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开明丨西藏——一生应必去一次的地方 - 世说文丛

刘开明丨西藏——一生应必去一次的地方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欧罗巴洲盛传,欧洲的亚特兰蒂斯族是具有超凡力量的种族,历经波折,最终在中国的西藏落脚。这与中国的女娲补天、龙的传人一类民间传说颇有类似之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曾两次派出探险队深入西藏,寻找日耳曼民族的祖先——亚特兰蒂斯族存在的证据,并希望能够以此证据改变时间,打造“不死军团”的“地球轴心”。
西藏,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它是一个永久的谜团。老早就想去一趟,一直没得机会。今年3月,终于登上直达拉萨的火车。一列绿皮火车17个车厢,几千人拥挤在一起,大都本着同一个目标而去。在西宁站转乘同车同铺的增氧列车,继续前行。列车呼啸着进入青藏高原,可可西里无人区,念青唐古拉山脉,绵长的青藏公路、青藏铁路,在四五千米的海拔并行不悖,直直伸向天际线,给人以感天动地的雄壮印象。现又加上了更为先进的青藏高速公路。根据旅途常规版本的忽悠,盼着能看到一只奔跑起来的藏羚羊,但令人失望,这种高原精灵和雪豹之类珍稀动物差不多,轻易不会显露真容,藏野驴和成群牦牛的身影倒不时映入眼帘。慢慢的,感到脑瓜仁胀痛,双眼被满目山峰的皑皑白色刺激得干涩发紧——兴致勃勃的游客们开始尝受到一点本次旅程的苦头了。但心向往之,不改初衷,因早有准备,无人后悔。然而,肉食布衣,迁客骚人,揽物之情,得无异乎?
慵懒无聊的人们躺在卧铺上的,捧着手机目不转睛,继而辗转找地方充电,我却翻开了《可爱的中国》,作者议论道:“至于说到中国天然风景的美丽,我可以说,不但是雄巍的峨嵋,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与夫‘秀丽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可以傲睨一世,令人称羡;其实中国是无地不美,到处皆景,自城市以至乡村,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只要稍加修饰和培植,都可以成流连难舍的胜景;这好像我们的母亲,她是一个天姿玉质的美人,她的身体的每一部份,都有令人爱慕之美。”叫绝的文笔,独到的见解!我突然联想到,比起二战后以色列分到的那点土地,中国人应该知足!犹太人认为:他们眼前砂砾遍布、贫瘠缺水、强敌环伺的土地,是上帝的恩赐,足令珍惜。几十年后,他们终于在这块土地上建成了一个微型发达国家。一个念头常在困扰着我:上苍如果不是对中国特别青睐,也应算是格外开恩,我们没有理由局限于人均资源的数量而怨天尤人。看似荒凉广袤的青藏高原,在智者的眼里,何尝不是一块大宝地。就像《可爱的中国》描述得那样……
蜷伏列车上的四十多个小时过去,拉萨终于到了。由于事先得到朋友提醒,一出车厢到站台,我立马仰脸用手机拍下电子频幕的显示:拉萨站天路格桑花欢迎你,2023-3-17 18:52。出站,游客纷纷拉开架势要拍下拉萨火车站大门的形象,以示自己曾到此一游,被早就候在那里的军人用手势严厉制止——拉萨站不准拍照。


西藏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处处荒远凄凉,满眼冰山雪原。由于复杂的地质、气候、水文条件的交织,它也有林间鸟雀欢鸣,花草树木丛生的所在——多姿多彩,别具一格,是西藏特别引人入胜之处。林芝,就是一个被人称为“西藏江南”的好地方,平均两千余米的海拔在青藏高原,简直像洼地,从而让那些在内地生活惯了的人们,几乎体验不到令人坐卧不安的高原反应。从拉萨乘中巴旅游车,沿318国道行驶5小时,到达雅鲁藏布江的支流尼洋河畔,这里有个奇异的“桃花沟”,远看有圣洁雪山,近观有灼灼桃花,百年桃树林掩映着嫩绿的青稞田,身着民族服装的藏民全家几代人欢畅出游,徜徉在像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所在,唱歌跳舞,说笑拍照,不时吃点果品糕点,享受着大自然的恩典。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很快就被这一幅异域田园风光感染,身处天然氧吧里,拿起相机手机咔咔咔地猛拍一气,饕餮眼前美景,哪肯放过嘎拉山野桃林中的一切。
