委员、青岛第一中学创始人。

图片 1.png
塑像由著名雕塑家徐立忠先生设计

大理石底座,上刻“于恩波先生”五个金色大字,塑像为晶莹细腻的汉白玉,弓形的眉骨,凝望的眼神,高耸的鼻梁,秀美的胡须,十足表现了民国时期一位教育家的气质和神态。据说作者参考了于先生以及他儿子、孙子的照片,可以说,塑像表现了于恩波先生三代人的面貌和精神。

图片 2.png
祖孙二代的于恩波塑像和孙子于雨生遗像在这里会合了

塑像的发起人是于恩波先生的孙媳妇、医生王凤仙女士。

王凤仙的丈夫于雨生,是于恩波先生唯一的孙辈,在政治上、生活上、家庭上,受到难以名状的摧残,经过最后十几年植物人状态的煎熬,于2014年默默离开了让他伤心的世界。

于雨生成为植物人,躺在病床十年之久。王凤仙医生,精心伺候,植物人于雨生才得以享受十年之久的在世光阴。我曾见过王医生是如何伺候雨生的。每次做好了饭,由女儿用搅拌机搅成粥样液体,通过鼻饲打进雨生胃里,就这样维持生命。无论夏天多么炎热,随时调换体位,避免褥疮。作为雨生的朋友,非常感激和佩服凤仙女士对雨生无微不至的照料。

图片 3.png
2016年11月1日上午十点半,由市政协、一中代表,笔者及家属为塑像揭幕

当天的揭幕仪式上,一中校长发言后,王凤仙女士介绍了于恩波先生的生平事迹,一段封尘多年的历史,一段抗击封建争取民主的反清斗争历史,又重新见到了天日。

图片 4.png
于雨生的照片摆在他爷爷的塑像前

于恩波,山东昌邑于家郜村人。祖父和父亲都是清末举人,曾在济南创办“沥源书院”。

1905年21岁的于恩波,经山东省第一位同盟会员刘冠三先生介绍,加入同盟会,成为山东省最早的同盟会会员。自此献身革命。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他和陈干一起去徐淮地区与清军作战。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他被选为山东临时议会议员。
1918年,在广州参加“非常国会”,共举孙中山为陆海军大元帅。
1922年,孙中山任命温树德为海军司令,他任秘书长。
1924年,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并于青岛创办膠澳中学(一中前身)
1925年,孙中山逝世,他参加北伐国民革命军。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他任山东省党部政组委员。
1928年,任山东省农矿厅厅长。
1929年,任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
1930年,任安徽省党务整理委员,教育厅厅长。
1933年,任中央司法院副院长。
1936年,抗日战争期间,随国民政府迁往四川。
1941年,在四川巴县病逝,享年57岁。
这样一位国民党元老的塑像,今天终于亮相青岛第一中学。

图片 5.png
准备献花的王凤仙女士

于恩波先生青岛的家,紧邻当时的青岛大学,原来叫蓬莱路,后改为福山路。1930年于恩波到安徽省政府任职,辗转到南京。全家移居南京。房子空出来,借给了时任国立山东大学校长的赵太侔先生居住。赵夫人俞珊女士,以及赵太侔的学生李云鹤(江青),俞珊的弟弟、山大学生俞启威,都在此居住。李云鹤和俞启威在这里演绎了一场短暂的恋情,都发生在于恩波福山路的楼房里。更被人津津乐道的是,1934年8月俞启威因革命活动被青岛当局逮捕,押解济南。赵太侔闻讯,赶赴济南,又向当时在南京政府任职的于恩波先生,请求解救。经于恩波协调,才得以保赦。

1989年,我的老师叶英桐先生在金乡路开办翻译公司,当时叶老师手里有很多日文历史资料,是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日德战争的资料,请我参加,那段时间我和于雨生先生有过共事。后来我们又都在圣保罗堂唱诗班低音部,经常在一起练唱,那时他住在自己的老房子院子里的汽车房,因为漏雨,教会教友们捐助,帮他修房子。于雨生曾向我讲过俞启威这段历史,我是第一次从雨生的嘴里知道江青这位“文化大革命”的旗手,竟然和青岛我的朋友家有联系,而且还是有相救之恩的,有些不可思议。