再登车,沿着蜿蜒崎岖的山间公路驶向1号色季拉山观景台。刚才还脸上墨镜身上风衣漫步在桃林草丛之间指指点点,乍一到这4200多米的“冰雪奇缘”,戴帽子的面包服又派上了用场。人说西藏一天之内可度四季,我经亲身体验以为,一天享受春秋冬的变换毫不为过。立足一片白色世界,站在一尊牦牛头骨的雕塑面前,极目远方更高的峰峦,那便是林芝地区最高的山——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它作为西藏最古老的佛教“雍仲苯教”的圣地,有“西藏众山之父”之称。其巨大的三角形峰体终年积雪,云雾缭绕,几乎从未展露峥嵘,又名“羞女峰”。从我们的立足之地回首向东北方瞭望,山顶露出两个巨大的球状物体,据说那是军队的气象观测点。此处距离印度已经不远。
晚餐享用鲁朗石锅鸡。当地出产的这种石锅,专请门巴艺人用云母石手工精心凿刻而成,价格昂贵,它內含镁铁等17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矿物元素。石锅鸡以手掌参、土鸡为原料,加若干调料,由木料燃烧,慢火炖制,汤味飘出淡淡的药材清香,极具藏族民间风味。奔波一天的旅人,特别容易饥饿,面对佳肴,两桌食客大快朵颐。傍晚宿于藏族民居。由于光照时间的差异,西藏晚上8点天不黑,早上7:30天不亮,大不同于内地。这日早餐,吞咽着又软又薄爽口的青稞饼,与扎西岗村藏族老板娘聊天,她说,今年年初以来,客人越来越多,收入增加了。院子里,看到她家用柴草作燃料,通过烟道把热量输向各个房间,怪不得让我们感觉浑身舒适。
鲁朗小镇是一个被赋予“东方瑞士”名誉的国际旅游小镇。我发现,这里的二层小楼,都带一个花草环绕的院子,干净整洁,3月底依然有白雪存留;极目远眺,周围可见悠然的雪山,凸显着圣洁宁静的气氛。此情此景,像极了我4年前去过的瑞士。据说,来自万里之外的德国人,和大都说德语的瑞士人以及北欧人,对此有种特别的亲切感。


根据旅游安排,这天我们来到一个西藏民俗村,参加藏民家访。甫一下车,漂亮的藏族姑娘给每位客人献上洁白的哈达,笑容可掬地引着我们来到她家二楼的客厅。姑娘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现在是这个村的文化代表,负责接待游客,介绍藏族民俗和当地手工艺品特色,引导购买各类商品。每个月,国家固定发给她3000元薪水。她说一口略带欧美人口音的普通话,一看便知,她是由原先习惯讲藏语经过训练后才改说汉语的知识分子。
根据她的叙述,知道她今年35岁,有3个孩子,爷爷依然健在,家里四代人住在一起,没有分家。村里多数家庭也是这样几代人同堂生活。她哥哥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院子大门口悬挂着他的职务牌,上面有他的半身照片。国家宪法规定,各族人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藏民群众可以信教但党员不能信,所以,她兄妹俩不是藏传佛教教徒。她爷爷是个技艺高超的银匠,客厅里摆着的各种精美银器,闪耀着金属的光泽。其中,有的是爷爷亲手打造,有的是重金购得。藏民认为,用银器做餐具可以消毒,增进健康。不过据姑娘介绍,藏人的平均寿命远低于北京、上海等大都市。所以,寿命高低,不完全取决于空气质量等某一单项的优势,它是综合因素交汇发挥作用的社会现象。姑娘还说,爷爷身体依然很好。为了朝拜,他曾经从村里一步步走到拉萨,途中磕了几万个头,半年后才回到家里。我们目睹了客厅墙上悬挂着活佛给她爷爷赠送的一幅精美唐卡,看来是她家的镇宅之宝。姑娘还意犹未尽地让我们参观了她家的新居,就在旁侧十几米的地方,由广东东莞市政府援建,格局为现代派二层别墅风格,即将竣工。她说,今年,年轻的家人就会搬进去了,老年人还是喜欢住在老房子里。建房费用由政府帮助解决,自家只负担一部分。这让内地贷款买房每月苦于还贷的人们羡慕不已。对少数民族,国家政策有多方面的倾斜照顾,各经济发达省市也对藏区伸出了援助之手。青岛市援建的地区是日喀则,可惜这次无法去那里浏览一番。
第二天一早,中巴车行驶在只有双向两车道的川藏公路上。晴朗的天气,温暖的阳光,撩起了大家的兴致。可好景不长: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突如其来的小雨夹雪,突然扑打到车前窗上,刮雨器忙碌了起来,地面很快变得又湿又滑,车速不得不降下来。忽然,见到一位身着藏族长袍,手拄简陋木杖,背着简单行李,不急不慢地沿公路右侧前行的路人。导游一看,指出那是一位朝圣者。赶紧抓拍下这幅可以入画的镜头——天黑了,他到哪里住宿?吃饭怎么办?生病找谁去?两千多公里路,一人只靠两条腿踽踽独行,要到拉萨,需要多少个白天和黑夜?这些问题,一股脑地钻进脑袋里,没有答案。车在雨夹雪的呼啸中前进,又是一位独行者,此后又是一位;偶尔也能看到一男一女前后结伴行走的藏民,看样是夫妻,一样的简单行李,每人一根拐杖。他们走路的姿态,身体重心一左一右很有规律地变换着,与汉人明显不同,也许这样走省力,可以坚持走得更远才去休息。支撑他们前行的,应该是一种宗教的力量。一个人如果脑海里真诚地认准了一种信仰,是很难再被灌输进别的什么主义和思想的。
在心里,我为他们默默祈福。


雅鲁藏布江长达3848公里,是中国最长的高原河流,藏族人民的母亲河。该流域在中国境内,分别呈现出高原寒温带、高原温带气候的特点,河水尾段流入印度、孟加拉国之后,则分属山地亚热带、热带气候带。它是一条神奇的河流。雅鲁藏布江是西藏文明的摇篮。因它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河流之一,又被当地人尊称为“天河”——从天上奔流而下的一条大河。它的水能蕴藏量在中国超越黄河仅次于长江。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则是与“天河”共生的自然景观,号称世界第一大峡谷,获得世界最深大峡谷、世界最长大峡谷两项世界纪录的认证。而名气更大、万里之外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在它面前只能屈居第二。由于这条大峡谷在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横断山诸交汇处钢铁般的群山峰峦中撕出一条缝隙,使南亚暖湿气流得以进入藏区东南部,造就出被连绵雪山包围着的另一个所在:这里溪流纵横,湖泊星列,树木环绕,花红草绿,到处郁郁青青,成为非常适合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
观光旅游车载着我们来到大峡谷的在大渡卡遗址,得知500多年前(明朝时代),这里曾经是统治林芝、米林、工布江达三县的“工布王”的辖区,因在与波密发生的战争中败北,毁于战火。在西藏,这里算是富庶区域了。据说,“工布王”是强大的吐蕃王朝的后裔。
又一个景点“亲水台”越来越近了:雅鲁藏布江在这里骤然变窄,河水猛冲而下,因河道巨石密布,形成级差各异的五个大乱石滩,跌水达3米以上,成为危险水域,即使世界级的漂流者,也不敢轻易下水在此一试身手。有朋友戏言,不如改作“恐水台”罢了。引来一片会意的笑声。
一棵古老的大桑树,旁边的标牌说明它已有1450年历史。树高8米,枝蔓延伸宽度达11米,与别的古树很不相同。它树叶茂盛,年年开花,至今生机勃勃,富于生命的力量,被藏族人视为幸福美满长寿的象征。据传,它为吐蕃王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亲手种植(时值唐朝)。这棵树,也应该是汉藏文化相互交流的活化石。内地和西藏的联系是任何力量也割不断的,就像雅鲁藏布江那样深远绵长。
回到一直陪伴我们的中巴车上,行驶中,小电视按照规定正在播放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坐床典礼的视频。1995年12月8日,国务院代表、国务委员李铁映出席盛典,现场宣读了《国务院对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举行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坐床典礼的请示〉的批复》,并代表国务院向第十一世班禅颁授金册、金印,宣读册文发表祝辞。回首过往,1951年5月23日,北京,中央人民政府首席代表李维汉与西藏地方政府首席代表阿沛·阿旺晋美相互握手,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十七条协议),而李维汉,则是李铁映的父亲。这种安排,是否也验证了历史的巧合,自有其内在的定数?