于恩波先生的儿子于江东,一表人才,年轻有为,1940年代初在国民政府时期,曾担任卫生署秘书长。某次,在回青岛的火车上,邂逅一位美丽开朗的济南女孩,据说是吴佩孚的远房侄女,也就二十年后有名的“望海楼”楼主吴白涛女士。当时的吴白涛在济南,在和继母闹别扭,想投奔青岛的亲戚,演绎了离家出走的险剧,踏上了开往青岛的火车。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场离家出走的悲剧,在济南到青岛的列车上,这两位年轻人,竟演变成为一场喜剧,进而演绎出了一场浪漫的婚姻。于雨生就是这场爱情剧的结晶。不过,这场浪漫的婚姻,并没持久,童年的于雨生,就尝到了家庭父母离异的苦难。

雨生1943年生在南京,一个下雨天,预示着一生的不幸。

1949年,国民政府迁往台湾,于江东认为没有人命案,那时的于江东早已和妻子离异,与母亲儿子相依为命,生活在福山路,他感觉不会有多大变故,所以就没去台湾,和老母儿子留居大陆,住在福山路,父亲留下的老房子里。

这样的家庭背景,父亲是国民党同盟会山东的元老,自己又是国民党的官员,可想而知,于江东一家将会遭到怎样的遭遇。于雨生自青岛二中毕业后,曾考上哈尔滨工大,“文革”期间,于家老少三代被遣返昌邑老家,惨遭当地红卫兵批斗。他整整一天被反绑,吊在牛棚上,从此双手关节脱位变形,双臂失去知觉,为了生活曾在大集上卖唱糊口。后来流浪东北,过着流浪汉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

于雨生的家庭背景和颠沛流离的悲惨遭遇,感动了一位林黛玉式的白净女医生,对于雨生的苦难,产生了无限同情和敬仰。

这位医生就是今天于恩波塑像的发起人王凤仙女士。

她不管年龄相差十几岁,不怕雨生没有工作,不怕同事们背后的议论,王凤仙执意要嫁给这位国民党遗老的后代,一位彬彬有礼、备受摧残、身患残疾、没享受到母爱的中年男人。二十几年过去了,他们的女儿于今小姐已经长大,成了一位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可惜于雨生因生母去世,思念心切,旧病复发,瘫痪在病床。

图片 6.png
2016年11月1日于恩波塑像揭幕式在第一中学校园举行,王凤仙女士献花

是王凤仙这位看似羸弱的女性,以耐心和细心、同情心和慈悲心,不辞劳苦,无怨无悔地撑起了这个家。植物人于雨生全靠王凤仙女士无微不至的照料,才在病床上延续十几年的生命。

王凤仙一位柔弱女子,从内心非常同情于雨生一家三代的遭遇,她以自己的细心,把于家第三代于雨生平静安详地送走后,开始了她要为这三代人的历史广为宣传的工作。她要给自己的公公于恩波先生,这位民国老人,对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有所贡献的民国元老建立塑像,以志永远。她的行动贯穿起于家三代男人,承受了于恩波、于江东、于雨生三代跌宕起伏的传奇经历。

今天的揭幕式,王凤仙女士满面春风,终于等到了这一天,足可以告慰三代人的在天之灵。

图片 7.png
在于恩波塑像揭幕式上的王凤仙女士满面春风

图片 8.png
王凤仙女士和女儿于今手捧于雨生的遗像在于恩波塑像前

一个家庭,可以没有父亲,但是不能没有母亲,不能没有女性,在于恩波、于江东、于雨生三代人身上,王凤仙女士的女性光辉,熠熠闪光,照亮了于家三代。

什么是伟大?是有巨额财产吗?是有了不起的身世?王凤仙这位柔韧的女性,仅从其十几年对植物人雨生无微不至的照料,这种默默无闻无怨无悔的奉献爱心这种人格、就可以称得上是大写的“伟大”。

2016年11月1日 王凤仙女士的亲朋好友

又记:
青岛第一中学。其前身曾是在中山公园东边的德国伊尔迪斯兵营的胶澳中学,后来迁至现址,这里曾是日本人的商业学校。因为是在西镇,我从来没去过一中校园。今天作家王灏远先生和我同行,它是一种毕业的,很熟,领我参观了校园。一中真是人才辈出,仅仅在走廊里陈列着校友老师的书画作品,校园里塑像已经有几座,如王乐天、郭士奇、郝保真等。

背景就是王灏远撰写的一中九十华诞祝词浮雕长卷。

图片 12.png
在王灏远先生于一中九十华诞之际撰写的祝词纪念长卷前,合影以志纪念。


孙基亮 於二松堂 2016.11.1.



孙基亮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孙基亮丨王凤仙,一位柔韧的女性》 发布于2023-4-7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