登山拐杖一直背在双肩包里,以备爬高之需,偏偏在参观布达拉宫前,自以为这又不是去登山,就把它放在旅馆里了。到那里一看,很多人都人手一把拐杖,经不起检验的先验主义,让自己付出了吃力攀登的代价。布达拉宫里的台阶,都比住宅楼的高出一截,仰望3600米高原上外加13层楼的高度,没点体能储备,要想从容不迫地参观游览,真不是件轻松的事。           
这座雄伟阔大的宫堡式建筑群,坐落于拉萨西北的玛布日山上。它处处与众不同——露天台阶扶墙里没有任何遮挡之处,可看到成扎成捆的青稞麦秸挤垛在其中,可能因为浸透了特制油漆或其他涂料,竟然坚硬如铁,历经风霜雨雪多年而不腐烂。公元七世纪,吐蕃王松赞干布为迎娶唐朝文成公主建造了布宫。虽然它历经朝代变换而曾被毁,可于十七世纪(清代)重建以后,再次焕发出它的青春,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寝宫。布达拉宫是中国首批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的单位,也是世界十大土木建筑之一,它集西藏宗教、政治、历史和艺术成就于一身,泰然矗立,蔚为大观。从历史上看,清朝逐步建立了以达赖喇嘛系统为主导的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历代班禅额尔德尼主要关注宗教事务,驻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他俩同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转世大活佛,往往互为师徒,要说影响力,藏人崇尚前者胜于后者。在地域方面,前藏归达赖喇嘛,后藏归班禅额尔德尼,前藏的经济状况好于后藏。                      
布达拉宫由白宫和红宫组成。白宫由历代达赖喇嘛居住;红宫分布着多位达赖圆寂后安放遗体的灵塔殿与各式佛寺,其中珍藏着难以计数的精美雕塑、唐卡画、典籍、壁画、佛塔、法器、供品,是藏族人民智慧、文化的结晶。布达拉宫不仅是藏传佛教影响世俗的中心,也是藏文化的象征,成为名副其实的西藏文化博物馆。                                              
塔葬是藏族最高的礼仪。红宫內的灵塔殿共有5座,以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殿最为宏大,塔身用金皮包裹,塔面金皮耗费黄金11.9万余两(约合3721公斤),花费白银104万两,塔上镶有珍珠、宝石、珊瑚、琥珀、玛瑙等18677颗,其中最珍贵的,便是大象前额镶嵌着的蓝色明珠,它能在暗夜中放射出光芒。                                            
无论是谁,不管地位有多高,财富有多少,踱步在光线阴暗布局狭促的布达拉宫里,都不免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宗教的力量和气氛,在里面能够控制一切。只有你走出这个范围,来到耀眼的阳光底下才会舒一口气。1959年,24岁的十四世达赖喇嘛仓促离开他的寝宫,逃往印度,在那里成立流亡政府,自此再未踏上中国领土一步。中学历史教科书记载:1959年西藏土地改革之前,实行的是农奴制度。
无路旅途多么遥远,全世界各地的藏民都会在有生之年想方设法去一次拉萨,把朝拜布达拉宫当作生命的犒赏和恩赐。
当前的世界并不太平。有专家分析,如果有一天爆发核战,欧亚大陆比较安全的地方,当属西藏:此地靠近四川粮仓,万千大山组成的世界屋脊易守难攻,可以阻挡核扩散。西藏可能是人类新时代的“诺亚方舟”。
离开拉萨的时间到了。从旅馆到火车站约有半小时车程。车开行不到10分钟,只听到藏族驾驶员用平静的声音提醒:再看一眼布达拉宫吧。瞬时,刚才脸色还迷迷瞪瞪的游客们全都睁大了眼睛。大家都不说话,向东北那个方向行注目礼。那是一座足以震慑人们心灵的建筑:大唐气象,两宋风云,明清系联,民国册封,转世轮替,民族纷争……布达拉宫静静地躺卧在玛布日山上,超然冷峻地观察着世间的一切。
朋友诸君,如果你的身体状况还能行,别犹豫,设法去一次西藏吧。



刘开明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刘开明丨西藏——一生应必去一次的地方》 发布于2023-4-9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